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儒家在阴、阳两者之中重视“阳”不同,道家更重视“阴”。道家认为,阴性事物(坤、母、地、女、雌、牝)比阳性事物更有力量。反对男性压迫女性的“女权主义”,其实跟道家背道而驰,因为道家对“阴”(女性)的推崇,恰恰是以承认“阴”(女性)处于卑下地位为前提的。
前面我们讲了儒家对于女性的看法,着重分析了儒家的节烈观以及相关的几个具体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将以《老子》为中心,来给大家介绍道家关于性别、关于女性的基本观点。
《老子道德经注校释》
通常,人们有这样的印象:相对于儒家的强调阳性、男性,道家比较强调阴性、女性,所以道家文化有时又被称为“阴性文化”或“母性文化”。那么,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符不符合事实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
首先要明确,我们讲的是“道家的性别观”。“性别”这个词,如果翻成英文,是gender,不是sex。也就是说,我们说的是“性别”,不是“性”。“性别”,是和阴阳、男女处于同一个意义上的。中国人讲的“男女有别”的“性别”,和西方人(比如古希腊)所讲的eros(爱洛斯,性欲,性爱)不同。中国文化不太讲eros的部分。可是,如果去看西方,比如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以及由这些神话衍生出来的艺术作品,包括雕塑、绘画,你会发现西方人对eros非常重视。
在《老子》当中,有很多与女性性别有关的很特别的词汇。比如表示雌性的“牝”。《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緜緜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的“谷”字,和“牝”一样,也是与女性生殖器官的意象相关。原始人都有“生殖崇拜”现象。对男性的生殖崇拜,可能就以一个大石头为对象;对女性的生殖崇拜可能就以一个大的自然裂隙为对象。就这么简单。“谷”,一方面是形容虚空,另一方面,也和女性生殖器官的意象有关。“玄牝”的“玄”,就是玄奥、微妙的意思。“牝”是母性、女性、雌性。陈鼓应对这一章的翻译如下:
虚空的变化是永不停竭的,这就是微妙的母性。微妙的母性之门,是天地的根源。它连绵不绝地永存着,作用无穷无尽。
从这一章,我们很清楚地看到,老子是非常推崇母性的,他把母性作为整个生命的来源。这种观点,很容易理解。5月份,我们还过了母亲节。没有母亲,哪有人类呢?人都是从母亲的肚子里生出来的。老子讲“玄牝之门”是整个生命之源,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然后是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这一章同样是在讲男女。除了母性、女性、雌性之外,老子也比较喜欢讲“赤子”。赤子,就是婴儿、小孩。“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老子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小孩子不知道男女交合,但生殖器却会自发地勃起。
接下来的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我们发现,老子对母性(雌性、阴性)的崇拜,甚至贯彻到他的政治思想当中。比如在这里,他有这样的话:“大邦者下流。”我们现在讲到“下流”,是把它当作一个贬义词在用。但在老子这里,“下流”只是一种客观的描述,不是什么贬义词。“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这是说,在男女或阴阳、雌雄的较量中,雌是常常打败雄的。我们可以看一下陈鼓应对这一章的翻译:
大国要像居于江河的下流,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是天下交汇的地方。雌柔常以静定而胜过雄强,因为静定而又能处下的缘故。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可以会聚小国;小国对大国谦下,就可以见容于大国。所以有时〔大国〕谦下以会聚〔小国〕,有时〔小国〕谦下而见容〔于大国〕。大国不过要聚养小国,小国不过要求容于大国。这样大国小国都可以达到愿望。大国尤其应该谦下。
老子说,你要处在雌(牝)的位置,那里“是天下交汇的地方”。关于“交汇”,大家可以江河来设想,江河东流入海,大海就是江河合流的地方。老子认为,这就像“牝”具有“交汇”的含义。“雌柔常以静定而胜过雄强”,这是老子的一个基本信念。老子认为,雌看起来好像很柔弱,好像力量不够,但它却常常胜过看起来比较强的雄。你们知道,人类现在普遍是女性比较娇小;动物世界的情况也是这样。比如孔雀,长得大的就是雄孔雀,长得小的就是雌孔雀。动物世界里,几只雄性为一只雌性展开竞争,雌性的数量不可能很多,也不需要那么多。雄孔雀要竞相展示自己的雄姿,这就是为什么雄孔雀会有一身漂亮的羽毛。我们不要搞错了,以为那个漂亮的开屏的孔雀是雌孔雀。雌孔雀根本不需要跳舞,她像个评委,专门检阅雄孔雀的展示。
《老子》当中也直接出现了“雌”字。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合,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天门开合,能为雌乎?”“天门”就是感官,“开合”就是一开一合、一关一闭的意思。天门开合,按照西方人解读,描述的就是男女交合的过程,指性交过程中的“活塞运动”。陈鼓应的翻译是这样。
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
结聚精气以致柔顺,能像婴儿的状态吗?
