挤掉剧本文本的“水分”,高效转化为影视剧产品

挤掉剧本文本的“水分”,高效转化为影视剧产品

图片来自网络

写五集影视剧剧本,实际内容只能拍出一集半,这是现在影视编剧行业的普遍现象。近日,“第六期北京市优秀中青年编剧导演研修班”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成果汇报暨结业典礼,29位学员在经过一年的学习之后,深感想做优秀的编剧和导演,必须学会挤掉剧本文本生产过程中的大量“水分”。

该研修班由北京市文联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承办。参加本期研修的29名学员分别来自文联所属北京作家协会、北京电影家协会等单位有一定基础的文艺人才。他们有的来自体制内,有的来自体制外,但在创作中却遇到一些相似的问题:要么是在创作中,写着写着,故事就写不下去了;要么是写的时候酣畅淋漓,可等到拍电影、电视剧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本子不适合转化成镜头语言。

“这其实是影视行业的普遍现象。”研修班班主任、影视策划人尹成奎直言,除了恶意为剧本注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多数编剧不了解导演需要什么,也不知道剧本文本如何高效地转化为影视剧产品,“有些人的剧本文字很漂亮,但实际操作的时候却发现转成影像很困难。”

为此,尹成奎带第六期的学员走进了电影《战狼2》的剧组,与导演吴京和他的创作班底零距离接触。吴京跟学员们坦言,实地拍摄时,《战狼2》原本的剧本也只用了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全靠跟组编剧补充演绎,“其中有一场在飞机上直上直下的戏非常精彩,原剧本里就没有,是看现场情况增加的。”学员们纷纷感叹,“原来跟组编剧这么重要,如果跟组编剧靠谱,呈现出来的故事可能更好。”

“对中青年编剧和导演来说,把剧本文本高效转化为影视作品的能力非常重要。”尹成奎介绍,在刚组建这个研修班时,他也偏重向学员教授理论,可发现了这个问题后,他马上更改课程设置。“现在来自高校和广电总局的老师占3成,剩下的都是一线做编剧和导演。”在他的邀请下,姜文来给学员上课,讲述导演最希望看到什么样的剧本;马东也来分享其创立米未传媒的经历,告诉学员如何实现内容的生产与推广。

在这些一线工作者的指导与影响下,本期学员共同创作了微电影《蒲团》。此外,本期学员、青年导演韩清,还与著名导演蓝天野合作执导北京人艺今年首部原创剧《大讼师》,而第五期的一位学员根据抗美援朝上甘岭故事改写的电影剧本也将正式投拍。在尹成奎看来,“来自一线的创作故事更能转化成实际的东西,对中青年编剧和导演来说,也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文/韩轩)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