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蹋名著?文化自媒体领域兴起《西游记》解读潮

糟蹋名著?文化自媒体领域兴起《西游记》解读潮

在自媒体圈,老僧是脑洞解读《西游记》的始作俑者。如今,解读《西游记》已经成为文化自媒体领域的一股热潮,出现了好多派系。

很多人对此的评价是,过分解读、糟蹋名著、骗取流量。老僧承认,在自媒体圈子里,这样的自媒体人很多。他们的工作方法是,从别人的文章中窃取创意,同样的材料,换个说法。这种行为就是洗稿,与剽窃没有什么区别。 

糟蹋名著?文化自媒体领域兴起《西游记》解读潮

除了这些毫无建设性的抄袭者外,在自媒体圈子里还活跃着一大批有底蕴、有良知的解读者,如蜗牛看西游、宋谝西游、白马晋一、李天飞等。他们各有自己的方法论,也有自己一帮忠实的读者。

很多人奇怪,这么多解读的文章,为何还能获得如此好的流量呢?主要是因为《西游记》是中国人极为熟悉的超级IP,对它作任何解读都能获得很好的读者反馈。在移动客户端写《西游记》从不缺少读者。 

糟蹋名著?文化自媒体领域兴起《西游记》解读潮

至于是不是糟蹋名著,老僧在这里要为有底蕴的解读者说几句。在文化圈,红学曾经是显学,即便是如今也依然有无数拥泵。如果大家看过红学的相关文章,一定会哑然失笑。很多所谓的红学家写的东西,用的方法,与解读《西游记》的群体没有多少区别。

如果非要寻找区别,那就是很多红学家花的是纳税人的钱,而解读《西游记》群体中,更多是草根作者。这种名著解读的行为只在中国有吗?当然不是。在英国,研究莎士比亚甚至抠到每个词背后的社会、宗教、文化解读。 

糟蹋名著?文化自媒体领域兴起《西游记》解读潮

很多西方学者笑称,在英国有一大帮人靠莎士比亚活着,莎士比亚吐一口浓痰,他们也会跪下来,争先恐后地吸吮,且吸得津津有味。在法国,研究《红与黑》的人也如过江之鲫,曾经出现过的奇葩观点也会让人脑洞大开。

其实,解读《西游记》并非自媒体时代独有的事情,《西游记》自从成书以来,就有无数人解读、点评、脑洞、续本等。解读《西游记》的风潮应该始于大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标志性的事件是,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简称世德堂本的问世。 

糟蹋名著?文化自媒体领域兴起《西游记》解读潮

从那以后,明清时代的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西游记》进行了无数种解读。所谓的佛道之争、三教同源、内丹修炼、修心练魔等观点,基本上都是那个时代形成的。我们能想象到的观点,在明清时代几乎都有过论述。

有些知名的版本和点评大家应该知道。如,明本《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清本《西游证道书》、憺漪子(汪象旭)与笑苍子(黄周星)《西游证道书》、悟元子(刘一明)《西游原旨》、悟一子(陈士斌)《西游真诠》、张书坤《新说西游记》、张含章《通易西游正旨》、含晶子《西游记评注》等。

既然从古到今那么多人解读《西游记》,那么自媒体时代的作者有这个学养吗?能解读出什么深刻的东西呢?其实,自媒体人承担的是文化普及的重担。

根据笔者对自己账号上几十万读者的了解,他们中99%的人根本没有读过原著,对《西游记》的理解仅限于影视作品。由于影视作品只取了原著中一两个亮点,所以《西游记》中很多伟大的理念、故事等,都被湮没在原著中。 

糟蹋名著?文化自媒体领域兴起《西游记》解读潮

他们连原著都没有读过,更不用说读明清以来的名家解读了。很多学院派的解读更是晦涩难懂,他们当然也不会触及。自媒体人的特点是什么?是懂用户需求,是做内容产品的,而不是单纯写文章的。

我们的伟大之处是,读懂了古人的智慧,用移动互联网的语言和现代人能接受的逻辑去叙述《西游记》,对书上留下的疑问、文化点、知识点等,进行详细、有趣的解读。很多人是看了这些解读文章才真正爱上《西游记》原著的。

当前解读《西游记》的队伍还很薄弱,很多朋友只不过是洗稿、剽窃。这个行业需要更多有学识的人进来,大家一起来普及文化知识,让《西游记》的智慧被更多的中国读者看到。不要用糟蹋名著将这个群体一竿子打死。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