洗清杂念而深入观照,能没有瑕疵吗?
爱民治国,能自然无为吗?
感官和外界接触,能守静吗?
通晓四方,能不用心机吗?
“感官和外界接触,能守静吗?”从这个翻译你很难了解老子到底在说什么。这样翻,就未免太“隔”了。其实,所谓“天门”、“门”、“谷”、“户”,这些和容器相关的词,都喻指雌性、女性生殖器官。因为女性生殖器官这个意象的特点就是具有包容性。雌性虽然处于下流,但它能够包容雄性的一方。就是这样的意思,很简单。
再来看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意思是,知道雄是什么样,然后作雌的一方,也就是“为天下谿”。“谿”就是溪谷。这又是一个老子喜欢用的意象——溪流、山谷。古代朝鲜因为受中国思想影响,也讲风水,包括讲坟地的风水。关于风水,这里简单说一下。风水其实包括两方面:一是“阳”,一是“阴”。活人住的地方叫“宅”,亡人所居则为坟。风水,是对阳宅和阴坟都要讲求的。在古代,造房子要看风水,修坟也要看风水。风水其实也有一定的科学根据,当代有一门学科叫“环境科学”。风水有一些基本的原则,比如,不能把坟葬在地下水很多的地方,通常,如果一个地方地势最低,一下雨,坟就会全部泡在水里。这样的坟地当然不好。有些坟地则被称为“美穴地”、“风水宝地”。那样的地方既不干,又不湿,既通风,又采光。给死人用的坟和给活人住的宅,其要求在很多方面是一样的,主要无外乎“水”和“风”两方面。“风”就是讲“气”,所谓“气韵生动”。就好比,我们现在的教室,如果门窗关得死死的,一点也不通风,那么,待在里面的人就会觉得难受。反过来也不行,如果一户人家,前后门长期都是对开,总是刮穿堂风,那么里面住的人也吃不消。这就是风水。刚才说古代朝鲜受中国影响,同样有讲求风水的传统。我在首尔的韩国国立博物馆曾经看到,古代朝鲜人把坟山跟女性生殖器的各个部位一一对应,换句话说,他们是把坟山完全想象成女性的生殖器。《金瓶梅》上有句话,叫“生我之门,死我之户”,意思是:人是从娘肚子出来,成熟后男女交配,产生新的个体,如果男性不知克制,房事过度,亦会伤身甚至送命。
如上所述,老子对阴性的东西更为推崇。大家知道,“阴阳”是中国文化当中根深蒂固的一种观念。阴阳的观念,最早在《易经》(包括《易传》)中有明显的反映,后来还出现了“阴阳家”这样的学派。直到今天,阴阳的观念依然存在。如果说老子在阴、阳这两种力量之中更推崇“阴”的一方,那么,儒家则更看重“阳”的部分。儒家的这种阴阳观念,可见于“夫妇”这一伦,儒家强调“夫”(男性、阳性)这一方的权威。为什么儒家这么重视“夫”呢?这是从天和地的关系中受到的启发。天和地又与乾和坤对应,相当于人的父和母。宋代儒家学者张载的《西铭》有这样一句名言:“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所谓“乾称父,坤称母”,意思是说,天地之间,我们是以天作为父亲,以地作为母亲。“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是说我们人类诞生于天地之间。
和“阴”这个意象相联的事物有:坤、母、地。老子认为,所有这些阴性的事物(坤、母、地、女、雌、牝),要比阳性的事物更有力量。老子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不仅仅是人类),都是从阴性的事物当中产生出来的。
这个“阴”,相对于“阳”,它的性质是比较“柔”的。一个是柔,一个是刚。老子对阴性事物的推崇,跟他相信“以柔克刚”有关。在这方面,水的意象提供了很好的例子。所谓“上善若水”,“水之德大”、“(水)心善渊”(《老子》第八章)。老子从人类生活与自然界当中,发现了很多类似现象。比方说,牙齿和舌头,水滴和石头,其中坚硬或坚强的一方,最后都会被那些柔弱的东西所摧毁。
我们知道,孔子曾经讲:“仁者乐山,知(智)者乐水。”(《论语·雍也》6.23)对孔子,“山”和“水”具有不同的象征意味。孔子在川上曾经发出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9.17)
不过,孔子对水的理解,与老子对水的肯定,并不相同。拿“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来说,我们可以想象,孔子站在河边,看到水一直流淌,他觉得它就像时间的流逝一样,从不间断。所以,孔子对于水的感叹,可能更多着眼于水的流动性特点。而老子对水的推崇,所看到的则是水的其他特性,比如,水往低处走,水的这种“卑下”特征。还有,水是无孔不入的;水看起来好像很温柔,但洪水出现的时候,非常凶猛;小孩子觉得水很好玩,他们却不知道水其实是无情的,水可以把你吞灭。老子从“水”的意象当中所感受到的,是一种看起来柔弱却充满力量的事物。水有一种神秘性。而且,水跟生命的关联非常紧密,生命就是从水中产生的。
