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东亚式教育:为何你的孩子要去挤独木桥?

在东亚式教育的体系里,高考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关键词。在东亚最重视教育的三个国家——中国、日本、韩国,其高考制度都以严酷、残忍、竞争激烈、淘汰率高而闻名。东亚式教育的核心逻辑都与高考制度相捆绑在一起,考生悬梁苦读、屡败屡战的故事数不胜数,家长的暴力挟持、限制自由等行为可谓家常便饭,至于高强度的题海战术、疲劳战法,更是屡见不鲜。韩国考生将高考称为“核战争”,日本考生将高考称为“大决战”,而中国呢,常年来被叫做“独木桥”。

 

反思东亚式教育:为何你的孩子要去挤独木桥?

高考“独木桥”讽刺漫画

中日韩高考录取率都长期维持在20%-30%

由于竞争之激烈、参与人数众多,考场如没有硝烟的战场,不仅仅是学识水平的比拼,同时也是一种意志磨练。中国高考我们都参与过,而日本、韩国的高考制度,虽然在细节设计上与中国高考有所不同,加入了一些更人性的部分,但总体而言竞争还是很激烈,学习的过程依然是十分艰苦,这一点可以从韩国、日本高考制度的电影、电视剧中塑造的考生形象得以反映。中日韩三国的高考录取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维持在20%-30%,也就是说,能考上大学的孩子只是一小部分,而能考上重点院校的更是凤毛麟角。

 

反思东亚式教育:为何你的孩子要去挤独木桥?

网传给孩子定下的“高考倒计时”

直到近些年,中日韩三国由于经济水平的上升,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也慢慢得以解决录取率上升至60%以上。哪怕没有被公立高校所录取,依然有很多私立学校、职业学校可供选择。以韩国为例,尽管高考录取率只有50%,但依然有近1000所大小职业学校可供选择,足以让适龄的考生都获得进修的机会。同时,生育率的下降也减少了考生的数目。这说明,东亚式高考的激烈程度是在不断下降的。当资源匮乏问题得以解决以后,当初“千万人挤独木桥”、“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千万不要相信“专业不重要”之类的鬼话

至于专业的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愈发变得民主化,更加尊重考生的意见。一方面,以前的国家主义逻辑也渐渐淡化,抱有“学什么全看国家需要”思想的人已经很少了。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团体的壮大,经常与校长发生冲突(最明显的案例就是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的事件),学校也很少会在专业上为难学生。

 

反思东亚式教育:为何你的孩子要去挤独木桥?

美国高校学生举报校长受到表扬,要是这种事情发生在国内......

有些大学在大一、大二开设大平台,也就是所谓的通识教育,让孩子可以掌握文科理科的基础知识,同时寻找自己的兴趣点。毕竟从中学教育转向大学教育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考生选择专业当然还是注重实用性,首选还是实用性强、就业率较高的专业。比如说,延世大学牙医专业毕业的博士生,就业前景是相当明朗的。东京大学法律系的学生,意味着可顺利进入日本大型商社或政府部门。一般企业更加看重商科出来的学生,因为来之能战,业务能力突出。人文社科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上无疑是处于弱势,但也不排除有一些顶尖人才,具备了较高的人文修养与战略思维,可以成为企业中的栋梁之选。

千万不要相信“专业不重要”之类的鬼话。专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今后发展的路向。你要从事什么行业,成为怎样的人,将采取怎样的思维方式,跟你的专业有关。专业在某种意义上比你所在的学校的排名还要重要——重要得多。可惜国内很多学校,尤其是重点院校,对于考生的意愿并不尊重,将一些分数稍差(只是稍差,都是上了重点线的)的学生都塞进了某些冷门专业,强迫他们完成缺乏兴趣的课程。这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双输的局面:学生抵触情绪很大,整个大学阶段弥漫在失败情绪中,而学院也培养出真正有学术潜力的毕业生。

反思东亚式教育:为何你的孩子要去挤独木桥?

东亚式教育为什么不能像西式教育那样“快乐学习”?

今天,东亚三国的教育理念都受到了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西方教育理念中,对孩子的培养是以兴趣为老师,着重培养孩子的社会参与能力、动手能力、领导能力等。美国常春藤名校更看重孩子们的综合能力,而不是考试分数。尤其是英美孩子快乐学习的态度,令东亚教育者大为震惊。原来学习可以如此快乐!

同时,对东方式教育的激烈批评者也大有人在。西蒙·詹金斯,英国《卫报》的专栏作家,对东方基础教育则诸多微词。“在我看来,东方式教育擅长制造机器人。”“他们可以看到,从长远来看,在一个有活力的国家和有批判性精神的开放社会,强迫而机械的竞争教育无法引领学生拥有创造力、挑战力和幸福。”

客观地说,东亚式教育有它的时代的特点。日本、中国、韩国能在战后崛起,东亚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与这种高强度的学习方式有必然关系。这种考试制度确保了大批人才的生产机制。同时,这也与当时教育机构的缺乏、人口众多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战后初期,人口众多、经济落后、资源匮乏,这就注定了东亚的孩子们必须面临激烈的生存竞争。高考就是生存竞争的直接体现。东亚式教育也注定不能像西式教育那样“快乐学习”,注重社会活动、领导能力什么的。

西方一些国家,比如挪威、丹麦、瑞典等,人口少、教育资源充足,录取比率甚至达到了90%以上。但东亚呢,讲到底,还是要看分数。华南某城市一位校长说过,“除了学到东西之外,东亚孩子的意志也得到了磨练,抗击打能力都比较高。”但与此同时,因高考而出现的悲欢离合,也令人感到唏嘘。在中国,有家人去世而不敢告诉孩子的,在韩国、日本,这样的故事也不少。在1997年,有一个韩国考生在参加高考时,家人向其隐瞒了父亲去世的消息,韩国考生知道后痛不欲生。这新闻引起了西方媒体的不适,但是韩国媒体则选择为这家庭辩护,“体现了关键时刻的坚忍,向这个韩国家庭致敬。”

 

反思东亚式教育:为何你的孩子要去挤独木桥?

网传讽刺东亚式教育的漫画

东方式教育很可能扼杀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东方式教育”是在扼杀创造力,这是当下媒体对它的指责。尤其是西方教育理念,对此不屑一顾。詹金斯说,“半个世纪以来,虽然美国和英国在这些排名榜(奥林匹克数学)上始终表现差劲,却在学术研究、科学专利、文学、发明创新、创造力等方面引领全球。对他们来说,活力很重要。”

很多西方教育家认为,东方式教育如此痛苦,很可能扼杀了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只是灌输知识,而没有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兴趣,没有学到研究方法。当他们升上大学时,依然保持着中学教育的路径依赖。一旦失去施压者,立即会丧失学习的动力。”“这种强调秩序、纪律、知识灌输、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无法直立行走,永远成不了学习的主人。”

 

反思东亚式教育:为何你的孩子要去挤独木桥?

当然,西方教育家所说的,也是有道理的。毕竟,在学术顶尖领域,依然是西方人的天下。西方的教育体系,无疑有很多值得东方借鉴的。如今在中日韩(包括台湾和香港)遍地开花的教育机构,都打着西方式教育的旗号,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这些教育机构的生意红火,某种意义就是对东亚教育的否定,父母这一辈,其实对于此前自己接受的教育方式深感不满。

但客观地说,教育很难不走弯路。任何一套教育制度,都出于自己的独特的国情。东亚式教育,诞生在一个特定的时代,带有那个艰难岁月的烙印,带有振兴民族、振兴国家的使命。对东亚人来说,生存就是一场战斗,学习也是。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