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会因钱少而发愁,而有些人却为钱多而发愁。这些人不可能是富豪,只有贪官。受贿、贪污来的赃款数不胜数,贪官的血压也在逐渐升高。爸爸去哪儿,赃款藏哪儿?这是自古以来所有贪官面临的难题。大家都知道,现在的贪官都喜欢将赃款转移到国外,存到海外银行。或者采取国外购置房产、投资企业等方式将财产进行转移。其实,这都是晚清贪官玩剩下的。
为啥说是晚清贪官玩剩下的?因为只有清朝后期,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才出现海外银行。如1843年,英国汇丰银行进入开埠不久的上海。在这之前的中国,贪官的的钱只能在国内消化,或是存在家里,或是买地投资。家里存不下的,甚至夸张到到处挖地窖的地步。过去查处贪官总说,抄家、籍没家产,因为贪官的钱没有其他地方可藏。晚清后,清朝国门大开,西方商业银行开始陆续进入中国,清朝的“大老虎”一边高呼“打倒洋人”,一边将钱偷偷存入外国银行。那么,谁才是在外国银行存款最多的贪官呢?这点似乎非奕劻莫属。
奕劻在天津
奕劻本是一个平庸之人,并没多大政治才能。他之所以崛起,完全是因为奕?的倒台。光绪十年(1884年),两位革命友谊异常牢固的政治伙伴奕?与慈禧爆发冲突,慈禧以中法战争失败为借口,将奕?罢斥。奕劻因缘际会,成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全面主持外交工作,同时进封庆郡王。第二年又与醇亲王奕譞共同办理海军事务。外交、军事大权在握,日益受慈禧赏识。直到慈禧六十岁大寿时,奕劻又被加封为庆亲王。真正让慈禧另眼看待的则是,戊戌政变时,奕劻英雄救美,力挺慈禧。慈禧大悦,封其世袭罔替,正式成为铁帽子王。
权力的膨胀通常与金钱的多寡成正比的,奕劻自然也不能例外。此时的慈禧对贪腐根本不关心,一来各种内外忧患,忙于应付,烦恼不断,哪还有什么心思去管贪腐这种小事。二来能为自己、为朝廷办事的人就是能人,至于贪点钱根本就是很正常,也没必要较真。
奕劻确实走运,关键时候又帮了慈禧大忙。义和团运动骤起,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光绪西逃。留在京城的奕劻,与侵略者谈判周旋,最终达成《辛丑条约》。虽然仍要赔款,但在慈禧看来,洋人不追究自己的责任,自己的地位依然稳固,这就是最大的胜利。这一切要归功于谁?无疑最大功臣是奕劻。
此时的奕劻还没有走上权力的巅峰。当荣禄死后,机会又来了,奕劻入军机处任领班大臣。似乎上天真的眷顾奕劻,奕?被免后,奕劻接任。荣禄死后,奕劻又获肥缺。同时,在戊戌政变、八国联军侵华两次关键性事件中,救慈禧于危难之中。至此,奕劻总理内外事务,大权独揽,不腐败都难。
一些零碎小贪小腐自不必说。比如想找奕劻办事,先要向奕劻王府的门卫行贿,就是这些钱,奕劻都不放过。但真正找奕劻办大事的,没有10万两免谈。比如,袁世凯在奕劻入主军机处的前夜,悄悄送给奕劻一张大银票,正是10万两。袁世凯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要奕劻在慈禧面前给自己美言两句,同时希望奕劻对自己多加照顾。但冠冕堂皇的送钱理由是,让奕劻当作零花钱,打赏一下太监。不仅如此,更夸张的是,袁世凯对奕劻王府的所有吃穿用度都给予报销。
奕劻的儿子载振看上了天津名妓杨翠喜,候补道员、天津巡警总办段芝贵不惜血本将杨翠喜赎身,送到载振身边。对载振与奕劻,直接送金钱与美女,据说也有10万两。很快,段芝贵就被提拔为黑龙江巡抚。
以上两起都是人尽皆知的,平时的大小官买卖不计其数,只能用“门庭若市”来形容。1908年,整个大清帝国,有实权的只有奕劻一人。这年他又借七十大寿大肆受贿。仅仅这一个大寿,就收了五十万两白银。
清末的一两银子,约合今天的人民币250元,50万两就相当于现在1.25亿元。袁世凯、段芝贵花的20万两,就是5000万。段芝贵2500万买个正部级,这价格放到今天也是很高了。
奕劻为何如此疯狂?两个原因,一方面是不捞白不捞。权力如此之大,不捞是傻瓜。另外,奕劻再无能,他也知道清朝王朝气数将尽,趁自己大权在握,只有抓紧捞钱才是王道。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否则他后来无法在天津过着优越的“退休”生活。另一个贪腐的原因,也有可能是自保。官场用人,大家都必须同流合污,如此别人才会信任你。奕劻本就权力大,如果自己不贪腐,慈禧对他会放心吗?显然不会。
清朝灭亡前夜,《泰晤士报》爆出猛料。说奕劻仅在汇丰一家银行的存款就高达200万两。200万两,相当于人民币5亿元。别以为,国外银行都是见钱眼开的。国外银行也是很有节操的,不仅以严守存款人的秘密而著名,也会对资金来源进行审查。说白了,就是脏钱不收。当时,奕劻想存进120万两时,汇丰就是不为所动,坚决不存。但又不能直接说,只好用各种方法进行刁难,比如开个“你妈是你妈”的证明。后来,奕劻想办法,买通了汇丰银行的会计,做了假账,才将赃款存进银行。
5个亿存在海外银行,而且只是汇丰一家。到底多不多?似乎觉得不多。但对比一下同时期的李鸿章就知道了,李鸿章也有海外存款,大概只有20万,而且还被张之洞给花了。
奕劻能登上贪官“富豪榜”的首富位置根本不稀奇,他的实权最大、管理的事务最多、而且在职时间又长。
不过这些都不是亮点,真正的亮点是,清朝时的国外银行,竟然还会有不存脏款的规定。今天的国外银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