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鹧鸪声里雨丝斜,开遍千花与万花

一场春雨,杏花江南。南宋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道尽了雨后江南的幽美婉约。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说的是春光之美,虽然上海等地的一些社区由于疫情还处于封闭中,但春日的花信与生活的自在是封不住的。在杏花盛开之际,《澎湃新闻·古代艺术》推出的系列专栏“故宫花信”本期关注的是古代名迹里的杏花:其中,既有元代钱远笔下的“粉衣朱掌又能啼,落日东风得意时。”也有明初诗人陈基题杏花的句子:“鹧鸪声里雨丝斜,开遍千花与万花。”

烟雨江南里的杏花

烟雨江南里的杏花

宋 马远 《倚云仙杏》

?宋 马远 《倚云仙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马远 《倚云仙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马远字钦山,山西河中人,南宋光宗宁宗两朝(1190—1224)画院待诏,与父世荣、祖父兴祖,子麟皆善画。山水、人物、花鸟种种臻妙,山水尤能独树一帜,与夏圭齐名,时称“马夏”。

?宋 马远 《倚云仙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马远 《倚云仙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设色绘红杏一枝,布局简略。折枝由左侧斜出,至末梢上下分叉,折转伸展。花朵或含苞吐蕊,或怒放争胜,翻俯偃仰,浑融天成。上方有杨皇后题:“迎风呈巧媚,浥露逞红妍。”

(传)宋 林椿 《杏花春鸟》 

(传)宋 林椿 《杏花春鸟》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宋 林椿 《杏花春鸟》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原签题“林椿杏花春鸟”,画又名太平鸟的朱连雀立杏花枝头,回首与观赏者呼应。

本幅选自宋人《合璧画册》,枝干笔法接近林椿“山(木茶)霁雪”,惟转折提顿较明显,技法上更显纯熟。用色层层填染,具“山(木茶)霁雪”韵味。花朵白粉分染处理,与推断为马麟(约1180—1256后)所作之宋人“桃花”相类,然“桃花”枝干更见自然感。林椿、马麟的活动时期在先后间,“杏花春鸟”则或是略晚于马麟之典型精致南宋院画作品。

宋 赵昌 《写生杏花》

宋 赵昌 《写生杏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赵昌 《写生杏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昌(约10世纪末—11世纪初),四川成都人,字昌之。擅画花卉,常在清晨朝露时分绕栏观察,并于手中调制色彩描绘之,自号“写生赵昌”。

宋 赵昌 《写生杏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赵昌 《写生杏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选自《宋元集绘》册,仅画杏花一枝,花朵繁盛,显得春意盎然。笔墨精致秀雅,花瓣主要以白粉染成,只在花苞部份加染胭脂,有剔透之感;花萼则以胭脂点染,色泽浓郁,两相衬托,凭添一份妩媚。

宋 钱选 《画鹅》轴

宋 钱选 《画鹅》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钱选 《画鹅》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钱选(1239—1299),宋末元初著名画家,与赵孟頫等合称为“吴兴八俊”。字舜举,号玉潭,又号巽峰,霅川翁,别号清癯老人、川翁、习懒翁等,湖州(今浙江吴兴)人。

南宋景定三年乡贡进士,入元不仕。工诗,善书画。画学极杂:山水师从赵令穰;人物师从李公麟;花鸟师赵昌;青绿山水师赵伯驹。人品及画品皆称誉当时。继承苏轼等人的文人画理论,提倡士气说,倡导戾家画。他提倡绘画中的“士气”,在画上题写诗文或跋语,萌芽了诗、书、画紧密结合的文人画的鲜明特色。

宋 钱选 《画鹅》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钱选 《画鹅》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有钱选自题:“粉衣朱掌又能啼,落日东风得意时。我已无心对寒食,且须留汝伴清陂。吴兴钱选舜举。”

