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太万岁》中的服饰与1947年的上海时尚

《太太万岁》是文华影业公司拍摄的第四部电影。1947年6月18日,导演桑弧向公司提出新拟剧本《太太万岁》。8月4日,《太太万岁》开拍,9月23日拍完,“实拍35天,起讫51天。”12月14日,在皇后(今和平影都,原和平双厅影院)、金城(今黄浦剧场)、金都(今瑞金剧场)、国际四大影院正式公映。按照当时的影片发行习惯,首轮放映一般都是市区的三家影院加上苏州河以北区域的一家影院共同发行。

电影上映后非常卖座,这是一部关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喜剧,女主角陈思珍为帮助丈夫开公司,骗父亲投资。丈夫发达后结交了交际花施咪咪,一度几乎破产。陈思珍提出离婚,最终又言归于好。这是一个女主角处处求全,处处不讨好的喜剧,陈思珍由蒋天流扮演,张伐、石挥、上官云珠等演员出演片中重要角色。电影贴近上海市民生活,由于情节轻松,喜剧设定巧妙,放映时观众笑声不断。当时在文华工作的叶明曾经回忆:“在片约期满的最末一场,皇后影院还有八九成座。”

《太太万岁》的情节大多发生在家庭内部,场景比较简单,人物大多是主角夫妇两家的亲朋,因为题材和表现方式,一面是大受欢迎,卖座极好;一面也被部分评论者严厉批评,但无论如何,电影在表现当时市民生活这一点上较为突出。另外,电影在各种生活化的细节上也下足了工夫,本文就以片中的服饰来探讨一下1947年的上海时尚。

电影剧本写于1947年春天,拍摄于夏季,从其中的服装来看,故事发生时间也大约在春夏季节,先看一下电影中最常见的女装——旗袍。

旗袍

电影中主要的女性角色有主角陈思珍、交际花施咪咪,以及陈思珍的小姑唐志琴。

主角陈思珍的服装

主角陈思珍的服装


交际花施咪咪的服装

交际花施咪咪的服装


陈思珍小姑唐志琴的服装

陈思珍小姑唐志琴的服装

很明显旗袍是最主要的女性服装。电影在衣服上还是比较讲究的,不但主要角色行头不少,就连戏份不多的施咪咪的交际花朋友,以及只出现了一次的律师太太,也大都穿着各有特色的旗袍。

律师太太(左),施咪咪朋友(中、右)

律师太太(左),施咪咪朋友(中、右)

这些旗袍虽然花色各异,但形制大多相似:长及膝下,无袖(或者是极短的短袖,极少例外),较高的领子,加上纹样中很突出的横条纹和大花,以上这些元素完全符合抗战胜利后1946-1947年的时尚。

抗战时期的上海旗袍是渐渐趋向短的。从1939年开始,报纸上就不时有人提到短旗袍开始流行,虽然作者大多是男性,对于旗袍长短意见不一,但也都承认,短旗袍的好处是节俭——省钱。这跟战时社会心理有关,同时也有现实的考虑。因此1940年代的前半期,旗袍渐渐短到齐膝。同时领子也变矮了,袖子缩短到近似于无,张爱玲写于1943年的《更衣记》一文的最后说当时的流行女装是“剩下的只有一件紧身背心,露出颈项,两臂与小腿”。有人撰文提到,抗战胜利后从内地到上海的年轻小姐,学时髦做了“矮领中式旗袍”。直到1946年春天,这个样式仍然是时尚,报上还有人写打油诗“旗袍短短号时装……省却士林一尺半”,指的是可以节约裁制旗袍的阴丹士林布。

到了1946年秋天以后,旗袍开始变化,仍然是无袖的,但袍身变长,领子也高了起来。当时人分析是受美国影响,战后美国的裙子长到膝盖以下两寸,上海的旗袍因此也渐渐长了。1946年8月,上海举办了一场很轰动的“上海小姐”选举,甚至有电影和京剧明星参加,当时旗袍已经开始过膝。1947年秋天,以穿衣讲究闻名的圣约翰大学的女生们大多穿上了偏长的过膝旗袍。《太太万岁》拍摄于1947年夏天,其中的旗袍长度基本都在膝下一两寸,完美符合了当时的时装尺寸。

领子也开始变高,当时对时尚颇有记忆的作者写文章提到民国初年和1930年曾经两次流行过高领:

好容易,把这不合理的高度渐次减低了下去,正当叫女人透过一口气的时候,想不到竟又来了一次复古运动。……有人说,这一次的高领子的生命决不会太长,因为女人自己也觉得有些不舒服。(白香树:《高领子》,《小日报》1947年9月29日)

