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由王战和褚艳红撰写的《世界中国学概论》正式出版,全书分为七个章节,以设问和专题的形式介绍和探讨了世界中国学研究中的七个重要课题,是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多年来研究与教学的总结,是“国内中国学研究领域的第一本概论性专著”。在2021年10月18至19日于上海召开的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中,该书作为与会嘉宾赠书之一,在专家学者中引发热烈的反响和讨论。为祝贺该书出版,推动世界中国学学科的发展,2021年12月7日上午,上海社会科学院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总部召开“从世界看中国”——《世界中国学概论》出版座谈会。座谈会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和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承办,全国各地的学者以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应邀出席,共同为该书的进一步完善和世界中国学的学科建设建言献策。
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沈桂龙研究员为此次座谈会作开场白,表示希望各位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共同努力建设勃然兴起的世界中国学。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对该书的出版表示祝贺,认为该书是王战先生为世界“读懂中国”做出的有益探索,也是中国学者向世界说明中国的一种努力,希望上海社会科学院在继续办好世界中国学论坛和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海班这两个国家级学术外宣项目的同时,以王战主席这部跨学科、通内外、贯中西的新著为起点,进一步强化世界中国学学科建设,凝聚起一支精干的中国学研究人才队伍,推出更多有影响力的中国学研究原创力作,为把上海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学研究中心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研究员从与该书作者王战主席共事经历出发,对《世界中国学概论》在概念定义、内容架构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突破予以积极评价,认为这本书回答的都是世界之问,格局宏阔,论述系统,思想深刻,对我们理解怎么样构建世界中国学或者海外中国学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作出了重要的开拓。他还在致辞中谈了自己的阅读体会,对书中秉持的跨学科、通内外、贯中西的新文科精神、平等对话的精神,以及王战主席对社科院学科建设尤其是世界中国学这个学科怎么样建设的深切关怀,予以高度肯定,并表示社科院一定会把世界中国学这个学术新的生长点做好,把这个学科建设好,把世界中国学论坛办得越来越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王为松以刘子健关于王安石的研究以及在日本所见岩波书库对于丁文江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的详细注释为例,指出了解世界研究中国,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我们今天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他引述杨联陞为刘子健《宋代中国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所作序言中的一句话:这是一本能够探索出新的研究角度并且激发进一步研究的书。他认为《世界中国学概论》也是这样一本书,不仅开了一个新的角度,而且激发后来者做进一步研究。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本书作者王战研究员表示,中国学研究内容庞杂、跨越领域广大,但该研究到了迫切需要理论总结的地步。他回顾世界中国学所如何从最开始只办会不研究,到积极争取开设了博士点,说明此书正是在他多年授课讲义的基础上写成。王战指出,该书之所以叫概论,在于世界中国学研究问题太多,因而只是作为框架去回答四方面问题:其一,世界中国学定义是什么?他认为是对中外学者共同关心而尚未达成共识的重大中国问题所做的研究。其二,世界中国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该书做了一次学术上的梳理,从开端的马可·波罗、到传教士汉学和法国汉学、再到海外中国学直至世界中国学,并在最后以丝绸之路为切入点思考中国学何以在世界传播和兴起。书中比较了中西文明的异同,指出世界不同文明在轴心时代都是趋同的,此后中西文明经历了文字、家庭财产制度和工业革命三次分化。其三,世界中国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王研究员指出文史哲是共通的,首先要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主的研究方法;其次是以我们自己的理论解释我们的实践,中国学者对中国问题要有一家之言;最后是进行横向式比较和纵向上的分合分析,其中特别强调了不同文明间不存在优劣之分,倡导具体历史情境下的客观研究。其四,世界中国学的研究目的是什么?他在书中提倡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要为了世界中国学而研究世界中国学,是志于解决中国当代问题,为中国进一步发展和现代化起到作用。发言的最后,王战对世界中国学所的学科建设还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在留学生和研学等方面为建所十周年多加谋划。
