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设计的“生长”:可以坐下的建筑和30公斤的灯

日前,在上海陕康里创业园区的一栋历史建筑中,一间新的艺术设计画廊出现在人们视野中。

什么是“收藏级设计”?怎么看待日常生活和艺术设计的连接?Dest Gallery试图以首展“SEED ON THE GROUND|生·长”来探讨这些问题。展览呈现七组欧洲当代设计艺术家的作品和背后的创作理念,从可以坐下的“建筑部件”,到看似轻盈却重达30公斤的灯,展览强调物体与空间之间的联系,鼓励观众去发现设计于日常生活中的更多潜力。

Dest Gallery位于陕康里创意园区的一栋红砖建筑里,这里原本是一座有百年历史的印度锡克教堂,经过改造后结合了历史与现代的设计风格。走进300平方米的展厅,视线隐约能触及空间尽头,在浅暖色墙壁的包裹下,七组欧洲当代设计艺术家的作品散落其中,任由人接近或走过。

Dest Gallery外部建筑,摄影:隋思聪

Dest Gallery外部建筑,摄影:隋思聪

这些作品构成了Dest Gallery的首展“SEED ON THE GROUND|生·长”。画廊团队介绍道,Dest取自“Destino”,在西班牙语与意大利语中有着“用途”“目的地”“命运”等含义。而画廊团队成员都在欧洲各地工作与生活了十余年,如今回到上海,希望向国内观众接受欧洲当代设计艺术,打破设计、视觉艺术和手工艺之间的边界,让更多人了解“收藏级设计”的概念。

SEED ON THE GROUND展览现场,Dest Gallery,2022,摄影:隋思聪

SEED ON THE GROUND展览现场,Dest Gallery,2022,摄影:隋思聪

近两年,从ART 021、西岸博览会到去年“设计迈阿密”在上海的分展,收藏级设计正在国内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几年前,国内可能还没有建立起‘收藏级设计’这样的概念,而恰好去年整个行业的流动方向带动起了人们对‘设计艺术品’的兴趣与关注度。”Dest Gallery团队说道。评论家雨果·麦克唐纳(Hugo Macdonald)曾在苏富比网站上写道,设计品的藏家收藏的是“和自己共同生活”的物件,收藏级设计因此而有着个人与情感的特质,这正是其魅力所在。去年“设计迈阿密”上海分展的策展人汪汝徽也表示,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收藏级设计首先是能够在实体的世界中与人发生真实交感的“物”。“由‘物’所引发的共感同思,是体会收藏级设计的关键性入口。”

SEED ON THE GROUND展览现场,Dest Gallery,2022,摄影:隋思聪

SEED ON THE GROUND展览现场,Dest Gallery,2022,摄影:隋思聪

在展览“生·长”中,每件作品都讲述了创作者的故事:他们的技艺与想象力,文化背景与个人经历,对于材料极限的探索,正是这些故事构成了作品与观众的连接。在展厅中,这些故事被一点点揭开。

荷兰设计师Nynke Koster的“时间元素”系列出现在展览的开头,这是一组以橡胶为主材料的坐凳,乍看之下更像是坚硬的建筑部件,用手触摸时才会暴露出材料柔软的本性。多年来,Koster从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中获得灵感,譬如巴洛克建筑、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一部分墙体和天花板,利用橡胶进行翻模制物,将冰冷复杂的建筑“柔软化”。“时间元素”系列向她生平所见的建筑浮雕致敬,使之转化为一段古老而有趣的叙事。

