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城到茶马古道,看云南传统建筑里的“在地智慧”

从三江并流、“人神共居”的滇东北,到以茶马古道串连缅滇藏的滇西戍边;从纵横交错的多民族城、寨、村建筑组团和聚落的滇东南,到传统以冶炼铸造为业的滇东北;从深受傣族影响却又融合与差异并存的滇西南,再到依水而治、倚水而建、治水而生的昆明……由于少数民族长期聚居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云南的传统建筑与其所在社会文化相互关联着。

近期,展览“在·野:云南建筑传统研究展”在昆明当代美术馆举办。该展览以云南建筑学者的多元视角,呈现云南建筑传统中的“在地智慧”和“野性思维”。

1930年,朱启钤创办了以研究中国建筑营造为宗旨的中国营造学社。1938年,因抗日战争爆发北平沦陷,梁思成、刘敦桢来到昆明,在昆明巡津街“止园“,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西南分队。同年10-11月,刘敦桢率刘志平、莫宗江、陈明达,对昆明市及其近郊区古建筑约五十余处进行了调查。11月刘敦桢率莫宗江、陈明达二人赴安宁、楚雄、大理一线进行古建考查,调查建筑物140处。中国营造学社在云南境内的调查与研究前所未有的表现出对西南建筑地方特征及民居建筑的关注,是中国建筑学者对云南传统建筑研究的开端。

昆明 杜天荣摄

昆明 杜天荣摄


营造学社手稿,梁思成,1934

营造学社手稿,梁思成,1934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由昆明当代美术馆与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合作,通过与当代展陈方式的结合,呈现出云南建筑传统的独特魅力和对这种传统的多元探索,向观众呈现云南建筑传统的“在地智慧”和“野性思维”。据悉,该展览也是关于云南建筑的首个综合性展览,通过对中国几代建筑学者的长期研究成果的梳理,回溯其涵纳的独特社会文化制度。主办方希望籍此呈现关于云南建筑传统的特征、定义与差异。

展览现场,摄影 王策

展览现场,摄影 王策


展览现场,摄影 王策

展览现场,摄影 王策

策展人邓圆也在前言中写道,云南传统建筑的类型多样性,及其所配置和容纳的社会族群多样性,无法“平均”。“乡土建筑本具有‘匿名性’的特征,超过地表90%的土地上由匿名者建造着匿名的建筑。我一方面希望云南的乡土建筑‘不再匿名’,希望长期以来被主流学术研究和发表所忽略的云南传统聚落和乡土建筑,如今以一个具有整体观和纵深感的综合展览问世,将它珍贵的学术价值呈现给世人。但另一方面,我又希望它’继续匿名’,因其独特的工匠技艺、营造特征、文化习俗,一直在其原有的地理环境、生活空间和仪式行为中传承着,未受到过多的现代主义思潮之干预。”

展览现场,摄影 耿昊

展览现场,摄影 耿昊


展览现场,摄影 王策

展览现场,摄影 王策

在邓圆也看来,由于少数民族长期聚居和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强烈黏性的事实,云南建筑本身与其所在社会的基本文化共识是强相关的。无论是时间推移或外来文化侵润,建筑仍能与使用者共筑出基于历史和物质一致性的较稳定状态。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云南建筑传统,仍然与它生发生产的土壤紧密粘连着。”

澎湃新闻了解到,展览按云南地域差异线索分成6个章节,其中,“治水”从滇池东岸古渔村开始,顺着滇池和盘龙江一路而上,讲述昆明古城因水而生、而兴的历程;“工业的遗存”聚焦因明清时期冶炼矿业而筑镇的滇东北;“磁体与容器”介绍滇东南的传统聚落和乡土建筑,揭示其对族群生存与繁衍的重要意义;“具象的边地”着眼滇西,展示当地各民族顺应自然环境并满足生产生活的传统建筑与营造智慧;“以一应百”讲述傣族土司的长期统治给滇西南文化、习俗与建筑带来的影响;“人神共居”探究滇西北人民如何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以一种乌托邦精神营造居住环境。

