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日,做栀子染和艾草粥

芒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种已近农历五月间,夏季之中,今天开始的这一个月,称为仲夏。

芒种三候:一候螳螂生。螳螂在去年深秋时产子于林间,此时感受到悄然而生的阴气,破壳而出;二候鵙始鸣。鵙即伯劳,“伯劳以五月鸣,其声鵙鵙然”,以声命名。枝头上的伯劳声声是别春之离愁,暗示酷暑已至;三候反舌无声。“反舌”即百舌鸟,能够学习其他鸟叫。反舌感阳而发,感应到阴气的出现而停止鸣叫。

芒种时节,黄梅雨季,大雨时行。榴花照眼明,枇杷半坡黄。五月节,悬艾于户,香囊随身,兰汤沐浴,龙舟竞渡,粽叶飘香。蛙鸣庭草,田畦农忙。一钩新月天如水,两点雨滴山如眉。

 

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一句诗道尽五月榴花的明媚。

榴花的红,用“明媚”来形容最贴切,既不那么浓烈,也不那么艳俗。若用绘画颜料来调,是要在朱砂色中兑一些藤黄的,呈现出略带着橙红的一种透亮。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石榴花季,折一枝回来,随意地斜斜插入碗中。橙红的花儿枕在碗沿,绿叶儿探头垂到碗外,置于书架上,颇得时令之雅趣。

石榴原产于波斯,传说是由张骞从西域带回中国的。现在中国最闻名遐迩的石榴产地,是临潼。石榴有许多美丽的别名:沃丹、若榴、丹若、天浆等,名字皆美。

中国人更爱极了石榴花明媚的红,于是把这一抹红从石榴花身上借来,染成女子的裙裾。“芙蓉为带石榴裙”。隔着时光,慢慢地,中国人干脆将红裙称之为“石榴裙”,再后来,又干脆把“石榴裙”泛指为女子的代称。男子倾慕臣服于心爱的女子,被称为“拜倒在石榴裙下”。

榴花盛开在五月,所以五月也被称为“榴月”。榴花的花神,也变成了民间避邪除灾的神仙钟馗。时常见到民间所绘的钟馗画像,耳边都插着一朵如火一般明艳的石榴花,真是威风中又藏着几分娇媚,形成一种反差时。

石榴因为花和果实尽美,因此中国人喜欢在院子里栽石榴,接着又被喜爱盆栽的人种进了花盆中。在明人的插花“主客”理论中,榴花总是被列为花主之一,称为花盟主,辅以栀子、蜀葵、孩儿菊、石竹、紫薇等花客卿或花使令。石榴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尊贵地位可见一斑。

栀子

扫庭院的阿伯的簸箕里有一朵凋落的栀子花。

我说:“伯伯,这朵花我拿走了啊。”阿伯说:“啊,好。”

拿回家找一只小花瓶插起,洁白的花瓣因为有些凋败慵懒地垂下来。花瓣边缘有丝嫩绿,鼻子凑近嗅了嗅。好香啊,香得沁人心骨。

印象里,夏日里的白色花朵都有馥郁的香气,如茉莉、白玉兰、含笑等等。郑逸梅先生在《花果小品》里独封栀子为“夏花之最馥郁者”。汪曾祺形容它说:“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这个“掸”字用得真是妙。

夏日三白中,茉莉原产于印度和波斯,白兰花则来自印尼爪哇,而栀子花的种子则传说来自天竺。宋代曾端伯在《三余赘笔》中称栀子为“禅友”。宋代蒋梅边咏栀子:“清净法身如雪莹,夜来林下现孤芳。”这里以“法身”来唤栀子,是把栀子的高洁清净寓意修行人清净自我的境界。

南北朝梁代女诗人刘令娴曾作描摹栀子花的诗句赠予她所欣赏的才女谢道韫(谢道韫乃王羲之的儿媳是也):“同心何所切,栀子最关人。”栀子,与“执子”谐音,因为是才女之间互赠之作,此时的栀子多了一份被寄予的惺惺相惜的情感。

栀子分为黄栀、白水栀。黄栀,即是我们寻常所说的可以做药用和草木染的品种。白水栀,又称白蟾,是我们平时在庭院中常见的重瓣品种。

既是被尊为“夏花之最馥郁者”,国人不免要挖空心思琢磨如何向栀子花“借香”。栀子花如茉莉,是可以用来警茶的。今年栀子花季结束后,便收到西安的茶人朋友寄来的两份古法八簪栀子花茶。一份是绿茶,一份是白茶,只打开了绿茶趁今年喝掉,白茶先存了起来。刚剪开包装,就嗅到绿茶的豆香味融合着栀子花的冷香扑鼻而来,两种香气相得益彰,谁也没有夺谁的功,仅仅是干茶便令人心神俱清。

