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后,重读辛格

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美国犹太裔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其授奖词为:“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

[美]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

[美]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

 

与20世纪同时代的其他投身于各类实验性写作、新文学流派与理念中的作家们相比,辛格似乎是个异类,他使用犹太人独有的语言意第绪语进行写作,执着于从古朴、守旧的犹太生活中汲取素材,近乎固执地守护那个遗落在战争与现代文明之后的旧世界。诱惑、欲望与恶念在他笔下具象成鬼怪精灵的形象,考验着普通的小人物,看似陈旧封闭的题材中蕴含的是对人类灵魂处境的本质性关怀——人应该如何活着才像一个“人”?在战争、疾病动荡之下,人应该如何安放自己?在中信出版·大方刚刚推出的辛格经典作品系列中,我们也许能够得到一些启示。

中国诺贝尔文学奖效应的肇始者

中国出版界及读者一直都非常关注诺贝尔文学奖的动态,获奖作家及其作品往往会引发一阵出版与阅读的狂潮。

艾·巴·辛格于1978年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正值改革开放初始,《世界文学》《外国文艺》等关注外国文学作品的杂志纷纷复刊,立即将这一最新的诺奖动态引入中国,

辛格的介绍、代表性作品及研究性文章纷纷被译介、发布,中国读者开始广泛地认识辛格其人并阅读辛格的作品。“中国图书界的诺贝尔奖效应,大概就是始于辛格。”英美文学研究专家陆建德曾如此评价道。

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位被大规模引介入中国的诺奖作家,辛格的作品及其创作观念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也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余华、苏童、北村、马原等作家都曾高度评价过辛格的作品,余华与苏童更是不约而同地将辛格的名篇《傻瓜吉姆佩尔》选为影响自己的10篇短篇小说之一。余华评价辛格创作的人物,“行走在现实之路上”,“充满了尘土飞扬的气息”,而《傻瓜吉姆佩尔》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杰作”,“辛格的叙述是如此的质朴有力,当吉姆佩尔善良和忠诚地面对所有欺压他和欺骗他的人时,辛格表达了人的软弱的力量,这样的力量发自内心,也来自深远的历史,因此它可以战胜所有强大的势力”。苏童谈及他的阅读经历,“真正看到的第一片世界文学风景是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当代美国短篇小说集》中,辛格《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中那个迂腐、充满学究气的老光棍形象让我念念不忘”。

辛格作品在中国的出版历程

辛格作品引入中国自1979年始,至今已经有33个年头,经历了由热闹到沉寂的过程。

1978年辛格获奖的消息传来,立刻引起了许多翻译家和预备复刊的文学杂志的关注。1979年1月,《读书》杂志发表了梅绍武先生的《197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艾萨克·辛格》和冯亦代先生的《卡静论辛格》两篇介绍性文章。当年的《译林》第1期刊载了辛格短篇小说《重逢》和评论《读<重逢>》。而《世界文学》第2期则刊发了辛格的《短篇小说三篇》,包括了《市场街的斯宾诺莎》《皮包》和《奥勒和特露法——两片树叶的故事》。《外国文艺》第2期集中了鹿金、方平、万紫、曹庸、陈良廷、杨怡等6位译者翻译的5篇辛格短篇小说以及辛格回忆录《寻求爱的年轻人》中的一个片段。因辛格擅长短篇小说创作,国内对辛格作品的出版始终以短篇小说为主,从文学杂志开始的辛格短篇刊载渐渐变为独立的短篇小说集,多为出版社自行挑选篇目、组织翻译并辑成。1980年外国文学出版社组织出版了《辛格短篇小说集》,精选了能够代表辛格各种作品类型的22个短篇,进一步向中国读者呈现了辛格创作的更多面貌。此后辛格的短篇小说出版陷入一定的沉寂。200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翻译出版了辛格短篇小说集《傻瓜吉姆佩尔》,收录了辛格的27篇短篇小说。2018年,译林出版社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市场街的斯宾诺莎》。201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韩颖、杨向荣等6位译者翻译了《辛格自选集》,收录了47篇短篇,是近年来最大规模的辛格作品出版。

