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远去:2021年逝世的中外历史学家

樊保良(1936-2021)

2021年1月9日,民族史专家、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樊保良逝世,享年85岁。樊保良,1936年5月31日生,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郭杜乡人。1960年至1970年,在甘肃省民族研究所师从谢再善先生研究蒙古史,1978年起在兰州大学历史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民族学博士点指导教师,并兼任甘肃省民族宗教学学会常务理事。代表作有《蒙古族源诸说述评》等。

张德明(1949-2021)

2021年1月10日,世界史专家、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德明逝世,享年72岁。张德明,1949年2月出生于湖北省京山县。1976年起在武汉大学历史系任教,长期从事亚太经济关系史研究,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亚太经济中的美日竞争”,其专著《东亚经济中的美日关系研究1945-2000》是国内第一部系统探讨美日在战后东亚经济中多边关系的著作。

蔡美彪(1928-2021)

2021年1月14日,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二级研究员蔡美彪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蔡美彪,1928年3月生,浙江杭州人。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研究院,1953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第三所(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退休。历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长、国际蒙古史学会执行委员。蔡美彪曾协助范文澜先生编纂《中国通史》,尤其专精于辽、金、元历史,同时在契丹、女真、蒙古、八思巴等古文字学和民族学等领域取得海内外学界瞩目的重要成就。他对八思巴文的诠释、整理及研究利用为当今国内外第一人。此外,蔡美彪对中国地震史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与谢毓寿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是世界上内陆地震迄今最完整的信息资料,对于探索地震规律,建立全社会防灾减灾有效机制意义重大。蔡美彪的代表作有《中国通史》、《中华史纲》、《清朝通史》(全四册)、《元代白话碑集录》、《八思巴字与元代汉语》(合著)、《八思巴字碑刻文物集释》、《辽金元史考索》、《学林旧事》等。

辜燮高(1923-2021)

2021年1月15日,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辜燮高在天津逝世,享年98岁。辜燮高,生于1923年,四川省眉山人。194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后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回国后任广西大学副教授,1951年受聘南开大学历史系,曾任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辜燮高长期从事世界史,特别是英国史的教学和研究,建树颇丰,著有《英国史》(蒋孟引主编)、《中东民族解放史》(约旦部分),合编《美国黑人解放运动大事记》,主译《一六八九-一八一五年的英国》(上下册),合译《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大陆诸国》、《美国南北战争史资料选辑》、《美西战争史资料选辑》、《剑桥世界名人百科全书》等著作。其重要论文有《11-17世纪初英国的钱币问题》、《对英国上古、中古史分期的意见》、《现代英国刊物中对废除谷物法意义的研究》、《从继承制看马克白斯在苏格兰历史上的地位》、《苏格兰、日本、英格兰和中国的兄终弟及制》。

黄冕堂(1924-2021)

2021年1月16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黄冕堂在济南逝世,享年97岁。黄冕堂,生于1924年。195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曾任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明史学会顾问、山东省史学会副理事长。黄冕堂著有《明史管见》、《清史治要》和《朱元璋评传》三书,代表性论文有《论唐代河北道的经济地位》、《明帝国的建立与朱元璋》、《论明代后期的社会危机和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背景》、《略论清代农业雇工的性质与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等。

朱龙华(1931-2021)

2021年1月16日,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朱龙华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朱龙华,1931年3月出生。1949年11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参加工作。198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2年9月-1956年9月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学习,1956年9月留系任教,1980年12月任副教授,1989年9月任教授。1997年9月退休。朱龙华在世界史尤其是世界古代史和文艺复兴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成就卓著。著有《希腊艺术》、《意大利文艺复兴》、《世界古典文明》、《罗马文化与古典传统》、《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起源与模式》、《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古代世界史参考图集》等多部学术专著,编有教材《世界历史·上古史》等;还编有《朱荫龙诗文集》、《外国历史故事》、《千古名城巴比伦》、《失落的文明系列》、《画圣拉裴尔》、《杰出的雕刻家米开朗琪罗》、《荷尔拜因》等文史普及性读物,在史学研究成果的大众化传播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郑绍宗(1931-2021)

2021年1月26日,考古学家、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今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所长、研究馆员郑绍宗因病去世,享年90岁。郑绍宗,1931年8月28日生于热河省承德市(今河北省承德市)。1981年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主持河北的考古发掘工作,他先后担任中国考古学理事,河北省文物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等,多年从事田野考古工作。郑绍宗对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省30年的文物考古成就和考古学体系进行了科学概括,对北方民族山戎、东胡、奚、契丹文化,北朝以来墓志、碑幢、印章文字,地方史志等进行了研究。郑绍宗1993年主持发掘的宣化辽代壁画墓群,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河北出土文物选集》、《宣化辽墓——1974-1993年考古报告》均获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他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编著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