作为本书的出版方,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社长佘凌代表出版社感谢作者王战和褚艳红、本书的编辑以及关心此书创作和出版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佘社长认为,当今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和了解中国的需求日益突出,世界与中国成为中外的大热话题。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中国研究根植于各自的文化土壤,文化和历史上的差异容易造成隔阂,需要广大哲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其中后者是出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在出版工作中尤其重视从世界看中国、向世界说明中国这一类图书的出版,正是以这出版理念使得本书成为重点出版物。她随后介绍了本书从约稿、编辑、审稿直到设计的整个出版情况,还展望了出版社此后出版配套的世界中国学研究专著的计划。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黄仁伟研究员分析指出世界中国学学科是全新的,渊源却十分久远。他认为中国学最大的特色和争议都在于当代性,当代性在中国学中占有什么地位,如何进行理解和阐释并融入学科的系统,本书进行了非常重要的尝试,其意义即在于此,具有突破性。黄仁伟随后对当代性进行了阐述,指出美欧主导的中国学研究掌控了对中国理论和形象的构建,与此同时中国自己的中国学研究却在回避当代中国,没有塑造好中国形象和讲好中国道理。在这样的情境下中国的道路和道理在世界传播的力量很弱,需要中国学做出更多努力。而本书做了非常好的探索,为学科建设做出了新的突破,找到新的方向,提出新的任务。发言的最后,他强调要做到中国学的当代性和历史性、世界性、中国发展规律性三个结合,开辟中国在世界话语权的制高点。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张兆安研究员则回忆起他分管研究生院工作的经历,谈到了他对于世界中国学博士生点设置的忧虑,即要如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从而得到学界的认可,其中教科书和学科体系建设乃至学科创新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本书缓解了他的这些焦虑。此外,他还从世界中国学的三大特点对《世界中国学概论》进行了评价:首先既是历史也是现实的,本书实现了现实与历史的高度融合;既是专业也是综合的,本书体现了世界中国学这一学科领域广泛的特色;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本书也扭转了世界中国学由外国人主导的局面。张兆安认为,世界中国学仍然迫切地需要建立起学科体系,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有平台、学生、研究人员等方面的优势,希望以此书为契机加快发展。
随后发言的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方松华研究员,他积极肯定了本书在中西比较、历史分流、大周期、社会主义与中国特社会主义关系等方面的创新之处,其中最大特点是将汉学推动到世界中国学,具有学科性和世界性的意义。他还分享了自己关于中西关系的两点体会,在世界的中国观上,以伏尔泰、亚当·斯密、马丁·雅克为代表划分不同的阶段;而中国的世界观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以鸦片战争和五四运动为界,经过从固步自封到全盘西化直到当代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刻。方松华提出中国发展道路不是回到汉唐盛世,而是吸收人类文明众多优秀成果,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理想,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凯锋研究员分享了对该书的三点体会。一是体现了大历史观,肯定了作者的宏观视野和对各学科的掌控能力,赞赏该书形成中不断打磨和长期积累的功力;二是体现了跨界,总结出复合叙事才能综合创新;三是回答了新文科要怎么做的问题,即应当有学术专业之外的问题意识和社会关怀,包括对社会主义原始积累、和平步入社会主义、信息革命条件下社会主义新阶段等重要问题做出宏观性思考,为学科基础性奠定问题意识和世界眼光。作为世界中国学所的兄弟研究所,黄凯锋提议应找出彼此的共同点和交叉面,在共同问题域和视野下对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基础教材方面做出开拓,走出学徒状态,形成自我主张。
《文汇报》理论部主任杨逸淇在发言中认为这本《世界中国学概论》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书中王院长提出了世界中国学重新的定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都做了创新,也尝试着提出世界中国学是文科内部跨界新的阐释。作为一个学科和教科书,它的意义不仅是基础性的,也是引领性的,我们非常期待世界中国学研究会有新的成果,我们作为媒体特别希望能够报道这样一个属于世界中国学的黄金时代。
《解放日报》理论工作室主编认为一本好的书并不在于对某一个东西做盖棺定论,而是引发更多的学者参与共同来探讨这门新兴学科怎么样发展繁荣,这才是这本书最大的意义所在。至少我看到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从7个问题入手,这7个问题也是我们需要回答的时代课题。如果在这个学科上有一些我们中国独有的标识性概念,不仅是话语权的问题,事实上也是中国理论能够站在世界舞台上表达出我们中国人志气、底气、骨气理论方面的表现。希望有更多成果通过我们报纸让社会更多知晓。
讨论的下半场由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所长周武研究员主持。他指出世界中国学研究现在可以说是“圣之时也”,从中央到地方都给予高度重视,龚正市长提出将上海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学研究中心,此书的出版恰逢其时。而该书还将计划进行修订和出版英文版,王战主席特别希望借此机会能听到各位专家的宝贵意见。