(传)元人 《杏鹅图》轴 

(传)元人 《杏鹅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元人 《杏鹅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元人 《杏鹅图》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元人 《杏鹅图》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无名款,旧传为元人之作。 描绘水滨双鹅,旁有两棵柳、杏,飞燕穿梭柳叶之间,柳阴下斜出几枝杏花。从绘画内容及布局看来,它像是明院体大幅花鸟画的构图,画柳干之皴纹,有仿吕纪之笔意,画鹅则似林良写禽之趣,应是结合林良、吕纪影响之作。

元 商琦 《杏雨浴禽图》轴

商琦,元代画家,字德符,号寿岩,曹州济阴(今山东菏泽)人。父商挺(1209—1288),字孟卿,号左山,为元初名臣。商琦擅画山水,宗法宋代李成、郭熙一脉,笔墨俊雅,亦有高趣,师法古人亦师法造化,以切身感受入画,声誉于时,对元代后期画家有一定影响。

本幅有元末明初诗人陈基草书题跋:“鹧鸪声里雨丝斜,开遍千花与万花。一幅春光无限意,晴光满纸灿流霞。陈基。”

明 吕纪 《杏花孔雀》轴 

明 吕纪 《杏花孔雀》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吕纪 《杏花孔雀》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吕纪(1439—1505),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字廷振,号乐愚,一作乐渔。弘治(1488—1505)间值仁智殿,官至锦衣指挥,是明代与边景昭、林良齐名的院体花鸟画代表画家。吕纪绘画风格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水墨为主略淡彩,用笔较为豪纵,另一类则是设色浓丽,用和工致,具有富丽的宫廷装饰趣味。其绘画风格由水墨淡色画转为工笔重设色画,直接的原因是为了适应不同皇帝的不同口味,具体说来就是弘治皇帝朱祐樘的欣赏口味不同于他的父辈成化皇帝朱见深,从而造成了吕纪多画凤凰、雉鸡、仙鹤、孔雀、鸳鸯之类,杂以花木草石,具有生气。

明 吕纪 《杏花孔雀》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吕纪 《杏花孔雀》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吕纪 《杏花孔雀》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吕纪 《杏花孔雀》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吕纪 《杏花孔雀》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吕纪 《杏花孔雀》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牡丹、孔雀,雀爵谐音是高官禄位,皆是富贵象征。画中整体风貌,如御花园中,杏花牡丹,嫣红粉白相映,一派春日欢欣。画法杏花圈瓣,孔雀翎毛,用笔沉着而精工,青绿铅粉之运用,亦脱尽火气,得静穆法,树石皴纹仍是吕氏本性。

(传)明 吕纪 《画花卉翎毛》轴

(传)明 吕纪 《画花卉翎毛》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明 吕纪 《画花卉翎毛》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杏柳迎风摇曳,八哥、山鸟一双穿梭其间;溪中游鱼成群,岸上鸳鸯两对,正是春暖花开时节,景候怡人。

(传)明 吕纪 《画花卉翎毛》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明 吕纪 《画花卉翎毛》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明 吕纪 《画花卉翎毛》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明 吕纪 《画花卉翎毛》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明 吕纪 《画花卉翎毛》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明 吕纪 《画花卉翎毛》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无画家款印,观其构景、笔意,颇得吕纪之精神面貌,应是传承吕氏画风之作。

明人 《画花鸟》轴 

明人 《画花鸟》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人 《画花鸟》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人 《画花鸟》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人 《画花鸟》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湖畔柳树耸立,杏花盛开,飞燕穿梭柳絮之间,翡翠停栖杏枝,渎凫(文凫)或立或游,构成饶富生趣之春景画面。这种柳燕、杏花、水禽之春景,常见于吕纪一派的宫廷花鸟画。本幅画柳石、羽禽亦出吕纪一派画法。

明 沈周 《杏林书馆》轴 

明 沈周 《杏林书馆》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沈周 《杏林书馆》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吴郡庠生葛行简二子,在襁褓时多病,医师陈公尚治愈之。葛因请沈周作杏林书馆图,兵部主事徐源作赋以为谢。徐赋署年成化辛丑(1481),是时沈周五十五岁。