王斯德(1936-2021)

2021年2月4日,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终身教授王斯德,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84岁。王斯德,1936年6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1956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毕业留校,1990年晋升教授,2002年受聘终身教授。曾任历史学系副系主任、系主任、人文学院院长,长期主编《历史教学问题》,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王斯德从事二十世纪世界史、苏联史以及现代国际关系史的教学与研究,长达半世纪。主编《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世界通史》等大学历史教材,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他还积极投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担任历史初中和高中课程标准制定组负责人及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组成员,主编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材等。

蔡鸿生(1933-2021)

2021年2月15日,历史学家、中山大学历史学系退休教授蔡鸿生因病逝世,享年89岁。蔡鸿生,1933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1950年代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曾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2006年退休。蔡鸿生曾师从陈寅恪、岑仲勉等史学大师,对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清代中俄经济文化关系、岭南海事的历史进程,都做过潜心的研究,出版了多部学术著作,具有鲜明的治学风格。其所著《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俄罗斯馆纪事》、《清初岭南佛门事略》、《中外文化交流史事考述》、《仰望陈寅恪》、《学理与方法》等蜚声学林,广为传诵。

施舟人(1934-2021)

2021年2月18日凌晨,著名汉学家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在阿姆斯特丹去世,享年87岁。施舟人,1934出生于瑞典,祖籍荷兰。他通晓8种语言,先后获得法国高等研究院博士学位、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历任法国远东研究院研究员、法国高等研究院特级教授、荷兰国立莱顿大学中国历史学讲座教授、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等职。施舟人以研究中国道教闻名,同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研究、宗教人类学领域颇有建树,出版有《道体论》、《道藏通考》、《中国文化基因库》等数十种论著。

苏双碧(1933-2021)

2021年2月24日,历史学家、《求是》杂志原副总编辑苏双碧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苏双碧,1933年12月生,泉州南安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曾任北京市历史学会秘书,北京大学历史系教师,《光明日报》理论部主任、高级编辑,《求是》杂志副总编辑、编审,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苏双碧曾出版《历史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吴晗传》(与王宏志合写)等30多种著作,主编或参加主编《中国史学家评传》、《中国革命史小丛书》、《建国以来中国近代史若干问题讨论举要》等。

张传玺(1927-2021)

2021年2月27日,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张传玺于北医三院逝世,享年94岁。张传玺,1927年2月出生,山东日照人。先后就读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1962年2月留系任教,1979年5月任副教授,1986年5月任教授,1993年8月退休。张传玺师从翦伯赞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研究,尤其专精于秦汉史。他在历史教学方面成绩卓著,编写了《中国古代史纲》、《简明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文献简明教程》、《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手册》、《中国通史讲稿》、《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等多部教材。他还在中国古代史一些重大历史课题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尤其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研究、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和契约关系研究等方面见解独到、造诣深厚。张传玺一生著作颇丰,撰写学术著作30余种,学术论文200余篇,主要著作包括《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说“秦汉”》、《从“协和万邦”到“海内一统”》、《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中国历代契约粹编》、《契约史买地券研究》等,为中国古代史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黎志刚(1955-2021)

2021年4月22日,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历史哲学学院(School of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Inquiry)教授黎志刚因病去世。黎志刚(Chi-Kong Lai),原籍中国香港。岭南大学本科(1980年),香港新亚研究所第二十六届硕士(1982年),先后师从全汉昇、刘广京等著名学者。他在企业史、商业史、海外华人史、上海史、日常生活史、航运史、中国社会经济史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代表论文有《轮船招商局国有问题(1878-1881)》、《盛宣怀等与轮船招商局经营管理问题(1872-1901)》、《李鸿章与近代企业:轮船招商局(1872-1885)》、《19世纪80年代上海金利源码头业权的纠纷》。

何兆武(1921-2021)

2021年5月28日,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学家、翻译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何兆武在京逝世,享年99岁。何兆武,1921年出生于北京。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并攻读哲学与西洋文学研究生,1946年毕业。先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86年后任教于清华大学。译作有卢梭《社会契约论》、帕斯卡尔《思想录》、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罗素《西方哲学史》等,著有《历史理性批判散论》、《历史与哲学》等。

章开沅(1926-2021)