另一种“借香”的方式便是端上餐桌了。宋人林洪的《山家清供》中记载了一款“蒼蔔煎”。把大瓣的栀子花片用热水烫一下,晾至微干,裹上甘草水调成的稀面糊,在油中煎熟,品尝起来“清芳极可爱”。也可以直接清炒来吃,口感有栀子花的清香。还可以封存到玻璃罐中腌溃起来,味道清香爽口,适合苦夏的人。

家里瓶中的栀子花快凋零了,我便把花瓣采集下腌起来,用的是最简单的渍法。栀子花馔的选材,一定是半开未开的花瓣最好,此时口感最嫩,但我做花馔多会取花之将要凋零者——实在是不忍心在花还未开或者开得正好时把花拗断。这样即便花瓣入口有些老了,也总算没辜负花朵的一次盛开,既赏了花,也在花将凋零时赋予花朵新的价值,令花朵在味蕾上再一次绽放,两全其美。

我们不但可以向栀子花“借香”,也可以“借色”。黄栀的果实在自然中孕育出最鲜美的黄色。古时栀子果实是最常用的黄色植物染原材料之一。在帝王年代,黄色是尊贵的色彩,栀子染也多为御用,寻常百姓是没有机会穿着的。不过,栀子染黄很容易在太阳下晒褪色,所以宋代以后,便多被槐花染黄取代了。我第一次做植物染,便是栀子染,是女友莲子教我染成的一条明黄色手帕。待到第二年将手帕再翻出来,果然颜色已经褪了大半。

栀子染还可用于中式点心中。栀子本来就可清热泻火,既可以赋予食物美丽的色彩,也可以令食物多一份清火的功效,一举两得。

[栀子花渍]

将栀子花瓣采集下来,清洗干净。栀子花瓣很容易招一种黑色的小虫,需要一朵花瓣一朵花瓣地细细冲洗干净。用柠檬汁(没有柠檬汁也可以用白醋,味道会稍逊一筹)、白砂糖、少许盐、几滴酱油做成渍汁,与栀子花瓣充分混合,压入泡菜瓶,在冰箱里封存一夜就可以吃了。

[栀子染]

干栀子果,放在热水中浸泡一夜,泡软后,将果实剥开或者捏碎,放在锅里煎煮,煮沸后再续煮三十分钟,过滤一下,取第一次的染液,剩下的药渣依然可以再继续煮三到四次染液。将织物或者扎好的布匹浸泡在明矾水中,起到固色的作用,再在染液中泡几分钟,取出后晾干即可。如果是新鲜的栀子果,只要捏碎泡水三个小时便可。

艾草

习过中医的人多半会对艾草充满感情。我没有研习过艾灸,却因为天生的阳虚体质、三伏天经常没事为自己施灸,于是和艾草也成了密友。艾灸,是中医里点燃用艾绒做成的艾条之后,去熏烫穴道来治病的一种方法。《孟子》中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灸用艾叶,越陈越好。如果说杏花为“医家之花”,艾草便为“医草”。《本草纲目》里说:“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寒湿等功效。”这天趁着露水采到的艾草,药效最好。可以直接泡茶喝,也可以泡脚。在我的故乡,产妇也是要用干的艾蒿泡水洗澡,来消毒止痒的。

在先生的老家宁波,艾草是青团等很多点心的主要原材料。用清明前后鲜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红豆等馅料,放到锅上蒸煮,香喷喷的青团就出锅了。

艾草做植物染的染料染出的颜色,是一种极素淡的黄绿色,很是疏淡素雅。艾草也入得文房,是传统印泥的主要原料之一。传统的印泥,是由朱砂、朱磦色、艾绒、蓖麻油、麝香、冰片等调和而成。从陈艾叶到艾绒,需要经过反复晾晒、筛选,除去杂质,使得艾绒细软如棉花。艾绒又可以分为粗艾绒和细艾绒。粗艾绒一斤可得六七两,适用于普通艾灸。细艾皱一斤只可以得到二三两,需要经过数十日的晾晒,筛拣数十次,用于直接灸法,这也是作印泥的原料。

[艾草粥]

干艾叶15克,如果是鲜艾叶便用30克,粳米100克,红糖适量。将艾叶煎汁去渣,把粳米和红糖放入药汁中煮粥,早晚温热服食。本粥方可增强免疫力,女性服用可温暖子宫。女性月经期间不宜食用。

[艾草染]

四月以前采收艾草嫩叶,加水煮沸20分钟,过滤放入染布(以丝质为佳),染20分钟洗净,再放入明矾水中媒染,可得黄绿色,夏天以后采收的艾草染成的,则是咖啡褐色。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