当然这一次流行的的高领没有如之前两次一样趋于极端。电影里只有一处例外,有一个场景是交际花施咪咪在家穿了一件缎子旗袍,矮领,围裙式前襟,料子和样式明显是几年前的流行,战后已经不再时髦。片中安排施咪咪在得知男友破产的消息时无聊地待在家里时穿着,一改平日身披各种时髦“战衣”的样子,还是颇见设计心思的。

施咪咪的低领旗袍

施咪咪的低领旗袍

最后,来看一下花色,比如陈思珍穿的横条纹旗袍。抗战时期一度流行过呢料的横条纹旗袍,不久就消失了。1946年秋天开始出现的横条纹和之前不同,花样更加新鲜生动,比如上海小姐选举中,言慧珠穿的那件和1947年的电影中陈思珍穿的就很相似:

言慧珠1946上海小姐选举中(左),陈思珍(右)

言慧珠1946上海小姐选举中(左),陈思珍(右)

言慧珠的这件旗袍直到一年多以后,小报上还有人念念不忘,认为极好地衬托出她苗条的身材。不止于此,电影中还出现了另一件更简洁的横条纹,是最后陈思珍去施咪咪家谈判时穿的,甚至有个咖啡店的场景中,有位扮演路人的群演也穿着一件相似的条纹旗袍。

陈思珍的横条纹旗袍

陈思珍的横条纹旗袍

看起来1947春夏以后条纹旗袍仍然在风头上。除了横条纹,大花也是1947年的时尚。关于这一点,还是引一段当时人的文章,同样出自上文引用过的白香树,这位作者四十年代发表了很多关于女性服装和时尚的小文章,看得出其对于这方面的信息很有兴趣和自己的见解:

在上海的时装社会里,当大花头料子刚出来的当口,多数的女人还只是观望着——还有点“不敢冒险”,后来,碰巧她看见已经有三四个朋友都穿上了,于是她心想:“今年行大花头了。”明天,她也就做了一件大花头料子的旗袍。

商人就利用女人这点心理,这两季拼命出了许多大花头料子。(白香树《时装的花样》,《小日报》1947年10月12日)

他还表示,依据常例,这种风气不会太长久,很快就会流行其他花样了。电影中出现的大花纹样的旗袍占了极大比例,除了极少例外,几乎不怎么重复出现。

另外,每次电影中出现两位女性角色共同在镜头里,色彩搭配和构图也颇为漂亮,有三次是陈思珍和小姑同框,另一次是陈思珍和施咪咪一起。

左下是陈思珍和施咪咪在施家,其余均为陈思珍和小姑

左下是陈思珍和施咪咪在施家,其余均为陈思珍和小姑

关于当时流行的服饰,不妨对照着再看一下之前提到的1946年8月举办的“上海小姐”选举中获胜的几位的衣着。虽然是黑白照片,不过从旗袍的长度、袖口、领高等样式和花色上,还是很容易看出1946-1947年的时尚颇有一脉相承的味道。

从上到下:第一排为第二名谢家骅和第三名刘德明,下面三排是平剧、歌星、和舞星组的优胜者

从上到下:第一排为第二名谢家骅和第三名刘德明,下面三排是平剧、歌星、和舞星组的优胜者

电影里还有两位女性角色分别是陈思珍的母亲和婆婆,中年女性的衣着就相对平淡得多,她们穿着暗色中袖或短袖的宽身旗袍,跟1947年的当令服饰没有什么关系。电影中陈家的经济状况明显比唐家优越,因此除了两家的室内环境、陈设、佣人都有不同以外,两位女主人的服饰也有差异,路珊演的婆婆的服装更黯淡朴素,中间的旗袍穿着当天是她寿辰,所以比较讲究一点,右边那件家常穿着,就明显更简单。

陈思珍母亲(左),陈思珍婆婆(中、右)

陈思珍母亲(左),陈思珍婆婆(中、右)

春大衣

电影中还出现了另一种女装外套,出门时穿在旗袍外面,三四十年代习惯称为春(秋)大衣,比较接近于今天的风衣。

上图1-3为同一件大衣

上图1-3为同一件大衣

从图上看,三件春大衣颜色各异,长度到臀下,有明显的垫肩。陈思珍的白色春大衣宽肩收腰,胸前有深色绣花。下图左边那件是施咪咪朋友在下飞机时穿的,只能看到背影,纯色,同样是夸张的垫肩,明显有借鉴男式西装的风格。右边那件是施咪咪衣橱里的,似乎是直领,领子和胸前、袋口有深色饰边,也有垫肩。

抗战胜利后以后女子外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夸张的垫肩,当时称为“填肩”,春大衣宽肩窄腰,长齐臀部,底下露出四五寸的旗袍,最初出现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别有风致,很快就蔚然成风。这一时尚维持的时间比较长久,四十年代末的电影,经常能看到类似的女装外套/大衣,长短都有。