总体上讲,儒家和道家都对生命比较重视。《易经》讲“生生之谓易”(《周易·系辞上》),“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下》)。比较而言,老子对“生”的理解,似乎更关注像水、雌、牝、母这样一些根源性的事物。或许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老子如此推崇阴性的事物。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老子的这种思想可能产生于母系社会。但是如果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讲,人类的历史上是不是真的存在所谓的“母系社会”,这是一个还在争论的问题。不管怎么说,老子的确是从水、雌、牝这些事物当中得到了启发。
像水这样看起来柔弱却非常有力量的事物,老子发现,还有婴儿。婴儿,又称赤子。老子主张,人要“复归于婴儿”(《老子》第二十八章)。复归于婴儿,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返本”。因为婴儿是人类生命一开始的状态。老子观察到,婴儿身上似乎具有某种神秘力量,比如,婴儿可以哭很长时间,而大人则哭不了那么久。
需要指出的是,老子其实并不否定“天尊地卑”,儒家那种根据天地意象而演绎出来的上下级关系。老子也看到了这一点,但他与儒家的价值判断正好相反。老子认为,恰恰是这些卑下的东西更有力量、更长久。所以,老子教人的处世智慧是:要处于弱的一方、“卑”的一方、“下”的地方。治理国家亦如此,老子提出一个词,叫“大国下流”。“下流”,在一般儒家看来,是一个贬义词。但老子从水的意象中受到启发,认为“下流”是一件好的事情。所以他主张,大国要处于河流的下游。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是可以汇合众流,积聚成海。这种处于下游的水的意象,和“山谷”的意象也相关。所有这些意象都可以联系起来。
自甘下游,是避免太强势而不能长久。这种处世哲学,在儒家那里也有,比如《易经》就有“谦”卦,讲“谦受益、满招损”。但儒家没有像老子这样,把阴柔卑下当作主要的价值予以肯定。儒家同时还讲积极进取的一面,所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由于老子重视阴、女性,所以今天的“女性主义”将老子引为同道。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那些强势的女性主义者,就是强烈反对男性对女性的压迫的“女权主义”,他们其实跟老子背道而驰。因为,老子对女性的推崇,恰恰是以承认女性处于卑下地位为前提的。老子并不觉得处于卑下对人来讲有什么不好。而作为男性主义翻版的那种女性主义,它所追求的,其实和男性主义并无不同,都是推崇权威,都提倡弱者对强者的服从。所以,在这个意义上,那样一种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在老子这里会发现,他们的想法大相径庭。
虽然《老子》有一种被称为“君人南面之术”的内容,自甘卑下,是作为一种策略使用,所谓“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老子》三十六章)。但总体说来,大多数情况下,老子是真心实意地认为,处于一个卑下的、世人眼中比较低级的位置,是比较好的。我们平时经常用一个词,叫“低调”,老子的观点已经不是“做人要低调”的问题,而是,做人就是要做“低”,而不是装着低(“低调”)。老子追求的是真正的“低”,不是想着:我现在“忍辱负重”、“吃得苦中苦”,将来有一天成为“人上人”。老子告诉你,根本就不要想着成为“人上人”,因为“人上人”不是什么好事。从老子的性别观,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人生哲学。
本文选自《儒道思想与现代社会》(方旭东 著,中华书局2022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