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至23日,“海峡两岸出版交流季暨第四届两岸出版与人文智库论坛”在泉州举行。
本次论坛的主议题为“两岸出版合作与两岸文化融合的机遇与发展”,下设八个分议题。论坛中,学者们就出版行业的新变化、疫情后两岸出版合作的挑战与机遇、对人文智库等平台建设的作用和意义等进行了对话。
第四届两岸出版与人文智库论坛现场
闽南师范大学副教授陈建安回顾了出版行业在近些年的新变化: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达到351.6亿元,同比增长21.8%。根据中国台湾地区的数据,2020年台湾实体及数位书籍销售总额为190.4亿元,较108年减少4.4亿元,负成长2.79%,显示出版产业从生产到销售都面临衰退的困境。台湾地区2020年图书整体销售衰退,但是电子书销售额则成长32.61%,电子书市场正在快速成长。
伴随着这种趋势,台湾的实体书店也出现了“关门潮”,台湾书店九年来已经消失400家,目前在台湾地区登记有案,并且扣除贩卖文具、参考书、停业与歇业的书店后,得出了“有效贩售书店”总计1071家。其中连锁书店187家,独立书店/单一书店884家。
陈建安由此提出,当出版遇到新媒体,必须顺势而为:“出版产业并未衰退,它化身、分散到数字平台、高科技公司,变成社群、UGC网站或者是手机平板的应用程序。出版产业需要更有包容力的新定义,如果没有这样的重新定义与理解,那么未来的政策辅导只会把产业越做越小。透过精准数据、跨界合作、平台经营,才是出版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合影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赵玉山关注到出版行业的性别差异,就“性别差异对出版从业状态的影响因素分析”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赵玉山的研究基于“出版人职业生存现状调查”(2019—2020年度)研究问卷,该问卷收集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相关出版从业者提交的有效问卷3732份。
分析调查问卷得出,女性占比接近总样本的七成,出版从业者的男女数量配比悬殊。出版业仍然是以女性员工为主的知识信息密集型行业。与男性相比较,女性员工呈现高学历、低工龄、低职称的特点;从职业发展的轨迹来看,在进入出版业的动机上,女性较男性更加关注专业对口,男性较女性更加注重兴趣爱好,女性更加关注工作的稳定性,男性更加专注时间的自由性。而女性实际收入的平均值低于男性,拥有高薪的女性也比男性少。男性较女性在工作前景和工作规划更具信心和竞争力。
现场的学者们也谈及两岸在出版方面的合作,海峡文艺出版社社长林滨分享了“作家笔下的海峡二十七城”丛书的出版创新,这套丛书对海峡二十七城,包括福州、厦门、泉州、汕头等大陆城市,以及反映台湾发展历史沿革的7个代表性城市:台南、台北、台中、新竹、嘉义、高雄、花莲等的历史文化进行描绘。林滨谈道,这套书的出版实现了全流程的合作,“在作者队伍的选择时纳入台湾出版事业协会的作者,这样呈现出稿件的内容就很不一样,他们写作的内容是普通读者不常读到的。”
万卷楼图书公司的总编辑张晏瑞回顾了万卷楼在两岸图书交流方面所做的工作:30年前台湾的戒严时期,简体图书的阅读是一种禁忌,但当时台湾学术界很需要大陆学者的研究资料,1990年,林庆彰教授率先引进了九千多包简体字图书,突破了简体图书进口的禁忌,此后,两岸出版品的交流市场正式启动。万卷楼成立之后,致力于推动简体字图书进口的法律建设,在众人的努力下,相关单位推出了简体字图书《进口办法》。此后,简体图书要进入台湾已经没有太大的障碍。“在繁体字图书进入大陆这个部分,繁荣的经济以及广大的市场,那两岸文化交流将有一个更好的前景。”张晏瑞谈及。
福建省海峡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毅霖谈及,出版行业的合作与交流源远流长。宋代开始,随着大量闽籍学者的涌现,特别是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的崛起,带动了福建刻书产业的发展,并使福建逐渐成为文献典籍出版的重要地区。今天,对两岸历史文化内涵的再体认、对两岸传统文化当代转化的再思考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海峡两岸出版交流季暨第四届两岸出版与人文智库论坛”由九州文化传播中心与福建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九州出版社、福建省海峡文化研究中心、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与厦门外图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承办。
据了解,两岸出版与人文智库论坛已被列为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2021年度对台交流重点项目,本次研讨共邀请了60余位两岸嘉宾参加,其中包括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孙文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副社长葛艳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赵玉山,孔子七十八代后人、台湾孔子协会、台湾孔子学院院长孔维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