《国际汉学》主编、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张西平从海外中国学面临内在困境谈到海外中国学学科的任务,就世界中国学的内容、立场、定位等方面的问题与本书展开对话,积极评价了书中的相关论述,对书名的修改给出了建议。此外,他还特别就怎么做好批评的中国学提出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我们中国学研究应该秉持学术的态度、客观的文化立场和中国本土的价值取向和他进行对话,既不能随着汉学家他们的看法而丧失了我们的看法,但是也不能说他们有不同观点就否定他们的价值,好像中国的问题只有中国来解决中国来发言,这样的看法也是武断的。要采取客观学术的态度来评论汉学家,展开批评的中国学,而不能只是一味地介绍、追捧。但也不是走到另一面完全否认汉学家的研究成果,或者人家有不同的看法就扣上了帝国主义的帽子,这恐怕是不对的。要用中国的实践创造中国的理论,对海外汉学家的态度始终应该秉持着客观的立场来展开讨论,像王战院长这本书可以翻译成英文,和他们展开讨论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培忠研究员指出此书作为第一本中国学概论,章节安排很有深意,是站在世界文明发展比较史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史的高度,站在中国的立场,由中国学术界阐述中华文明的世界性意义和中国社会进步发展合理性的力作。他将本书内容归纳为何为中国学、为何中国学、如何中国学、中国学如何四个问题。他还提到学术与出版上的问题,作为开放式学科要加强学科间的合作与创新。此外他也指出中国学研究不能做自嗨、自醉之学,而是要敞开胸襟、平等交流,开展互赢互鉴互利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唐磊研究员也认同本书在总体阐释学科属性、对象、议题的开创性尝试。对于世界中国学概念、对象、边界、功能问题的讨论肯定其价值,指出不同学者的概念阐释实际上是围绕海外中国学不同路径的选择,对象和边界的加法和减法路径都是可取的,重要是做出高质量的研究。他还建议该书进一步修订时应梳理西学和中国学的关系,并在具体问题的表述上需要作更深入思考。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李伟荣主要表达了三方面想法。其一是世界中国学的提法涉及学科本身合理性和边界的问题,不同学科如何跨越和融合需要有更多体现。其二是归纳了此书从讲义、刍议、概论的发展历程,肯定其对于世界中国学的贡献。其三是指出全书体量仍无法涵盖整个世界中国学,要思考如何更好扩展和支撑这个学科,以更多细部的研究予以丰富。
宁波大学人文学院陈君静教授谈到了几点体会。他认为该书体现了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立意的新,还特别谈及海外中国学学科建设如何展开平等对话的想法。指出作为概论和导论,应该以学术史为主,兼及传递中国声音。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杨华副教授就此书首先讲了三个启示,分别是聚焦问题的现实关切、对历史本身发展重要问题的探索以及践行跨学科发展。然后谈到了在标题名称上要突出创新点和亮点、以及关注西方学者对同一问题观点的发展和讨论两点建议。最后从自己的学术史研究中学科群如何合作的困惑谈起,指出世界中国学研究有着巨大的挑战和希望。
六位专家在线上对世界中国学学科建设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还特别强调了与国外学者的平等对话与交流。之后在场的学者继续从各自角度和关心的问题展开了讨论。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武心波教授回顾了七年来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学研究学与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的良好互动关系。他坦言在科研基础上推动教学存在的现实困难,而该书的及时问世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弥补了过往教材的缺失,就讲好中国道理和逻辑开辟了新的范式。他认为这本书作为教材需求非常大,希望能够走进中国学课堂,走向世界。
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孙竞昊教授主要谈到世界中国学的层次问题,包括从史学史路径的理解、介绍和分析到批判的世界中国学的对话和批评。提到如何展开学术的平等对话的问题时,他认为学问和思想无问东西,应该建立国际学术共同体,以平等心态努力在共同体中找到中国方案,并为推动国际学术共同体做出贡献。
《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和总编胡键研究员评价此书体现了一名学者的中国关怀和对中国问题的理解,对战略性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回应,其最大的贡献是向国内介绍有关中国话语的情况,同时以中国学者的视角回应了中国话语的中国立场。他建议本书在进一步完善时应对更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需要回应西方对于中国论述,但特别要避免从西方中心主义转向中国中心主义。
《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从该书中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体现历史关怀的贯通性、对大变局中中国如何应对的预见性、对世界中国学的建构、讲道理的文风等方面肯定其价值,指出世界中国学所探索了知识生产的一种新范式。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原元教授分享了他十几年研究生涯中最感兴趣也最困惑的问题,即何为世界中国学?如何研究世界中国学?他从二十世纪国内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经历的三个阶段讲到新时代的中国学要向何处去,其边界又在哪里,认为仍然不能抛弃学术史,而是要在此基础上拓展,展开对话和争鸣。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王燕博士以其留美经历,主要关心美国的中国学方向。她认为本书是开放性的,有很多线索,还可以更多地关注“新清史”争论等美国中国学近二十年来的热点问题。
座谈会的最后,周武研究员以哲学家冯契的重要命题——“世界性百家争鸣”作总结,他认为冯契先生当年的预见正在变成现实,中国学者要积极地探索一些方式来参与世界性的百家争鸣,只有在百家争鸣当中你才能够发出中国学者自己的声音,也只有在这个百家争鸣当中我们才真正知道我们的弱点、强项在什么地方,特别是我们的弱点在什么地方。只有找到我们自己的弱点,认识到别人的长处,我们才能在世界性百家争鸣当中真正获益。我们建构世界中国学最重要的想法也是通过这个学科建设能够参与国际学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能够参与世界性的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