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相遇“世外丹青”,至乐楼藏明清山水展出

春节将至,法国正在举办一场以中国明清山水画为主题的特展,纾解旅人们的思乡之情。澎湃新闻获悉,由巴黎赛努奇博物馆和香港艺术馆联合举办的“世外丹青:至乐楼藏明清士僧书画展”于11月在巴黎市立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开幕,展期持续至3月6日,横跨整个农历新年。

“至乐楼”是已故慈善家及收藏家何耀光先生(1907-2006)的书斋,以明末清初的书画最负盛名。此次借展巴黎的名迹珍品包括“明遗民”画家龚贤、黄道周和“清初四僧”八大山人、石涛,还有“明四家”沈周、文徵明、仇英等等一众士僧书画家近百幅杰作。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巴黎赛努奇博物馆携手香港艺术馆举办“世外丹青”明清书画展,呈现“至乐楼藏中国书画馆”中的杰作。“至乐楼”是已故慈善家及收藏家何耀光先生(1907-2006)的书斋。上世纪50年代,因着地缘和历史因素,香港一度成为国宝外流的集散地,何先生遂矢志为祖国保存国粹,大力购置中国书画珍品。2018年,何氏家族将历年累积所藏悉数捐赠予香港艺术馆,永久与大众分享。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至乐楼”收藏以明末清初的书画最负盛名。这个时期经历改朝换代的动荡,孕育了许多高风亮节的文人僧侣,将故国之思寄情于山水,潜心书画和诗文创作。此次借展巴黎的名迹珍品,就包括“明遗民”画家龚贤、黄道周和“清初四僧”八大山人、石涛,还有“明四家”沈周、文徵明、仇英等等一众士僧书画家近百幅杰作。

沈周《钱童读书图》香港艺术馆藏

沈周《钱童读书图》香港艺术馆藏

展览以明代著名的“吴门画派”开篇,集齐了活跃于苏州地区的“吴门四家”,即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他们又被后世称为“明四家”。其中,沈周(1427-1509)可谓是这一画派的宗师,文徵明和唐寅都是他的学生。他一生未曾做官,以读书和作画为乐。

而“至乐楼”所藏其杰作《钱童读书图》,正是以读书为题创作的。沈周延续了元代书斋山水的传统,在山林环抱中安置了一间简朴的书斋。如果我们拉近看,书斋中的主角并不是一位老者,而是一个埋头苦读的少年,即题目中的“钱童”,据说他年方十一,已可背诵《孟子》。沈周画下这位小学霸,作为送给他父亲的礼物。

这幅画将我们带入了此次展览的主题——文人山水画,与中国独特的文人传统一脉相承。而“文人”们共同的文化包袱都建立于从小熟读四书五经的基础之上。

《钱童读书图》细节图?香港艺术馆藏

《钱童读书图》细节图 香港艺术馆藏

说到明代才子,我们最熟悉的肯定是唐寅唐伯虎(1470-1523)了。除了“明四家”的称号,他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又并称“吴中四才子”,爱看港剧的小伙伴们对这几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唐寅少年得志,却被牵连于科考舞弊案,从此仕途断绝。他回到家乡苏州,在桃花坞筑舍“桃花庵”,自此潜心诗画。

唐寅《桃花庵》香港艺术馆藏

唐寅《桃花庵》香港艺术馆藏


?唐寅《桃花庵》香港艺术馆藏

 唐寅《桃花庵》香港艺术馆藏

此幅《桃花庵》为横向手卷形式,画面的笔触细腻而不失清雅,从层层堆叠的山林巨石到远方的湖光山色,从右至左缓缓展开。烟云之间,桃花庵的屋舍若隐若现。画面中央的石块上盘坐着一位文士,与身边的书卷为伴,怡然自得——正是唐寅自己的写照。

