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江南的“万神殿”——水乡成陆的另类图像史

2022年4月27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的“桂子山史学讲堂”系列讲座第四讲在线上平台举行。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赵世瑜教授担任主讲人,主题为《当代江南的“万神殿”:水乡成陆的另类图像史》。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吴琦教授担任主持人。

讲座伊始,赵世瑜教授首先指出艺术史已经成为近年来史学界研究热点之一。他随后将中国古代的文人画与民间壁画对于民间游神活动的不同描述加以对比,指出前者主要反映了文人对于民间游神活动的想象,后者却可较为客观地反映百姓的游神活动。由此,赵世瑜教授提出,通过大量的田野考察,方可了解百姓对于自身生活的真实看法。

紧接着,赵世瑜教授分享了2020年11月前往江苏省常熟市梅里镇吉祥寺“万神殿”进行田野考察的经历。“万神殿”中的神像均是来源于城镇周边的村落之中。这些村落虽然早已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消失无踪,但是村中所供奉的神像却集中到了城镇中,供村民祭拜。赵世瑜教授认为,尽管现在的梅李镇相较于古时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我们仍可通过对各种文献的解读来追溯神像原来所在的村落,并进一步通过与前来祭拜神像的年长村民交流,了解不同村落的历史。在此基础上,赵世瑜教授提出了一个疑问:由“万神殿”中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神像集合而成的“民间图像”,究竟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信息呢?

梅里镇吉祥寺“万神殿”,本文图片均来自赵世瑜教授讲座

梅里镇吉祥寺“万神殿”,本文图片均来自赵世瑜教授讲座

围绕上述问题,赵世瑜教授将讲座引向深入。首先,他简要回顾了历史文献里梅李镇的水乡面貌,接着指出这种将各个村落所祭拜的神集中到一地的现象在当地普遍存在。当地人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由“分祀”到“总祀”。赵世瑜教授认为,这种现象不仅会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下出现,也是水乡成陆的历史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从历史延续性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审视。其次,赵世瑜教授解释了明清江南地区社与土地并存的原因。他认为,社与土地是两种不同的乡村神灵系统,其中社是管阳间吉凶祸福,而土地是管阴间之事。由于明代的里社制度无法满足水乡成陆后百姓开发定居的需要,导致代表新的聚落的社不断出现,因此在江南地区就形成了相对较多的社和相对较少土地并存的现象。再次,赵世瑜教授分析了明末清初常熟席氏的发家史。他指出,根据现存的《席氏族谱》的记载,席氏祖先因商致富,后家道中落。后世子孙不得不通过垦荒维持生计。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席氏积累了大量田产,终成当地的豪强大族。席氏的个案,侧面反映了常熟地区水乡成陆的历史变迁过程。

最后,赵世瑜教授对讲座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既往的研究对江南地区的开发问题多有关注,但却忽视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水上人不断上岸,外地人不断移入。在圩田的基础上,聚落不断形成,导致新的社庙大量出现。同时,水上人不断上岸成为了定居农民,又通过各种方式脱离了死后无法土葬的生活状态,导致掌管阴司事务的土地也更加受到重视。因此,赵世瑜教授认为,“万神殿”中林林总总的神像,是江南水乡成陆和水乡成聚的历史缩影。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万神殿”是当下政治—文化生态的结果,值得相关领域的学者认真的思考与研究。赵世瑜教授则以历史人类学的视角切入,认为这种折衷的做法之所以能为官方和民间所接受,或许也与水上人上岸之初所建庙宇往往也是多神并祀的传统有关。另外,从“分祀”到“总祀”的过程,是离散社会到整合社会的反映。

赵世瑜教授的报告结束后,吴琦教授进行了简要的点评。他指出,赵世瑜教授的报告以万神殿所呈现的图景切入,揭示了江南区域水乡成陆与水乡成聚的历史变迁过程,是具备新视角、新方法与新观点的前沿性研究。该研究以梅里镇吉祥寺“万神殿”为研究对象,将传统文献与现实图像有机结合,展现了泽国如何成为陆地的历史进程。这一进程在中国历史变迁大背景下具有普遍性与延续性,为我们理解区域社会的变迁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随后,线上观众就报告的相关内容与赵世瑜教授进行了互动与交流。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