明 沈周 《杏林书馆》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沈周 《杏林书馆》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沈周 《杏林书馆》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沈周 《杏林书馆》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画杏林中瓦舍数间,一人坐敞堂中静读,盖写医师陈公尚也。客从桥外来,绕围墙而就问,盖写病人之求治者。山树画法皆与五十岁时为吉之所画山水甚近,笔意圆熟,惟更为遒劲耳。神仙传云:“董奉居庐山,为人治病。重者种杏五株,轻者种一株,号董仙杏林”。杏林书屋,盖取义于此。

徐源赋诗题有:“方春日之暄妍兮,漫杏林之鲜丽。气固骄于松筠兮,香更嘉于兰蕙”之句。

明 沈周 《杏花图》轴

明 沈周 《杏花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明 沈周 《杏花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明 沈周 《杏花图》轴(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明 沈周 《杏花图》轴(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明 沈周 《杏花图》轴(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明 沈周 《杏花图》轴(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杏花繁盛,各具姿态,枝干老结,笔墨苍厚,自题:“布甥简静好学,为完庵先生曾孙,人以科甲期之,壬戌科果登第。尝有桂枝贺其秋围,兹复写杏一本以寄,俾知完庵遗泽所致也。与尔近居亲亦近,今年喜尔掇科名。杏花旧是完庵种,又见春风属后生。”据此可知此轴乃为恭贺其老师刘珏(号完庵)之曾孙刘布登科所绘。

明 文徵明 《红杏湖石图》扇页

明 文徵明 《红杏湖石图》扇页 故宫博物院藏

明 文徵明 《红杏湖石图》扇页 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幅文徵明送与做官友人的画作。图绘有着皱、漏、透、瘦之美的太湖石与体态婆娑的杏树相佐相依的小景。文徵明以工绘山水画著称,偶尔绘人物和兰竹,以杏树为主题的画作仅此一幅扇面画,非常难得。此图布局巧妙,石与树一左一右,呈揖对之势,石以其坚实的质感托出树木的柔媚,增添了画作的刚柔之美。全画于苍润纯熟的笔墨间流露出文人画娟雅之气。

扇页有自题:“三月融融晓雨干,十分春色在长安。香尘属路红云煖,总待仙郎马上看。小诗拙画奉赠补之翰学。丁酉腊月既望。徵明。”“丁酉”是明嘉靖十六年(1537),文徵明时年68岁。

明 唐寅 《杏花》轴 

明 唐寅 《杏花》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唐寅 《杏花》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寅(1470—1523),江苏吴县人,字子畏,一字伯虎,号六如。天资颖异,性格潇洒不羁,自命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精,画师周臣,而有出蓝之誉。

明 唐寅 《杏花》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唐寅 《杏花》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春杏一株,由画幅左侧向古上方伸张。干先钩画,再行皴擦,枝则多用浓墨写成。满树繁花,不着脂粉,去绝俗艳之气。花以浓淡墨点成,繁花复加密蕊,益增笔调之变化。

明 唐寅 《杏花》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唐寅 《杏花》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唐寅 《杏花》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唐寅 《杏花》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寅行书自题:“新霞蒸树晓光浓。岁岁年年二月中。香雪一庭春梦短。天涯人远意匆匆。吴郡唐寅。”

明 陈淳 《画花卉册〈杏花〉》

明 陈淳 《画花卉册〈杏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陈淳 《画花卉册〈杏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陈淳(1482—1539)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道复,后以字行,更字复甫,号白阳,又号白阳山人。他的有些作品,所画质朴,可以看出受沈周画法的影响, 从他现存作品中即可见风格和用笔,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住。在绘画史上,陈淳与徐渭并称为“白阳、青藤”, 陈淳的绘画当属文人隽雅一路的,即“白阳”一派画家。

