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与浙学:关注浙江地域思想,重塑宋学文化诸相

6月26-27日,“浙学论坛2022——宋韵与浙学:文化基因的新时代解码与传承”学术研讨会在台州市黄岩区举行。本次论坛由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大学共同主办,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文学院(筹)、中共台州市委宣传部等单位协办。来自海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百余位学者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参加了会议,探讨了宋韵文化的表现形态与特征、浙学的地域特征与周边影响等议题。澎湃新闻选取五位学者的主旨报告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教授包弼德的报告题目是《地方思想史与数字人文》。他首先阐释了“什么是数字人文”:第一,是在人文学科中运用计算机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第二,是发展一些平台和工具,对研究主体进行数字化研究;第三,研究对象是不同于传统研究主体的数字人文研究主体。他进而指出,当前获得资料、查重资料、科学化分析与介绍都与从前大不相同,数字人文的应用,在中国古典文化研究上也有所体现,比如一些学术地图发布平台,这些无疑是数字人文工作非常重要的平台。此外,他还借助文本数据、地理环境、人物活动等信息系统手段,从家族、交游、政治、文学等不同角度,全方位探讨了宋代浙江地方学术思想人物在宋元婺州学术史中的地位及其思想特征。如东南三贤之一宋代吕祖谦、明代中晚期兰溪胡应麟的家族以及交游网络便十分具有代表性。通过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可以发现,吕氏、胡氏人际社会网络极具地区特点,即集中于婺州(金华)一带,显示了以道学为代表的南宋以来的思想家的地方性。同时,地方士人精英在思考问题或编著文章时,其对当地文化史的偏爱以及对以往士人传统的继承,也十分显著地凸显其越来越强的地方意识。类似的地方意识不仅以自然或行政的地理网络为背景,也反映出地方士人群体的思想上的地方性。包弼德强调,地方思想史的演进映照出地方意识、地方传统的问题意识,也丰富了宋代浙地人物思想研究的内涵和外延。

包弼德教授

包弼德教授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曹家齐的报告题为《日僧成寻笔下的北宋台州日常行政》。他从宋代入台日僧成寻的《参天台五台山记》中集中记述台州的记录入手,细致地爬梳熙宁五年(1072)五月十二日从新昌县进入天台县境开始,至熙宁五年八月七日从天台县进入新昌县境,成寻一行共在台州境内居留113日的记事情况,并分析了其间涉及的国清寺等佛教文化史事,和围绕赴京事,与国清寺、天台县和台州之间的事务交涉、文书往来,以及其中展现出台州、天台县、国清寺以及杭州之间,关于成寻参天台山及赴京事务办理的全部流程。曹家齐指出,《参天台五台山记》呈现出北宋时期台州的官员结构、日常行政的运作实态及地方政治与社会情境,该书为研究北宋台州地方社会与文化,提供了弥足珍贵史料,呈现生动的研究议题。其一,如在接待等行政事务中,中央与地方同时有多个机构和官员参与进来,而且完全以文书为行政运作手段,充分体现出宋朝政治制度中分工细致、多机构相互合作与牵制,并严格按照行政规则办事之特点。其二,如与以往对宋朝行政机构叠床架屋、效率低下之印象不同的是,台州等地方政府及在京部门在对接待过程中,表现出较高之行政效率和良好之运作秩序,这促使我们对宋代行政制度再作思量与认识。同时照章行政、追求效率应是当时诸行政机构和任职官员的共同认识和习惯,但权宜和变通亦是现实中不可避免而又习以为常之事,而这才应该是当时行政运作的日常秩序和实际状况。曹家齐指出,以上现象所反映的问题为研究宋代地方行政尝试新方法提供了启发与可能性。