有意思的是,在画的题跋中,同为“明四家”和“吴中四才子”的文徵明留下了他的诗句,见证了诗画不分家的传统,也让我们得以近距离感受才子们的友谊和情怀。

《桃花庵》细节图?香港艺术馆藏

《桃花庵》细节图 香港艺术馆藏

物外高人思不群,悠然懒性谢尘氛。曾参石上三生活,更占山中一塌云。——文徵明题诗

?仇英《春龙起蛰图》香港艺术馆藏

 仇英《春龙起蛰图》香港艺术馆藏

“起蛰图”的传统早在东晋出现,描绘春天惊蛰节气前后风云变幻、万物复苏的景象。而仇英(1494-1552)的这幅《春龙起蛰图》就将风雨欲来的态势体现的淋漓尽致。画面上方烟云缭绕,仿佛一条春龙游走。画面下方的水面波涛滚滚、右方的松枝摇摆不定,表现出无形的强风。一位童仆站在画面下方的平台上,下意识地举手挡风。而在楼阁上的主人则凭栏而坐,望着这一派景象,显得气定神闲。

?《春龙起蛰图》细节图?香港艺术馆藏

 《春龙起蛰图》细节图 香港艺术馆藏


《春龙起蛰图》细节图?香港艺术馆藏

《春龙起蛰图》细节图 香港艺术馆藏

仇英是“明四家”中唯一的职业画家,以其仕女长卷《汉宫春晓图》最为出名。他的画风工整精细,传承了宋代“院体画”的古风。要知道他出身贫寒,全靠着自己刻苦的画功,能在众多声名显赫的文士中脱颖而出,实在难得。

除了明四家的珍贵藏品,“至乐楼”馆藏以明遗民的作品最具特色,即在明末清初拒绝归降,或致力抗争、或归隐不仕的清高不凡之士。而在这些遗民中,朱耷(1626-1705)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为朱元璋的直系后裔,却在满清入关后成为前朝余孽,惨遭家破人亡。他出家为僧,寄情丹青。“朱耷“二字去掉象征权力的“牛耳”, 自取名号“八大山人”。

朱耷《鱼乐图》香港艺术馆藏

朱耷《鱼乐图》香港艺术馆藏

命运对他不公,他用笔墨回击。正如上图这幅《鱼乐图》,空荡荡的画纸上方一条直挺挺的鱼,毫无“乐”可言,却好像在对世界翻白眼,孤傲冷峻,是画家的自嘲。朱耷的绘画风格独特,却也不是无迹可寻。在这次展出《山水册》(下图)中,我们看到画家难得一见的山水画,时而习得倪瓒的疏简风格,时而有董源的湿润用墨,画风变化多端,但笔法更显大胆泼辣。

朱耷《山水册》第1页?香港艺术馆藏

朱耷《山水册》第1页 香港艺术馆藏


朱耷《山水册》第2页?香港艺术馆藏

朱耷《山水册》第2页 香港艺术馆藏


石涛《写黄研旅诗意册》第18页?香港艺术馆藏

石涛《写黄研旅诗意册》第18页 香港艺术馆藏

《写黄研旅诗意册》是本次展览的C位之作。黄研旅自1699年出发云游四方,足迹远至广西及海南岛一带,包括许多仍在顽强抵抗清军的角落。他的好友,明末清初的画家石涛就以黄研旅在途中的诗作为题,画下这一描绘山川风物的册页。

石涛和朱耷并称为“清初四僧”,两人都属前朝皇系,明亡后被迫剃发为僧,可谓一对难兄难弟。石涛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经典名句,追求画之“奇”。在这一册页中,石涛借题发挥,结合自己对远方景致的想象,刻意用工笔、写意、泼墨、青绿等各种不同技法,创造出一页页变化莫测的奇山异水,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杰作。

石涛《写黄研旅诗意册》第9页?香港艺术馆藏

石涛《写黄研旅诗意册》第9页 香港艺术馆藏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巴黎市博物馆联盟微信公众号)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