黄土坡附近草海(清末),方苏雅摄

黄土坡附近草海(清末),方苏雅摄

治水——从水网脉络到绝檄桢干的滇中昆明

昆明既是西南要会、南中首邑,也是山环水聚、气候宜人的滇中高原水乡。古城形胜宏大,依托山水格局,也形成了地方特征突出的历史街区。昆明是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历史和文明也随滇池之水而展开。唐时昆明拓东城,建在盘龙江入海口中间的岛上。汉代时昆明平坝绝大部分都被滇海所淹没,直至南诏建拓东、善阐二城,昆明中心才从晋宁北移至滇池北岸。元代赛典赤,治理滇池盘江,筑松花坝辟金汁河,善阐城改造为中庆城。明代昆明城为防水患整体北移,但城市延续并串联了南诏和元的城市格局,沿五华山,近日楼,元忠爱坊、金马碧鸡三坊,南诏双塔,形成城市的主轴线。南城密集的水网绕闾阎之市,城市肌理和脉络沿水网而起,虽然如今大多数水路网络已不甚显现。

从云南大学钟远楼眺望昆明城区 杜天荣 1963

从云南大学钟远楼眺望昆明城区 杜天荣 1963


滇中水系,明天启,《滇志》

滇中水系,明天启,《滇志》


城内街巷图, 《昆明县志》,清

城内街巷图, 《昆明县志》,清

在展览中,这一部分从滇池东岸古渔村开始,顺着滇池和盘龙江一路而上,讲述水与昆明古城演变的历程;展示了昆明治水而生的水脉、顺水而居的古城、半城山水的园林、借水而兴的府城和商埠、以及吸纳了百家诸学的龙泉。

孟氏老宅测绘图,刘致平

孟氏老宅测绘图,刘致平


孟氏老宅测绘图,刘致平

孟氏老宅测绘图,刘致平

工业的遗存——冶炼矿业而筑镇的滇东北

云南的滇东北地区,主要包括现今之曲靖、昭通,历史久远。秦修五尺道,疏交通、促交流,通疆边地交通连接。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常修通了起自四川宜宾,终于云南曲靖的“五尺道”,打通云南出滇之路,极大促进了云南发展。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刘彻在今三岔一带建成南中地区政治、军事中心味县;并于今昭通市设朱提县(郡),昭通首次被纳入中央政权的管理之下。由此,奠定了滇东北在云南的重要地位,促进了中原与西南边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并留下了许多较具文化交融特征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物。

至明清时期,随着冶炼技术的不断发展,地区独特的矿产资源的价值得到逐步认知,特别是会泽等地丰富的铜、铅、锌、石膏、磷、重晶石、大理石等。在独特的矿产资源的吸引和利益驱动下,滇东北商业繁茂,文化蓬勃,也形成了区域城镇与建筑建设的一个高峰。

娜姑白雾陈氏住宅,曹易摄

娜姑白雾陈氏住宅,曹易摄


沐浴在春光中的白雾古镇,徐汝枞摄

沐浴在春光中的白雾古镇,徐汝枞摄

展览中,这一部分是以时间为脉,以文化空间形态为络,对滇东北的乡土建筑文化进行梳理、分类,形成四条展示脉络线索:原古智慧——文化的缘起,体现原始的力量;铸造历史——以铜业开发、铸造等为纽带而营建的空间场所;多元乡土——展示多元的地方乡土建筑。

.陈氏住宅测绘图,张凌伟、何继平、李宇、李志新、夏芳

.陈氏住宅测绘图,张凌伟、何继平、李宇、李志新、夏芳


.陈氏住宅测绘图,张凌伟、何继平、李宇、李志新、夏芳

.陈氏住宅测绘图,张凌伟、何继平、李宇、李志新、夏芳

磁体与容器——滇东南的房、村、寨、城

云南的滇东南地区主要包括现在行政区划的红河州与文山州,主要聚居的少数民族包括彝、哈尼、傣、回、苗、壮、瑶、布依、拉祜、布朗、蒙古、仡佬族等,他们与汉族世居在此。传统聚落和乡土建筑都是人们基本本能和诉求的产物,是族群生存与繁衍的“容器”,陈述着一种有关真实真诚、实用理性,犹如卵巢般“庇护”功能的“家”的营造故事以及背后的道理。“家”经过漫漫的“生长”才演变成为“家园”。与“家”相比,“家园”的生计和生产功能愈加强大,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也愈加密切,聚落内部空间景观层级也愈加整体、丰富和系统化。