本幅有清高宗题:“半是含苞半是开。风流尽得别神裁。不因嫩叶枝头出。乍欲图中认墨梅。”

明 刘迈 《杏林春燕》轴 

明 刘迈 《杏林春燕》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刘迈 《杏林春燕》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刘迈 《杏林春燕》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刘迈 《杏林春燕》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迈,明晚期金陵(今南京)人,史称“工花草”,画家的作品和资料极少。本幅画家自题:“天启元年(1621)闰二月写藏斯馨馆。刘迈。”

明  钱谷 《画杏花喜鹊》轴 

明? 钱谷 《画杏花喜鹊》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钱谷 《画杏花喜鹊》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钱谷(1508—1572),长州(江苏吴县)人,字叔宝,自号磬室。少孤失学,迨壮,游文徵明门下,始得书读之。以其余力,点染水墨,山水兰竹兼妙。本幅杏花开于春日,枝头上飞来一只喜鹊,寓有喜报春讯之意。画花写鸟之笔墨雅淡润厚,并有沈周、文徵明之遗韵。

清 恽寿平 《画花卉册〈杏花〉》

清 恽寿平 《画花卉册〈杏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恽寿平 《画花卉册〈杏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恽寿平(1633—1690),初名格,字寿平,以字行,又字正叔,别号南田,一号白云外史、云溪史、东园客、巢枫客、东野遗狂、草衣生、横山樵者。江苏武进人。恽寿平早年向伯父恽向(明末山水画家)学画山水,取法元代王蒙、黄公望、倪瓒,并上溯董源、巨然。中年以后转为以画花卉禽虫为主。他从明代沈周、孙隆等人的作品中吸取创作经验,再参考画史文献资料,创造“仿北宋徐崇嗣”的没骨花卉画法,更以徐崇嗣为宗,兼取各家之长,极大的发展了没骨画。所画花卉,很少勾勒,以水墨着色渲染,用笔含蓄,画法工整,明丽简洁,天趣盎然。恽寿平的艺术创作,有自己独创的艺术见解,他在《南田画跋》宣称:“俗人论画,皆以设色为易,岂不知渲染极难”。又说:“宋法刻画而无变化,本由于刻画,妙在相参而无碍,习之者视为岐而二之,此世人迷境……”。这是说宋画工整,元画写意,二者应相参才能入妙。

本幅有画家行书自题:“采香泾上雨如丝。山寺春深人未知。雾满空岩啼百舌。春风已过杏花枝。唐解元有折枝红杏。逸气飘举。非时史所能梦见。”

清 恽寿平 《画花卉册〈杏花〉》

本幅画家行书自题:“唐解元折枝红杏饶有风云韵。余于金阊红鹅馆见之。因临。南田寿平”

清 邹一桂 《杏花清高宗御题》轴

清 邹一桂 《杏花清高宗御题》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邹一桂 《杏花清高宗御题》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邹一桂,江苏无锡人。字元褒,号小山,又号二知、让卿、乡森子。世宗雍正五年(1727)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善工笔花卉,设色明净,为清初宫廷花卉画家。著有《小山画谱》《小山诗集》。本幅设色杏花一株。老干盘曲,一分为二后,再挺而向上,纤枝上布满新蕊。此画构图非常简洁,画家描绘精细,苍老的树皮和大小不等的树瘤,皆用赭墨线条表现,洋红点染的杏花蕊,骄艳可人。画家除了名款,尚有长题一首。此外通幅满布十四首行书诗文,这是乾隆皇帝(1711—1799)在乾隆二十年(1755)命邹一桂画此东竺庵杏花后,三十七年间(1755—1791)陆续赏画有感所题。诗文中有对画家写生得精神的赞赏,也有对画家辞世后的追念。这些乾隆的题记和清内府鉴藏玺,已然成为中国书画经清代御府典藏过的明证。

(本文部分内容整理自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相关资料。)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