曹家齐教授

曹家齐教授

大阪市立大学文学研究科教授、日本宋代史研究会会长平田茂树的报告题为《走向宋代政治面相的重塑》。他首先从“唐宋变革论”及对其批判的新学说切入,点出“重塑宋代政治面相”的重要性。进而介绍国际宋代政治史研究的新视野,并从政治学的三大研究视角——国际政治、宏观政治、微观政治切入,结合史实分析宋代政治的多重构造。从“国际政治”视角出发,宋代政治的研究一方面以北宋的澶渊之盟、南宋的绍兴和议为基础分析当时的国际秩序,另一方面又推进了围绕宋代以经济体系即市舶司及互市体系取代唐以前的册封体系相关问题的探讨。从“宏观政治”视角出发,宋代的政治系统开始从“开封系统”过渡为“杭州系统”,社会流动性也从一元化的北宋式,转变为多据点的、分散的南宋式。从“微观政治”视角出发,研究以政治集团的分析为对象,分析其政治路线的异同与政治势力的强弱、归属等。宋代政治诸相的重塑,或许可以视作重新提问“政治是什么”的一项工作。参考哈罗德·拉斯韦尔《政治:动态分析》的方法,将政治化为具体的主体、时间、空间、手段等各种各样关系的组成、从结构的观点对之加以考察。将这一问题意识投射到宋代政治研究找中,即催生出研究宋代周边史、区域史、基层社会史领域研究新方法的可能性。其一为“中心”与“周边”的议题,针对目前为止过于聚焦“中心”的反思,出现了致力于解明“周边”社会的研究推进。其二是阐明“基层社会”特别是其实际政治运作的分析。最后,平田茂树指出,解析、阐明宋代人生活的时间、空间、网络、文化等各种现象,进而重塑宋代政治的诸般面相,是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

平田茂树教授

平田茂树教授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龚延明报告题为《黄岩宋韵文化的主创群体——进士》,集中关注创造黄岩宋韵文化的精英群体进士。他采用以科举人物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全方位展现宋代黄岩全部进士群体的传记资料,以此为基础分析创造黄岩宋韵文化的群体特征与意义。宋代是科举繁荣昌盛的时代,宋代的社会亦称“科举社会”。在科举取士政策驱动下,教育、文化、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台州黄岩虽不及杭嘉湖地区发达,然从北宋到南宋,宋韵文化的元素同样无处不在。而创造黄岩宋韵文化的群体,就是通过艰辛拼搏、跃登龙门的进士。黄岩进士精英具有以下特征。其一,自最早登科的进士北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杜垂象以降,由于家风与家庭教育优良,黄岩出现兄弟同榜登进士、一门三兄弟登进士的盛况;其二,宋代黄岩科举士大夫的家国情怀也是其宋韵文化的一个精神特质。如北宋末年因极言时政腐败而获特赐第的进士戴舜钦。其三,北宋朝廷南迁后,北方中原地区素质高的士大夫大量南移至浙江,黄岩登第进士节节攀登,由北宋仅2名一跃为147人,武举也随之勃兴。且越至后期,登科频数越为庞大,如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榜,共8人,至度宗咸淳元年(1265)阮文炳榜,有18人,极大带动了黄岩以至台州地区文化教育等及经济大发展,成为文化中心南移的明显例证,其中宗室子弟登科尤为显著。其四,在登科人数激增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例如南宋名相杜范为代表的地方名宦士大夫群体。从以上分析可知,进士群体特征生动反映了地域上层文化的变迁与社会流动特点。可见,宋韵文化需从乡邦人文历史中探寻,回望历史曾经的辉煌,从历史中汲取自信的浙江宋韵文化人文理念。

龚延明教授

龚延明教授

韩国东国大学朴永焕教授以东亚地域的视角俯瞰浙江,做了题为《多元、超越、传播:东亚思想的宝库——浙学》的主旨报告,从东亚思想地域传播的角度分析浙学。他表示浙江是中国宝贵的思想热土,其儒道释思想在包含多元性的基础上又不断超越前人的主张,可以说浙江也是东亚思想的宝库。其中,永嘉学派是南宋浙东学派中的一个先导学派,提倡事功之学,强调功利性,“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认为义理的存在不能脱离功利,也不能以义利压制意志利益,所以他们强调义和利的一致性。这种观念是永嘉学派的最重要的一个思维,超越了传统儒家的观念,也可以说超越了诸子观念。永嘉学派的超前性离不开宋代开放的经济社会环境。他们解构传统意义上“重农抑商”的观念,强调的是农商一体、农商并济、义利并重,为了富国强兵,非常重视商业。最后,朴永焕指出浙江地方思想除儒家学派外,释、道二家自中世以来大德频出、寺观祖庭林立。在三教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浙江的浙学思想孕育出融汇儒、道、释三家的独特特征,这一浙学多元化思想体系对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思想文化具有强大的辐射力。

朴永焕教授

朴永焕教授

(薛瑞对本文亦有贡献)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