元阳麻栗寨航拍图,郑溪提供

元阳麻栗寨航拍图,郑溪提供


元阳哈尼麻栗寨的“凹塘”选址,总平面示意图,王冬提供

元阳哈尼麻栗寨的“凹塘”选址,总平面示意图,王冬提供

受刘易斯·芒福德的城镇发展中“磁体与容器”关系论述之启发,展览中,观众可以从这一部分看到本土传统聚落中 的“磁体”与“磁性空间”的演化及其与家园建构的关系,诸如府衙、衙署等管控权力空间,寨心、图腾等神性空间,市井、磨秋场等公共活动空间,文庙、书院等文化教化空间,庙宇、寺观等宗教祭祀空间,水碓房、井台、谷场等生产生计空间。

展陈脉络包括两条线索,其一是传统聚落:生存与繁衍——整体构成、构成要素、磁体与磁性空间;其二是乡土建筑:人本与匠意——类型、形式、营造。主办方选取的案例主要选取建水古城、石屏古城、迤萨(红河)马帮古城、作夫村哈尼村寨、阿者科哈尼族蘑菇房村落、石屏一带土掌房民居等

作夫村人居环境,陈俊

作夫村人居环境,陈俊


哈尼村惹罗模式,李晓彤、查华芬

哈尼村惹罗模式,李晓彤、查华芬


“凹塘”与哈尼村寨选址,建水坡头乡黄草坝哈尼村寨平面,王冬提供

“凹塘”与哈尼村寨选址,建水坡头乡黄草坝哈尼村寨平面,王冬提供


石屏异龙镇来鹤亭,张雁鸰,2020

石屏异龙镇来鹤亭,张雁鸰,2020

具象的边地——滇西的流动与融合

云南的滇西地区主要包括现在行政区划的保山市与德宏州,这里有着类型众多变化丰富的山川地理及生态格局;记录和见证着边地少数民族与内地汉族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相互之间文化交往传播的历史轨迹。毗邻缅甸的滇西地区既有滇藏茶马古道、永昌古道串联起来的西南民族商贸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和驿站聚落,也有腾冲、龙陵的抗战历史。在此地区内与汉族杂居共处的民族众多,包括傣、彝、景颇、德昂、阿昌、傈僳、佤族等少数民族。例如,德宏州的傣族和西双版纳州的傣族,因其与缅甸接壤所受到的不同外来文化影响,均有所差别,致使在传统聚落与乡土民居建筑的空间形态构成上也各具特色。同为傣族,且相同宗教信仰,却呈现出彼此不同的传统聚落形态和南传佛寺建筑空间形式;同为干栏民居,也创造出彼此不同的空间分隔与形式表现。滇西地区创造出了许多尊重和顺应自然环境,满足当地各民族生产生活的传统建构技艺的营造经验与方法智慧,并对当今的城乡建设仍然起着潜移默化的启示及影响作用。

瑞丽大等喊传统聚落,杨大禹

瑞丽大等喊传统聚落,杨大禹


瑞丽大等喊傣族干栏民居,杨大禹

瑞丽大等喊傣族干栏民居,杨大禹


瑞丽大等喊傣族干栏民居,杨大禹

瑞丽大等喊傣族干栏民居,杨大禹


瑞丽大等喊传统民居,杨大禹

瑞丽大等喊传统民居,杨大禹

在这一部分中,策展方重点突出滇西地区的两条主线,包括传统聚落主线,展示表达滇西传统聚落所承载的移民戍边、经贸互市、民族家园特点与历史;包含古城古镇古村的整体构成、空间形态构成要素及蕴含的营建经验与智慧。而另一条为乡土建筑主线,一是展示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干栏式民居与合院式民居外观形态、风格样式及相关建构技艺;此外,展览也展示有代表性的传统古建遗产。

