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版弗洛伊德,带你重新认识有趣的儿童精神世界

本文摘自《克莱因文集》(4卷),(英)梅兰妮·克莱因,九州出版社,2017年5 月 

女版弗洛伊德,带你重新认识有趣的儿童精神世界

梅兰妮?克莱因

选择爱侣

精神分析显示,是很深的潜意识动机促成了爱侣的选择,使两个特定的人在性方面彼此吸引与获得满足。男人对女人的感觉总是受到早年对母亲之依附的影响,不过,这大多是在潜意识里的,而且可能以伪装的方式来表现。男人可能选择一些与母亲完全相反特质的女人作为爱侣──也许这个女人的外貌不同,但是她的声音或某些特征却符合男人早年对母亲的印象,因此对他有特别的吸引力。此外,或者只是因为想要脱离与母亲过于强烈的依附,他可能选择一位与母亲完全相反的爱侣。

通常在发展的过程中,在男孩的性幻想与其爱恋感觉里,姊妹或是堂表姊妹会占据母亲的位置。很明显地,以这种感觉为基础的态度,与某些男人寻找具有母亲特质之女性的态度是不同的;虽然一个受到对姊妹的感觉而影响选择的男人,也有可能寻找具有若干母亲特质的爱侣。早年周遭各种人物的影响,而产生了极为多样的可能性:保姆、阿姨、祖母都可能在这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当然,在思考早年关系与日后选择爱侣的关联时,我们不应该忘记,男人想要在日后爱的关系中再度找到的,是儿童期对所爱的人的印象,以及与这个人有关的幻想。甚者,潜意识心智确实在意识所不能觉察的基础上连结事物,由于这个缘故,被完全忘记──潜抑──的各种印象,使某个人比另外一个人在性与其他方面更有吸引力。

女性选择爱侣方面也同样有类似的因素在运作着,她对父亲的印象与感觉,如仰慕、信赖等等,可能在她选择爱的伴侣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过,她早年对父亲的爱可能已经动摇了,也许她很快就因为冲突太强而离开了他,或是因为他让她太失望了,于是某个兄弟、堂表兄弟或玩伴便可能成为非常重要的人;她可能对他怀有性的欲望与幻想,再加上母性的感觉。她可能会寻找符合这种兄弟意象的爱人或是丈夫,而不是找寻比较具有父亲特质的人。在成功的爱的关系中,两位爱侣的潜意识心智是互相一致的。举例来说,主要具有母性感觉的女人,想找寻具有兄弟特质的伴侣,如果她的男伴要找的是一名以母性特质为主的女人,那么他的幻想与欲望便会与这位女性的相符合。如果这名女性与父亲有很强的连结,那么她在潜意识里选择的男人,便会需要一个能让自己扮演好父亲角色的女人。

虽然成人生活中的爱的关系,是建立在早期与父母及兄弟姊妹有关的情绪情境上,但新的关系未必只是早期家庭情境的重复。潜意识的记忆、感觉与幻想会以相当伪装的方式进入新的爱恋关系或友谊中。不过,除了早期的影响,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运作于建立爱的关系或友谊的复杂过程中。正常的成人关系总是包括了新的元素,这些元素是来自新的情境,来自环境与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人的人格,也来自他们对作为成人的我们,在情绪需求及实际兴趣方面的反应。

论孤独的感受

在这篇论文中,我试图研究孤独感的来源。我所谓的孤独感,不是指被剥夺了外在陪伴的客观情境,而是指内在的孤独感。即不论外在环境如何,都觉得独自一人;即使在朋友之中,或者正在接收到爱,却仍然觉得孤独。我认为,内在孤独的这种状态,是随时随地渴求一种无法企及的完美内在状态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每一个人都会体验到这样的孤独。它源自偏执焦虑和抑郁焦虑,也是婴儿精神病性焦虑的衍生物。这些焦虑,或多或少存在于每个人身上。但在病患中最为强烈,因此,孤独也是病患的一部分,具有精神分裂和抑郁的性质。

为了理解孤独是如何产生的,和其他的态度和情绪一样,我们必须回到婴儿早期,并追溯它对后面的生命阶段的影响。就像我们经常描述的,自我从出生开始就存在并运行着。起初它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凝聚,并由分裂机制所主导。死本能对自体的破坏威胁,造成冲动分裂成好的和坏的。因为这些冲动被投射到原初客体,原初客体也被分裂为好的和坏的。结果是,在最早期的阶段,自我好的部分与好客体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保护,因为攻击被导离它们。我将这些特殊的分裂过程描述为非常小的婴儿相对安全感的基础——就这个阶段所能达到的安全感而言;而其他的分裂过程,例如那些导致碎裂的分裂过程,是不利于自我及其强度的。

