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作家书写时代:现实故事里的中国力量

6月9日,新华社发布《书写时代》网络文学系列微纪录片。该片以令狐与无忌、卓牧闲、齐橙三位现实题材网文作家的写作故事为着眼点,呈现出当代网络文学纪录时代温度的特征与风貌,讲述了故事背后的中国精神、中国情感与中国力量。

由弱变强,在海外为祖国赢得荣光

新世纪初,中国通信设备行业迎来海外井喷式的发展。一大批像令狐与无忌一样从没有出过国、毕业于国内理工科大学的年轻工程师突然之间就被派驻至世界的各个角落。曾在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公司工作了二十年的令狐与无忌,去过了世界上40多个国家。

2019年,令狐与无忌被公司派往非洲常驻。翌年,疫情使得非洲大陆几乎所有国际航班断航,考虑到当地的医疗条件,正在肯尼亚出差的令狐与无忌被公司组织集中隔离在宿舍。他们在内罗毕的一个公寓中老老实实住了六个月,几乎不出门。也是在这段突如其来的闲暇中,他开始在阅文旗下起点中文网连载小说,娓娓讲述那些中国顶尖科技企业的符号之下默默奋斗着的中国年轻人。

于是读者们看到了小说《与沙共舞》,看到了本世纪的最初十年,中国科技企业及其中年轻的“工程师”们最初出海时的青涩和成长。他们由弱小变强大,一步步为民族博取声誉、为祖国赢得荣光。小说中的时间线与地点都是真实的,很多故事也有现实生活的原型。令狐与无忌说:“我只不过是塑造了一些人物,把我的见闻、经历集中在了他们的身上。”这部小说后来获得阅文集团第五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的一等奖。

在令狐与无忌看来,尽管时代赋予中国的符号仍然是“世界工厂”,但中国正在悄悄地从过去的“农民工红利”走向“工程师红利”。

“中国人在海外的存在由来已久,但又一直在变化。海外中国人过去是以留学生、援建工人、新移民为代表。在新的‘工程师红利’的溢出效应之下,出现了不少既是随着‘集体’出现在世界各地,融入进当地某一个行业,为所在国相应的产业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又作为‘个体’在当地租房买车、生儿育女,融入当地社会,增进跨文化交流、理解的‘工程师’们。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异国工作、生活了几年之后会回到祖国,有些继续效力于原公司、原行业,有些则在国内换了工作。这样一大批既在国内传统教育下成长,又在海外各种文化背景中成熟起来的年轻人给中国社会注入新的活力。”

而今,令狐与无忌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与云共舞》已开始在起点中文网上更新。新的故事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科技企业在海外逐渐成熟,在通信等一些行业甚至变成了全球化的头部企业为背景,讲述了在这一进程中成长到四十岁左右的奋斗者们的故事。

为民服务,日常生活中的平凡英雄

和令狐与无忌相似,卓牧闲笔下的故事也与生活经历有关。卓牧闲当过军人,参加过“98抗洪”,退伍后自学法律考取了律师资格证。不少战友转业后进入了公安系统,卓牧闲一直与他们保持着联系,也新交了许多民警朋友。他的现实题材作品主要写警察,以《朝阳警事》《韩警官》《老兵新警》等作品开创了网络文学“警务小说”门派。

在现实生活中,卓牧闲一直忘不了一位派出所长。这位所长只比他大四岁,因为连续加了三十多个小时班,积劳成疾,永远倒在工作岗位上。

“这种事发生在你身边的感觉与在新闻里看到是完全不一样的。参加追悼仪式的人全哭了,我也哭了。而一些群众尤其一些网民却不理解。”在这样的触动下,卓牧闲写出了以基层民警为主题的现实题材小说《朝阳警事》。小说讲述了音乐专业毕业的韩朝阳在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了一名基层派出所的实习民警,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社会治安,最终在平凡的日常与时间的磨砺中,在群众的依赖与信任下,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

不同于以往同类题材中以刑侦、卧底、线人等作为故事推动的元素,这个故事完全以真实发生的基层民警的工作、生活、爱情为素材,并以其作为主线引领全篇,塑造了韩朝阳等一个个有血有肉、鲜活生动的平凡英雄。没有扣人心弦的警匪博弈,没有抽丝剥茧的悬疑推理,但故事完结时,线上阅读量2000余万次。后来,小说获得了阅文集团第二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二等奖,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推介的25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专项。2021年,卓牧闲获得第四届茅盾新人奖·网络文学奖。

“我比较了解现实中的警察,所以写的也全是我们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警察,他们并非铁打的汉子,并非无所不能。他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同时,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上一样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卓牧闲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们默默无闻,一辈子或许都没机会参与侦破一起大案。但他们破的那些小案,做的那些小事,才是基层民警真正的写照。可以说我之所以能写出这么多故事,完全源于生活中的感动。”

“我格外偏爱小人物的命运与故事,这可能与年龄和经历都有一定关系。”卓牧闲说,他出生于1978年,小时候过过苦日子,亲身经历和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不只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也体现在一个个普通人身上,“有的通过辛勤劳动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有的通过拼搏在事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由点及面,把这些人的故事写出来就能体现出这个朝气蓬勃的伟大时代。”

无论大小人物,都与大时代息息相关

如今在北京师范大学,越来越多师生知道校园里有一个教统计学的网文作家——齐橙。从2011年开始,齐橙在起点中文网先后发表了《工业霸主》《材料帝国》《大国重工》等作品,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也带动了网文界写作工业小说的风潮。曾有学生开玩笑说:“别人问我统计学跟谁学的,我说竟然是跟一个作家。”

其实,齐橙的第一本工业小说《工业霸主》恰源于课堂。当时他和学生讲到新中国的时间序列,讲着讲着就收不住了,滔滔不绝,中间不带喘,拿着数据就给学生们彻底顺了一遍新中国六十多年的经济史。两节课下来,整个教室只听得见他一个人的声音。待到齐橙说完最后一句,一脸震惊的学生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我从来没有讲过如此完整的新中国经济史。那时候我突然想,我为什么不能把这些写下来呢,我就有了这样一个很强的念头。”

作为工厂子弟和经济专业毕业生,齐橙的几部工业小说都表现了他对于中国经济体制的思考,有一些是对成功经验的总结,有一些是对失败的反思或者对未来的政策思考,还有一定的经济理论指导。

比如近290万字的《大国重工》,它的写作创意来自我国于1983年颁布的110号文件《关于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的决定》,为了完成小说,齐橙通读了《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史话》,还在知网上下载了1086个CAJ文件。小说的时间跨度从1980年代到2012年以后,重点描写了我国1980年代初重工业艰难起步、1990年代国企改革和私企崛起、新世纪全球化中的危机与机遇,以独特的视角、恢弘的笔墨切入中国近四十年来在冶金、矿山、电力、船舶等国家重工领域内的探索,也将经济大潮中千万小人物的故事娓娓道来。它不仅获得了阅文第二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特等奖,还获得新闻出版行业最高级别的奖项“中国出版政府奖”,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推介25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专项。

“做学术是认识世界,写作是把自己的认识与他人分享,这二者是相互促进的。”齐橙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我作品的情节发展永远都与宏观经济相联系,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与大时代息息相关。”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