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的微言大义》
刘小枫 著,华夏出版社,2022年5月
尼采是二十世纪颇具影响力的革命性思想家之一,即便放眼整个思想史的坐标,尼采的地位依然堪称举足轻重。理解尼采,已然成为理解二十世纪以及未来世纪的关节。
二十年前,刘小枫教授发表《尼采的微言大义》,随即引发坊间热议。二十年间,作者一直致力于理解尼采,而这种努力实际更多着力于阅读柏拉图。本书收集了作者晚近几年所写的数篇习读尼采札记,与二十年前备受争议的文章合在一起,记录了作者认识尼采的学习进程。
“尼采的教训既是我们思考的路标,也是我们的思想绊脚石。”本书虽立足理解尼采,却以整个西方文明为经纬,视野开阔,发人深省。
《庄子哲学沉思:自由儒学奠基》
赵广明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6月
本书是以哲学释经的一次尝试,旨在接续先贤哲思,思入庄子。庄子对哲学,对自己哲学之思的意义,有充分的自觉,正是这种自觉,使其可以粪土圣王、笑傲天下、逍遥人间。这种自觉意味着汉语文明史上的奠基性时刻,将人性和天下的道德与政治秩序奠基于、复归于自然之万世根基。遗憾的是,庄子的奠基性历史意义并没有被后世所充分自觉和接续,庄子之大体,长期被天下遮蔽、遗忘。
澄明庄子之思,关乎庄子之事,更关乎思之事。重塑汉语文化精神基因,乃思之大事,思之天命。思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维,而是命运本身。思可以是,也应该是决定命运的那个绝无仅有的事情。
《窥道路向(论“不异”)》(Directio speculantis seu de non aliud)
[德]库萨的尼古拉 著,高语含 译,商务印书馆,2022年4月
《窥道路向(论“不异”)》是库萨的尼古拉的晚年作品,作为库萨自《论有学识的无知》(De docta ignorantia)以来对神的超越性与神性认识的一系列反思之总结与终点,被视为其最抽象的著作。库萨在书中首次提出了作为绝对者之称谓的“不异”(non aliud)概念,将之作为全书的线索,库萨认为,一切受造的万有均被规定为某种或此或彼的差异者,而绝对者内部单纯的同一性超越了所有差异;它由此作为“不异”,同时规定了自身与一切自身同一的万有,由此对绝对者的超越性进行了丰富而深入的阐发——在库萨看来,惟有“不异”作为最适宜于绝对者的称谓能将这种超越性推向极致,而也惟有在保障了绝对者的超越性后,我们才能真正思入这一超越者的内在性,这种内在性并非泛神论意义上简单的神与万有的同一性,而是即超越即内在,被构想为与万有不处于任何差异关系中的“不异”与存在者的切近性。该著以对话体形式阐明了“不异”之作为神的概念、存在与认识之原则、三位一体的表达、存在的条件等等功能,并由此回应了实体与偶性、作为可能性的质料等中世纪哲学的经典论题。对话后附有关于“不异”概念的一系列论题。
《世界的逻辑构造》(Der logische Aufbau der Welt)
[德]卡尔纳普 著,陈启伟 译,商务印书馆,2022年5月
《世界的逻辑构造》是卡尔纳普早期的代表作。在本书中,卡尔纳普运用弗雷格、罗素创立的逻辑分析方法,将一切科学概念都分析、还原到直接的经验,用“原初经验的相似性”这个基本关系的概念,逐步地给所有其他概念以定义,有层次、有等级地将各个科学领域的概念重新构造出来。这就是所谓的“理性重构”。卡尔纳普认为,这样一个概念的构造系统,不仅揭示了概念的逻辑次序,而且体现了认识的次序,同时这种构造也是一种有力的武器,可以将不能还原到经验的、也即一切形而上学概念和命题从哲学中清除出去。
《柏拉图爱欲对话录》
梁中和 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4月
本书为面向普通读者的柏拉图爱欲对话读本。译文主要根据John Burnet编订的希腊语文本和已有的多种英文译本译出,个别篇目参考已有的优秀的中译文做了中文润色,以适合当代用语习惯为目的,旨在给没有柏拉图阅读基础的受众一个可读而文意准确的译本,引领读者进入柏拉图的文学和哲学世界。本书选取四篇涉及爱欲主题的柏拉图对话,穿插一篇相关疑作《阿尔喀比亚德》、一篇伪作《情敌》,编成四联剧形式,说明爱欲的形而上学内涵和爱智教育的意味。
《柏拉图神话寓言集》
梁中和 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4月
《柏拉图神话寓言集》意在使读者可以单独阅读柏拉图编撰、或转述的神话寓言,以便了解他作为神话创作者的一面,此外也可以使读者在没有任何哲学训练的情况下,通过阅读故事来接近哲学家,也借此了解古代作家的写作风格,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形象与象征》(Images et symboles)
[罗马尼亚]米尔恰·伊利亚德 著,沈珂 译,译林出版社,2022年4月
伊利亚德在这部作品中展现出了一种人文主义精神:他试图通过对符号的研究来展现出文化的开放性,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他认为,只有将符号的研究从历史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才能在不同的象征中找到它们共同的原型。在本书中,伊利亚德分别列举了“中心”“时间”“绳索”“贝壳”等符号的象征意义,以此来向我们阐述他的这一观点。本书从头至尾都在试图探讨符号和历史的关系,并向我们证明了,尽管历史会不断地赋予符号新的意义,符号本身的深层结构也不会因此而被历史破坏。