伴随分裂冲动的,是一种从生命一开始就朝向整合的驱力,它随着自我的成长而增加。这种整合的过程是基于好客体的内化,最初是一个部分客体——母亲的乳房,虽然母亲的其他层面也进入到这一最早的关系之中。如果内在好客体被相对安全地建立起来,它就会变成自我不断发展的核心。

与母亲之间令人满意的早期关系(不一定以乳房喂食为基础,因为奶瓶也可以象征性地代表乳房),意味着母亲和孩子无意识上的一种亲密接触,这为得到完全理解的经验奠定了基础,它从根本上与前语言阶段相关。在后来的生命中,他对志趣相投的人表达思想和情感,不论这有多么令人满足,依然会对无言的理解有一种无法满足的渴求——归根结底是渴求和母亲最早的关系。这种渴求会造成孤独感,它源自对一种无可挽回的丧失的抑郁感。

……

渴望独立是成熟的一部分,但是为了克服孤独,它也会被防御性地使用。减少对客体的依赖会使个体不那么脆弱,也削弱了对所爱之人内在和外在过度亲密感的需要。

另一种防御,特别是在老年期,是沉溺于过去以避免现在的挫折,对过去的某些理想化势必进入这些记忆,作为防御之用。在年轻人中,对未来的理想化也有类似的用途。对人物和事业在某种程度上的理想化是一种正常的防御,也是寻找被投射到外在世界的理想化内在客体的一部分。

被他人赏识和自己的成功(起初是婴儿被母亲赏识的需要),都可以被防御性地用来对抗孤独。但是如果过度使用这个方式,它就变得非常不安全,因为对自己的信任那时并未充分建立起来。另一种防御和全能感及某些躁狂防御有关,就是等待渴求之物的能力的特殊用法,这可能会导致过度乐观和缺乏动力,并与现实不完美的感觉有关。

在结论中,我希望重述我的假说:虽然可以通过外在影响而降低或增加孤独,但是它永远无法被完全消除,因为朝向整合的内驱力和整合过程中所体验到的痛苦,皆源于内在。而这些内在来源在一生中都是强有力的。

作品简介

女版弗洛伊德,带你重新认识有趣的儿童精神世界

《克莱因文集》(4卷),(英)梅兰妮?克莱因,九州出版社,2017年5 月

1.《爱、罪疚与修复》

尽管讨论爱、恨的文章已经不计其数,但人们仍然被自身的攻击、嫉妒、愤怒、自我谴责等等困惑着、压抑着、纠缠着。作者通过对婴儿的观察,以及对儿童的心理治疗过程,总结出了诸多有关人的情感的起源和发展的潜意识规律。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世人介绍这些情感背后的无意识心灵是如何工作的。

2.《儿童精神分析》

本书是克莱因早期著作中的巅峰,堪称儿童精神分析的经典作品,奠定了克莱因所创的精神分析游戏技巧之基础。她认为儿童的游戏、梦、绘画及故事,就像成人的自由联想,都是传达潜意识幻想及焦虑的媒介。藉由诠释儿童的潜意识幻想,可以降低、释放儿童的焦虑,减少其内在恐惧。

3.《 嫉羡与感恩》

本书几乎囊括了克莱因毕生最重要的文献,也成为其著述的高峰。在本书中,克莱因引入了新的观念:嫉妒在儿童生命初期即已表现出来,也是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现;嫉羡与感恩是相冲突的,在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运作的嫉羡,是精神病理的强力因素。在精神分析著作中一向都强调嫉妒的重要性,然而,克莱因对于嫉羡的概念完全是革命性的。

4.《儿童分析的故事》

这本富含生命力的作品,在克莱因的著作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其中详述一名十岁男孩长达四个月的分析历程,并对当中的画作、游戏、语言联想和梦境作出精辟的诠释。本书说明了她在分析当时的理论概念,并尽可能忠实地呈现实务工作与理论观点。文中更揭露了许多崭新的想法,克莱因的这部最后著作,可以说是深具创造性的一部代表作,更是探究儿童精神分析技巧不可多得的必备书籍。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