2021年5月28日,历史学家、教育家、华中师范大学前校长、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创建人章开沅在武汉逝世,享年95岁。章开沅,祖籍浙江吴兴,1926年7月8日生于安徽芜湖。早年就读于金陵大学,长期执教于华中师范大学,1985年至1991年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第一、二届评议组成员、召集人。曾任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客座研究员及客座教授。章开沅一生致力于高等教育事业,在学术研究、大学建设、人才培养、中西文化交流、社会服务等领域作出卓越贡献。在辛亥革命史研究、中国资产阶级研究、中国商会史研究、中国教会大学史、南京大屠杀历史文献、史学理论与方法等多个领域有重要开创引领之功,推动了中国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章开沅以史为鉴、立足当代、展望未来,对青年成长、大学发展、人类文明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培养和影响了一大批国内外社会各界优秀人才。2017年入选“当代”教育名家(90人),曾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首届“荆楚社科名家”、“功勋湖北100人”。

白化文(1930-2021)

2021年7月6日,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白化文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白化文,1930年8月27日生于北京。1951年9月至1955年7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1955年毕业,曾就职于北京市教育局、文物出版社等单位。1983年7月进入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任教,兼任中国佛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佛学研究中心和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大典·民俗典》主编,中华书局《文史知识》杂志编委,兰州大学《敦煌学辑刊》编委,《敦煌学大辞典》编委,中国楹联学会顾问,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研究分会副秘书长。白化文在目录学、佛教、敦煌学、楹联学等领域成绩斐然,代表专著有《敦煌文物目录导论》、《佛光的折射》、《汉化佛教法器服饰略说》、《汉化佛教与佛寺》、《汉化佛教参访录》等。

魏宏运(1925-2021)

2021年7月21日,历史学家、南开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奠基人、南开大学荣誉教授魏宏运因病于天津逝逝,享年97岁。魏宏运,1925年1月出生,陕西长安县人。195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系。留校工作后,历任校文学院总支书记,历史系支部书记、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评议组成员、中国现代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史学会理事等重要职务。魏宏运著有《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等书,主编有《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华北抗日根据地史》等大型资料集和著作。他是南开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的奠基人,南开史学的代表性人物,也是公认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吴剑杰(1939-2021)

2021年7月29日,历史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吴剑杰逝世。吴剑杰,湖北蔡甸人,出生于1939年9月28日。1965年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生毕业,1968-197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后回母校武汉大学历史系工作,曾任武汉大学历史系副主任、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吴剑杰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尤以湖北辛亥革命运动为重点,代表性著作有《辛亥革命在湖北》、《孙中山及其思想》、《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等,主编有《辛亥革命在湖北资料选辑》、《辛亥革命研究》、《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辛亥武昌起义》(图录)等书。

余英时(1930-2021)

2021年8月1日,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美国逝世,享年91岁。余英时,1930年生于天津,籍贯安徽潜山。1950-1955年,余英时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为新亚书院文史系首届毕业生。1956-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陞先生,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余英时在中国历史尤其是思想史和文化史方面有开创性研究,是罕见的曾获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三校延聘正教授者。他著作等身,凡数十种,包括《士与中国文化》、《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朱熹的历史世界》、《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等。余英时也常涉足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领域,其《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重寻胡适历程:从日记看胡适的一生》、《未尽的才情:从日记看顾颉刚的内心世界》等都是研究近代中国历史人物的脍炙人口的佳作,将思想史、生活史与心态史研究融为一炉,展现了近代中国知识人斑斓多姿的历史群像。

唐纳德·卡根(1932-2021)

2021年8月6日,美国历史学家、耶鲁大学古典学与历史学斯特林教席荣誉退休教授唐纳德·卡根去世,享年89岁。唐纳德·卡根,1958年获得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2002年获颁美国国家人文奖章,2005年当选为该年度杰弗逊人文大师,被认为是研究古希腊历史的最重要的美国学者之一。著有《雅典帝国的灭亡》、《沉睡中的美国》、《西方的遗产》、《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等。 

朱雷(1937-2021)

2021年8月10日,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前所长、中国唐史学会前会长、历史学家朱雷逝世,享年84岁。朱雷,浙江省海盐县人,1937年5月24日出生于上海市。1962年7月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旋即留校任教,1988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朱雷历任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组成员、(美)罗杰伟唐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湖北省中国史学会副会长等职,又曾任浙江大学、天津师大、陕西师大、江西师大等校兼职教授、客座教授。朱雷专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暨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是唐长孺教授主编的《吐鲁番出土文书》整理小组的主要参加者之一,发表论文《敦煌两种写本〈燕子赋〉中所见唐代浮逃户处置的变化及其他》等数十篇,后结集为《敦煌吐鲁番文书论丛》,承担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海内外吐鲁番文书总目》(国内卷)等重要课题。