“时间元素”系列之一,Nynke Koster

“时间元素”系列之一,Nynke Koster

“让我们把尖锐的变成柔和的,把暗的变成亮的,把金属变成更流畅的东西。”这是另一位荷兰设计师Jordan Artisan的创作理念。不同于纯艺术品,收藏级设计对于制作材料、制作工艺有很高的要求,而这两位荷兰设计师都将材料的挑战变成了一场“视觉诡计”的游戏。 Artisan出生于荷兰最古老的城市奈梅亨(Nijmegan),作品通常使用钢筋、EPS和瓷砖粘合剂等基本建筑材料进行创作。选择钢筋作为系列作品中的主要材料,源于Artisan的过去:他的父亲是一名建筑绘图员,带他去了许多建筑工地。在他的作品中,这些材料被隐藏在地板下、墙内或瓷砖后面,被赋予了新的美感。Artisan的“钢筋”边桌与摆件位于展厅一角,呈现出钢筋材料原始而冷冽的美感。同样在展览中,他的《花瓶》《长椅》等作品则以聚苯乙烯为材料,展现出如同石膏雕塑一般的姿态,在日常与观看之间,试图进入人们的生活。

Artisan的“钢筋”边桌与摆件 展览现场,摄影:隋思聪

Artisan的“钢筋”边桌与摆件 展览现场,摄影:隋思聪


长椅 ,Jordan Artisan,130 x 90 x h.90 cm, 聚苯乙烯

长椅 ,Jordan Artisan,130 x 90 x h.90 cm, 聚苯乙烯

Jordan的“长椅”被放置在Atelier Février制作的尼泊尔手工地毯上。这对设计师组合的作品融合了传统工艺和当代艺术。Florian Pretet在为某法国著名时尚品牌的工作经历使他来到了加德满都,而Lisa Mukhia Pretet 在大吉岭和加德满都之间出生和长大,保留传统是当地文化的基石。她在尼泊尔生活了15年,在那里她的工作经历和对乡土技术的接触,使她对世代相传的传统手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伴随着她的生活。根据介绍,此次他们展出的地毯以“瓷”来命名,灵感来自日本的金缮,这是一门陶瓷修复技艺,一般先用漆修补破损处,完工前再上一道金粉。

瓷,Atelier Fevrier,260 x 300 cm,90%羊毛,10%丝

瓷,Atelier Fevrier,260 x 300 cm,90%羊毛,10%丝

走向展览的深处,这里的作品似乎更有私密性。意大利雕塑家毛罗·莫里(Mauro Mori)的长椅《我和乔》据说包含了他与自己的前妻乔的故事,而他在展厅另一处的镜子《那契索》(Narciso)出自其“肖像”系列,如同人都拥有个性一样,不规则的生产痕迹诉说了作品的独特性。莫里的作品全部通过手工来完成,不通过机器,也因此更多地带来了情感价值。他通常在材料的原产地进行创作,材料的可塑性、浮雕工艺以及显而易见的手工工艺构成了他所有作品的共同主线,并通过在过程上使用传统减法雕塑技术,来揭示其所需的形式。

丹麦艺术家Sofie Osterby的《吨》(Ton Light)出现在长椅《我的乔》的一边,周围的墙面上则悬挂着Artisan的画板(Panels)系列,几件作品摆放在一起,像是舞台上搭建出的室内一角。《吨》看起来不大,却如同其名称一样,重达近30公斤。光源隐藏在球体中,氧化铜的材料则让这盏灯拥有能够随时间变化的生命。

SEED ON THE GROUND展览现场,Dest Gallery,2022,摄影:隋思聪

SEED ON THE GROUND展览现场,Dest Gallery,2022,摄影:隋思聪


《吨》 ,Sofie ?sterby,24 x 10 x h.82 cm,氧化铜,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吨》 ,Sofie ?sterby,24 x 10 x h.82 cm,氧化铜,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从去年开始,眼镜蛇画廊、凹空间、Galley Sohe等设计艺术画廊已经陆续在上海开放,与此同时,设计板块也在各大艺博会上占据着越来越多的分量。未来,在上海的艺术生态中,“收藏级设计”的势头有望继续“生长”。

展览“SEED ON THE GROUND|生·长”将持续至2022年9月25日,参观需提前预约。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