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奇:每个匆匆行走在城市中的人,都有一身故事

本文摘自《被仰望与被遗忘的》,[美]盖伊·特立斯 著,范晓彬 姜伊敏,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3月

猎奇:每个匆匆行走在城市中的人,都有一身故事

图源于网络

纽约:被忽视之城

纽约城里有许多东西不为人知。在这座城市里,野猫睡在停着的汽车下面,两只石犰狳“爬上”了圣帕特里克大教堂,成千上万的蚂蚁在帝国大厦顶上爬行。蚂蚁也许是被风或鸟儿带到这儿的,不过没有人敢肯定。在纽约,几乎没人知道这些蚂蚁的存在,就像人们不知道有位乞丐每天乘出租车到鲍厄里大街乞讨,也不知道有位衣冠楚楚的男人每天从第六大道的垃圾桶里捡垃圾,更不知道有位号称具有“超凡洞察力、超凡听觉和超凡感觉”的巫师常常出没于西城七十几街那一带。

纽约城里到处是各种奇闻轶事和千奇百怪的信息。纽约人每分钟眨眼28次,但紧张时每分钟可能要眨眼40次;大多数在扬基体育场边吃爆米花边看棒球赛的人,在运动员投球的刹那间,都停止了口中的咀嚼;还有那些在梅西百货乘坐扶梯时嚼着口香糖的人,在下电梯前那一刻也会停止咀嚼,好把注意力集中在最后一步上;工人们清理布朗克斯动物园时,硬币、废纸、圆珠笔和小女孩用的钱包随处可见。

每天,纽约人要喝下46万加仑啤酒,吃掉350万磅肉,消耗21英里长的牙线。在这座城里,每天有250人死去,460人出生,15万人戴着玻璃或塑料假眼行走。

公园大道上的一位看门人的脑袋里至今还残留着“一战”时的三颗子弹。几个年轻的吉卜赛女孩,由于受了电视和识字的影响,离家出走了,她们不想长大之后再做算命师,步她们母亲的后尘。每个月都有几百磅的头发运到第五大道545号的路易·费德商店。在那里,德国女人的头发被加工成金色发套,法国和意大利女人的头发被加工成深棕色发套。据费德先生说,美国女人的头发不能做假发套——由于频繁冲洗和烫发,她们的发质已经很差了。

纽约城里消息最灵通的要数开电梯的人。像看门人一样,他们极少讲话,但却一直在聆听。萨迪餐厅[ 萨迪餐厅(Sardi’s),坐落在百老汇旁的一家餐厅,1927年开张,特色是其墙壁上百余幅话剧界知名人士的漫画。自开业以来,其就因客人多是在百老汇看戏的观众而有浓厚的话剧评论氛围。]的看门人总是认真聆听那些看完首场演出从此经过的观众对该剧的评论。他听得非常认真,于是,在大幕落下十分钟之后,他就能准确地告诉你,哪些剧会火爆,哪些剧会失败。

每天晚上,百老汇都会驶来一辆又大又黑的1948款劳斯莱斯。一位身材瘦小的女人,一手拿着《圣经》,一手拿着一个上面写着“受神谴的人不能进天堂”的牌子,从里面跳出。她走到街角处,向来百老汇的那些无数的“罪人”大喊大叫,有时一直喊到凌晨3点。然后,再由司机开着那辆劳斯莱斯,把她送回韦斯特切斯特。

此时,除了一些失眠的夜游者、拉活儿的出租车司机及白天黑夜都立在商店橱窗里的一群表情世故的人体模特外,第五大道上已空无一人。这些人体模特的脸上都呈现着冰冷、完美的微笑——这些微笑都是由陶制嘴唇、玻璃眼珠和颜料脱落前一直红彤彤的脸颊构成的。像站岗的士兵一样,她们守卫在第五大道的两侧。这些橱窗模特注视着宁静的街道,头部微偏,手臂伸出;纤细修长的橡胶手指似乎在索取根本不存在的香烟。凌晨4点,一些商店的橱窗就变成了由这些婀娜多姿、身形修长的女神构成的仙境。所有这些女神仿佛在刹那间被定格一般:有的仿佛匆匆赶去参加聚会,有的似纵身跃入游泳池,有的则身着巨大的蓝色睡袍漫步于天际。