《希腊人与非理性》(The Greeks and the Irrational)
[爱尔兰]E.R.多兹 著,王嘉雯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年5月
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曾说过:“任何人类的大脑,无论智力发展到何种程度,原始思维都依然根深蒂固。”在《希腊人与非理性》中,著名古典学家E.R.多兹描绘了直到柏拉图时代的希腊文化中非理性力量的影响,揭示了古希腊精神世界中重要却相对不为人知的一隅,对“希腊文化是理性主义的胜利”这一传统观点进行了反思。他利用现代人类学和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向读者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既然我们没有直接观察到任何一个社会可以免除“原始的”思想模式,那为什么就应该认为希腊人可以免除呢?这部1951年首次出版的哲学经典,被评论家誉为“现代希腊学术研究的一个事件”,和“一部怎样赞美都不为过的著作”。
《世界历史的动力》(The Dynamics of World History)
[英]克里斯托弗·道森 著,武可 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22年4月
本书是当代著名的文化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化史学家克里斯托弗·道森的代表作。全书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面向一种历史社会学。从文化发展、进步理论、文明和道德的关系、艺术和社会的关系、文化极性等方面阐明历史学的社会学基础;以文明的生命力、好战族群和古文明衰落、古典文明的起源、历史上的父权制家庭等为例说明世界历史的变迁;从现代城市的演变、资产阶级精神、世界危机和英国传统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城市和文化的有机属性。第二部分为世界历史的观念。一方面侧重从历史哲学角度阐明基督教对西方历史观念的贡献;另一方面则从史学史出发,以吉本的《罗马帝国盛衰史》、威尔斯的《世界史纲》、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等为例,解读基督教的历史观念对西方史学发展的影响。本书堪称道森学术思想的精华,并体现了他著作一贯的特色:文风优雅、知识渊博、思路明晰、观点明确。
《世界是如何思考的》(How the world thinks:A global history of philosophy)
[英]朱利安·巴吉尼 著,赖丹丹 译,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22年5月
一部风格全新的世界哲学通史,一幅视野宽广的人类思想地图。从“轴心时代”到信息时代,从欧洲到东亚,从书写到口述,全景展现世界各地文化传统中的哲学积淀。观照不同人群的思维方式,镜鉴自我固有的信仰与迷思。
《现代性及其不满》(Modernity and its Discontents: Making and Unmaking the Bourgeois from Machiavelli to Bellow)
[美]史蒂文·史密斯 著,朱陈拓 译,后浪丨九州出版社,2021年11月
耶鲁大学政治哲学公开课姊妹篇,施特劳斯派经典之作。一本书囊括现代哲学大师名著。从文艺复兴的马基雅维利到20世纪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索尔·贝娄,从小说与人生故事中,获取政治智慧,体验哲思愉悦。
《社会学的问题》(Questions de sociologie)
[法]皮埃尔·布迪厄 著,曹金羽 译,拜德雅丨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年4月
一份自我分析的行动纲领,一个面向非专业人士的社会学智识“武器库”,概览布迪厄研究方法和主题的实用读本。本书是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一本文集,收录了21篇访谈、讲座文稿和会议论文。在本书中,布迪厄不仅用自己的社会学方法和基本概念(场域、惯习、资本、投资等)分析了流行文化的各个领域(体育、文学、时尚、音乐等),还在这些趣味盎然的分析中穿插了他对社会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的哲学反思。“……在认识社会世界的规律这件事情上的所有进步,都会提高人们对必然性的认识程度……从而给予人们更多的自由。”就此而言,作为读者,更普遍地说,作为社会大众的一员,了解社会学,了解社会学家如何认识和分析我们自身,便是一项自我解放的事业。布迪厄力图将自身所学公之于众,展示社会学家的思考和分析历程,带领读者走进社会科学的“后厨”,并且告诫我们:不要认同一种思想,而要成为一种思想方法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