张修桂(1935-2021)

2021年9月12日,历史地理学家张修桂因病逝世,享年87岁。张修桂,1935年生于福建惠安。195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同年至复旦大学工作。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历史地理》主编,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张修桂系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长期从事历史自然地理和古地图的教学、研究工作,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他以现代地貌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地提出历史地貌学各种研究方法,开创并极大丰富了我国河流地貌、湖沼地貌、海岸地貌等地貌演变的相关研究理论、方法和实践。在古地图研究方面,他参与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水《放马滩地图》和长沙《马王堆地图》的拼接复原和研究工作,为这两种地图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日后古地图研究提供了范式。

刘绪(1949-2021)

2021年9月26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考古学家刘绪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刘绪,1949年3月生于山西省广灵县。1975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进入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工作,曾任山西省考古工作队副队长。198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并留校任教。1999年晋升为教授,同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刘绪一生扎根田野,在实践中探寻真知,在大地上务实致远,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考古学者的杰出代表,著有《晋文化》等。

林西莉(1932-2021)

当地时间2021年9月26日,瑞典汉学家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去世。林西莉,生于1932年6月4日。1961年,随丈夫来到北京大学学习汉语。1962年回国后,林西莉又曾数十次访问中国。1979年之后,林西莉几乎年年到中国拜访学者、参观考古现场,追寻汉字的历史和知识。她利用学到的这些新的考古资料,写作了讲述汉字象形起源的通俗读物《汉字王国》。1989年,这部作品出版并获得了瑞典文学图书最高奖——奥古斯特奖。2006年,林西莉又结合自己几十年学琴的经验,写作了《古琴》一书,于当年再度获得奥古斯特奖,并在瑞典掀起了中国热和古琴热。

王迅(1949-2021)

2021年10月6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考古学家王迅,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王迅,1949年4月22日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198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1988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是新中国考古学科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同年留校任教,2006年晋升为教授。王迅长期从事夏商周考古及田野考古教学研究工作,讲授《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青铜器》等课程,并多次指导学生开展田野考古实习,培养了大批考古专业人才。他曾参加或主持了山东诸城前寨、安丘崮堆,湖北孝感聂家寨,安徽斗鸡台、大墩子,重庆忠县哨棚嘴、瓦渣地,山西天马—曲村,河北临城补要村等重要遗址的发掘。王迅发表过多篇重要著述,专著《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第一次在考古学上划分了东夷、淮夷两大文化系统,为中国东方地区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论文《东夷·淮夷文化对日本古文化的影响》第一次系统论证了东夷、淮夷文化对日本古文化影响。

夏家骏(1937-2021)

2021年10月11日,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史研究所研究员夏家骏因病于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夏家骏,土家族,湖南龙山人,1937年6月出生。1963年获得南开大学历史系明清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1978年至1986年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1983年任副研究员。1986年后在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史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公安部特约监督员、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副会长、北京市监察学会副会长等职务。著有《清代中叶白莲起义》、《清朝史话》、《中国人与酒》等。

汪德迈(1928-2021)

当地时间2021年10月17日,法国汉学家汪德迈(Léon Vandermeersch)在巴黎逝世,享年93岁。汪德迈生于1928年1月,上世纪60年代在香港师从国学大师饶宗颐,学习中国古文字学和语言学。汪德迈1966年创办第一个法国外省大学的中文教学机构,随后担任巴黎第七大学中文系主任。他于1979年至1993年在法国高等研究院讲授儒家思想史。汪德迈生前撰写并发表大量与中国文化、中国思想等相关的著作,已翻译成中文的著作包括《新汉文化圈》、《中国文化思想研究》、《中国思想的两种理性》等。

史景迁(1936-2021)

当地时间2021年12月25日,历史学家、耶鲁大学荣誉教授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辞世,享年85岁。史景迁1936年生于英国。195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65年在美国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自1966年至2008年担任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其间曾担任耶鲁大学历史系和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等。史景迁被认为是费正清之后美国汉学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讲故事”方式写作,既是蜚声国际的汉学家,也是学术畅销书高手。自1974年以来,史景迁著有14部关于中国的历史著作,包括《追寻现代中国》、《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康熙与曹寅》、《利玛窦的记忆宫殿》等。其中,《追寻现代中国》讲述了从17世纪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历史,是西方国家大学学习中国历史的必读书目,也位居《纽约时报》畅销书之列。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