除短篇创作外,辛格的长篇小说也陆续被译介、引入。1979年10月,鹿金、吴劳翻译的《卢布林的魔术师》出版,这是国内读者了解辛格的最早、影响也最大的一本译作,因其中鹿金的序言对辛格的生平、创作生涯、创作思想、主要作品及辛格主要使用的东欧犹太世俗意第绪语做了较全面的介绍。1982年,辛格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冤家,一个爱情故事》于1982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年,漓江出版社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的辛格卷《魔术师·原野王》中则有《卢布林的魔术师》和《原野王》两部长篇小说,分别由陆煜泰和臧藏翻译。此外,长篇小说《庄园》《童爱》(也译作《漂泊的爱》《萧莎》)也曾在国内出版。

辛格生前参与编辑的、美国FSG出版社的辛格经典作品系列

辛格作品繁多,尤其擅长短篇小说的创作。2004年,为纪念辛格诞辰100周年,美国图书馆辑录了三卷本《辛格短篇小说选》,长达2600页,汇集了辛格的200多个短篇,但这也只是辛格全部创作中的一部分。由此可知,译成中文的作品数量在辛格全部作品中的份额并不多。想要更好地了解这位大师所创造的文学世界,需要规模更大的作品版本。

此次出版的辛格经典作品系列,选取了美国法勒-斯特劳斯-吉鲁(FSG)出版社的7部辛格作品,包含了《傻瓜吉姆佩尔》《羽冠》《卡夫卡的朋友》《短暂的星期五》《暮年之爱》5部短篇小说集,和《卢布林的魔术师》《冤家,一个爱情故事》2部长篇小说。不同于此前国内出版的大多数自行辑成的辛格作品集,这套作品系列,辛格在生前参与了翻译、编辑工作,因而能够体现辛格本人的创作意志与风格,而《羽冠》《卡夫卡的朋友》《短暂的星期五》《暮年之爱》这4部短篇集更是在国内首次出版。 

《傻瓜吉姆佩尔》[美]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著 ?郭国良 译

《傻瓜吉姆佩尔》[美]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著  郭国良 译


《卢布林的魔术师》[美]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著 ?小二 译

《卢布林的魔术师》[美]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著  小二 译


此次出版的辛格作品版本,与辛格本人的创作成长及诺奖获得也有着紧密联系。 FSG出版社诞生于1946年,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6年至1970年末的这一时期也被誉为美国出版业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FSG出版社旗下的作者一度每5年就拿下3个诺贝尔文学奖。甚至在所谓黄金时代结束后,1981到1992年间,FSG的作者仍旧获得了7个诺贝尔文学奖。创办人罗杰·斯特劳斯(Roger Straus,即FSG中的S)得意洋洋地说:“最棒的地方是,这种事永远不会再发生了。”这样的成就并不是运气使然,而是FSG出版社抓住了战后文化与艺术持续发酵的时代条件,并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寻找新作者和有价值的冷门作者,从而培养自己的作家团队,如布洛茨基、埃德蒙·威尔逊、苏珊·桑塔格等。而FSG所创造的文学环境,也“无可置疑地影响了战后美国知识分子的声调”。

FSG善于发掘、诠释新兴的文学方向,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使菲利普·罗斯和辛格等犹太作家成为了文坛的明星。辛格自20世纪60年代就与FSG建立了合作,此后的绝大多数作品都在这一出版社进行辑成、出版,可以说,与FSG的共同成长,铺就了辛格通向世界文学界乃至诺贝尔文学奖的道路。

辛格笔下的历历人物,无论是在古朴守旧的犹太社区中安分生活的,还是经历战争与变革、流离失所并饱尝困厄的,困扰他们的核心是同一个问题:如何保持灵魂的洁净与做人的尊严。在外界的战争、瘟疫、变革与内在人性的欲念、诱惑、邪恶之中,平凡的小人物仍然存有对圣洁、伟大、纯真的渴望。人类的历史总是循环往复,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也仍然面临着动乱与失序,俄乌战争、新冠疫情打乱基本生活秩序的同时,也根植了深切的精神性不安。这样的处境,也许正是我们阅读辛格作品的契机。

参考文献

1. 余华《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2. 苏童《小说是灵魂的逆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

3. 苏童《苏童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4. 陆建德《辛格自选集·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版

5. 傅晓微《上帝是谁——辛格创作及其对中国文坛的影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6. 贝小戎《美国精英出版社FSG的兴衰》,刊于《新京报》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