鸡蛋形态的金鸡村航拍图,郑溪

鸡蛋形态的金鸡村航拍图,郑溪


Y字形路网及鱼骨状路网,郑溪

Y字形路网及鱼骨状路网,郑溪


金鸡村,郑溪

金鸡村,郑溪


古戏台及文昌宫(金鸡小学)平面图,郑溪

古戏台及文昌宫(金鸡小学)平面图,郑溪

以一应百——显著主体民族影响之下的滇西南

云南的滇西南地区,主要包括现在的行政区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这里的民族文化与地理气候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但由于历史上这一地区长期处于傣族土司统治下,文化、习俗、建筑等都受到其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个地区的布朗、哈尼、拉祜、基诺、瑶族、佤族等民族将傣语作为互相之间的通用语,其建筑营造风格也被傣族文化所影响。很多傣族建筑匠人参与到其他民族的建筑建造中,其特有的建筑技艺也会对其他民族产生潜移默化的同化作用。因此该地区虽然分居了多个不同的民族,其乡土建筑在构建特征以及材料等方面却具有许多相同的特征。

“新八大柱式”佤族民居,提供方 杨毅

“新八大柱式”佤族民居,提供方 杨毅


孟连娜允古镇傣族民居构架示意图,杨大禹

孟连娜允古镇傣族民居构架示意图,杨大禹


三种民居典型构架形式比较,提供方 杨毅

三种民居典型构架形式比较,提供方 杨毅

展览在这一部分中主要梳理了滇西南地区建筑传统的几个脉络。其一,是以傣族为主的多元民族聚居和文化融合特征,傣族以及布朗、哈尼、拉祜、基诺、瑶、佤族等世代在这里聚居,土司时期傣族作为统治民族对各个民族之间的融合起到了一定作用。这样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延伸到了语言、文字、文化习俗、建筑特征、工匠技艺等方面。

其二,是聚落分布差异特征,各个民族之间有突出的地理分布差异。傣族聚落大多选择海拔较低的低热平坝和低河谷地区,布朗族、哈尼族、瑶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等则大多选择海拔较高的半山地区。

其三,是家宅营造特征,无论是从家屋等生活空间,打水的井台、茶叶红糖加工等生产空间,宣抚司等权利空间,寨心、佛寺、竜林等精神空间,或古茶山、橡胶林、甘蔗地等,均可观察到傣族工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沧源“地棚式”佤族民居,提供方 杨毅

沧源“地棚式”佤族民居,提供方 杨毅


沧源“大柱式”佤族民居平面及构架示意,提供方 杨毅

沧源“大柱式”佤族民居平面及构架示意,提供方 杨毅


翁丁大寨的复合屋顶形式,提供方 杨毅

翁丁大寨的复合屋顶形式,提供方 杨毅

人神共居——生物多样、因循天地的滇西北

云南的滇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复杂、脆弱,而人文环境又独特、丰富,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滇西北地区又是独特的“三江并流”地区,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库”。三江,并行而流在云南境内约170余公里,位于云南省西部的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整个区域四万平方公里。这一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不到0.4%,却拥有全国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全国25%的动物种数。自然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类型和方向,生物资源的存在和利用决定文化形成的内涵。“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资源,形成了民族文化多元性。多种宗教在这里融合,多个民族在这里共同生活,敬畏自然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深山之中、田园之间的传统聚落大多都是人神共居之地。由于滇西北生存条件极为恶劣,其人居环境的研究需要以一种乌托邦精神,将理想与现实结合。

丽江四方街,约瑟夫·洛克,20世纪40年代

丽江四方街,约瑟夫·洛克,20世纪40年代


清“改土归流”后大研古城布局示意图,蒋高宸《丽江--美丽的纳西家园》

清“改土归流”后大研古城布局示意图,蒋高宸《丽江--美丽的纳西家园》


丽江古城水系平面图,提供者 杨大禹

丽江古城水系平面图,提供者 杨大禹

展览中,这一部分内容包括大理古城、丽江古城、巍山古城、束河古城,体现民族交融、人神共居的聚落形态、聚落与环境关系,以及体现敬畏自然、因循天地的建筑和环境关系的闪片房和土掌碉房。此外,还展出本地区的古城古镇、乡土建筑典型等案例。

丽江悬鱼 翟辉

丽江悬鱼 翟辉


丽江古城街巷,杨大禹

丽江古城街巷,杨大禹


丽江古城三潭水,杨大禹

丽江古城三潭水,杨大禹


新华街87号套院剖视,朱良文编著《丽江古城与纳西族民居》

新华街87号套院剖视,朱良文编著《丽江古城与纳西族民居》

展览将展至 6月26日。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