其他服装

除了旗袍和春大衣之外,西式服装很少,只有唐志琴的两套西式装束(陈思珍小姑唐志琴的服装中间两张),以及施咪咪第一次出场时的穿着(交际花施咪咪的服装左一),后者更接近于连衣裙而不是旗袍。唐志琴的西式服装,一套是准备野餐时穿的猎装风格的长袖衬衫加打褶长裤,另一套是圆领条纹紧身T恤和浅色短裤,她在片中还在上学,年纪最小,服装完全符合她女大学生的时髦和现代感。

皮鞋相对简单,电影没有在鞋子上多做发挥,陈思珍和小姑基本全片都穿着同一双鞋:黑白拼色的皮鞋和白色镂空凉鞋。施咪咪则穿着一双白色露趾的皮鞋。

另外,片中几位年轻女性都烫了发,连唐志琴也没有前刘海,这完全符合1940年代后期的时尚发型。只有两位妈妈还梳着发髻。

玻璃皮包

片中出现的包包极具时代特色,是塑胶制成的各种背包手提袋或手包。这种风气从抗战胜利以后开始兴起,材质不同于以往的各种真皮包具,基本都是单色的,最初大多是黑色的,外观就像是玻璃,因此当时上海人称之为“玻璃皮包”。白色后来居上。电影中陈思珍外出时拿着的和施咪咪朋友手上的都是白色的玻璃皮包,唐志琴用的则是灰色肩背的玻璃皮包,以及一只长方形的手包。

电影中出现的玻璃皮包

电影中出现的玻璃皮包

这些“玻璃”产品在战后盛极一时,甚至还有“玻璃皮鞋”“玻璃发带”和“玻璃旗袍”,当然还是皮包最为常见。1946年夏天,当时上海市长夫妇在国际饭店开招待会,与会的女性宾客绝大多数都拿着一只玻璃皮包。这些塑胶制品最初都是从美国进口的,比较昂贵,高峰时期甚至一度卖到35万。随即各种进口以及国产的玻璃皮包纷纷跟进,价格也很快跌落八成以上,1946秋冬季到1947年间上海女性几乎人手一只。

余论

《太太万岁》在抓住当时的社会时尚和气氛方面很用心,效果也突出,值得特别提到这部电影的服装由戚秋鸣负责。他是文华公司的主要工作人员之一,专职服装。这一时期文华出品的电影大多都是戚秋鸣的服装。据网上的资料,他可能在五十年代中退休,六十年代在苏州病逝。年代久远,当事人也早就过世,没办法知道这是戚秋鸣的特长还是导演桑弧的用心。

最后说一点另外的“时尚”。

电影一开始是陈思珍婆婆的寿辰,女儿说要请她去看绍兴戏,于是她拿起报纸说要看看袁雪芬这两天有什么戏,明显这个婆婆是个越剧迷。陈思珍说现在袁雪芬在演《祥林嫂》,这是写实的描述,1946年以后袁雪芬的《祥林嫂》在上海走红。这个细节对于当年的观众来说,必定很容易引起共鸣。

另外,程之演的拆白党,在讹诈陈思珍拿钱了结丈夫和施咪咪关系之后,在家里等着他们上门送钱。片中他闲适地躺在沙发上,笃悠悠唱起越剧来:

谁人不想步步高

哪个非想赚钞票

虽然你财神面前磕响头

钞票不会白送到

正是当时红遍上海的袁雪芬的越剧开篇《步步高》。电台每天都要播放,凡是喜欢越剧的人几乎没有人不会唱。上海小报还登载过一则消息《袁雪芬“步步高”害人》,说因为太红了,尤其是年轻人,因为听到唱词里要大家“提倡储蓄最要紧,七年会得加一倍,十年百年步步高……”所以乖乖省下钱去存了银行,结果因为当时币制多次改动,通货膨胀严重,“数目是步步高了,但价值却步步低”,还举了个例子:有个年轻人,八年前存了一万元在银行,当时可以买一部小汽车,现在取出来连纸扎店的纸头汽车也买不到了,因此大呼上当。

正因为有这样的时代背景,所以程之唱起来,“调门入腔都像得非常,顿时引起了观众的哈哈大笑。”

片中这些小细节设计得颇为用心,叶明曾经说文华第二部电影《假凤虚凰》在1947年8月上映,场场爆满,是抗战胜利后最卖座的电影之一(另一部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因为这次成功的影响,在筹备和拍摄《太太万岁》时,公司上下都愉快宽松,对于塑造人物和营造喜剧气氛大有助益。


说明:文中黑白图片来自上海图书馆的《中国近代报纸全文数据库》;彩色截图的片源来自B站up“經典戲院”发布的AI上色的《太太万岁》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