令人有这种想象既是神思所至,也是由于人体模特制造师的精湛技艺。人体模特制造师的信条是,天底下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女人,即使是塑料或石膏制成的。因此,派克与派克的模特看上去青春靓丽,天真无邪;罗德与泰勒百货的模特则显得婀娜多姿,玲珑剔透;萨克斯的模特端庄优雅,不乏成熟女性的魅力;而波道夫的模特则一概显出一副超越年龄的典雅高贵。第五大道上的橱窗模特都是以世界上最迷人的女性为模型制造出来的。例如,苏齐·帕克就是百斯特公司人体模特的原型,而从萨克斯公司的人体模型身上则可以看出碧姬·芭铎的身影。由于模特制作师的精湛技艺和执着追求,这些模特各个线条分明、栩栩如生。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会有那么多的纽约人为这些人造美女所倾倒,做出各种离奇古怪的事情。例如,那些橱窗布置者经常会和人体模特对话,并赋予她们昵称;此外,橱窗里的裸体模特因吸引男人而招致妇人憎恨,以致在纽约城里被禁止展出;更有甚者,一些人体模特会遭到变态者的攻击。曾有人发现,怀特普莱恩斯一家商店的一个苗条的人体模特被遗弃在地下室,身上的衣服被扒光,脸上化的妆被弄得乱七八糟,身体上明显有强奸未遂的迹象。于是,一天夜里警察设了埋伏,抓住了那个袭击者——这家商店的搬运工,一位身材矮小的羞涩男子。

当街上车流稀少、大多数人都进入梦乡的时候,纽约城一些街区的猫开始活动了。它们敏捷地在大楼阴影里穿行;守夜人、警察、垃圾清运工和其他夜间游荡者都能看到它们 —但它们很快会从你的眼前消失。大多数的猫都集中在渔市、格林威治村、东区或西区的某些街区,因为那里到处都是垃圾桶。可以说,这座城市里的每个角落都有流浪的野猫。在第五十四街这样繁忙的街区,彻夜工作的垃圾清运工仅在一天清晨就在齐格菲尔德剧院附近发现了20多只野猫。夜间,成群结队的野猫在河边码头附近游荡,寻找老鼠。地铁巡道工曾发现地下也住着猫,尽管有些猫偶尔被带电的铁轨电死,但它们似乎从未被火车撞上过。大约有25只猫生活在大中央车站的下面,它们由地铁工人喂养,从来不曾漫步于日光之下。

纽约街道上那些自由自在地到处游荡、从没有人给它们洗澡的野猫,与公寓里的家猫们的生活完全不同。大多数野猫都饱受跳蚤的叮咬,有许多还死于食物中毒、风寒和营养不良。它们的平均寿命只有两年。而家猫可活10到12年,或更长时间。每年,在纽约城,美国防止虐待动物协会(ASPCA)要杀死10万只无人认领的野猫。

“哥谭”市[ 哥谭(Gotham),纽约别称,源出美国作家、历史学家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1783—1859)的《见闻札记》(Salmagundi)。后又因出现于DC漫画出版的一系列漫画作品,尤其作为《蝙蝠侠》(Batman)中蝙蝠侠布鲁斯·韦恩的居住地而知名。]的那些野猫很少能再过上安逸的生活,它们往往毙命于出生的街区。曾有一位贵妇收养过一只被ASPCA救起的被跳蚤咬得遍体鳞伤的野猫。这只猫现在住在东区一座豪华的公寓里,夏天到来时,它就随这位女士到长岛的别墅消夏。当听说一些啮齿动物在联合国文件柜里肆虐时,美国爱猫协会曾把两只无家可归的猫运到联合国总部。协会主席罗伯特·洛萨·肯代尔说:“这两只猫会对付那些鼠辈的。”这两只猫似乎在联合国过得很开心,其中一只常常躺在一本汉语字典上睡觉。

在纽约的每个街区,野猫们都由一只最大最强壮的母猫支配。除了这个头儿之外,野猫群里没什么组织可言。这些无家可归的野猫可以分为三类:纯种野猫、波希米亚式野猫及在食品店(或餐馆)“兼职”的野猫。

野猫以偶尔未盖上盖儿的垃圾桶或老鼠为生,一般不愿与人交往。即便是对那些给它们提供食物的人,它们也不愿理睬。这些桀骜不驯的野猫一眼就可以认出:它们毛发凌乱,表情漠然,眼睛睁得大大的,目光中充满野性。

然而,波希米亚式野猫却不那么野性十足,它们遇到人一般不会逃走。常有些喜欢猫的多愁善感的人(大多数是女人)每日在街上给它们喂食,用“乖孩子”、“小天使”、“小可爱”这类字眼称呼它们。每当有人把她们的慈善对象叫作街头野猫时,她们往往会勃然大怒。大多数过着波希米亚式生活的流浪猫都能非常准时地来到喂食地点,以至于一位猫爱好者甚至提出了猫能辨别时间的理论。他以一只灰色母猫为例,这只母猫一周五次,每天下午5点10分准时出现在百老汇与第十七街交会处的一座写字楼里,等待电梯工给它喂食。但是,这只猫却从不在周六和周日出现,它似乎知道这两天人们不上班。

在食品店或餐馆兼职的猫,往往是一只改过自新的波希米亚式野猫,它吃得很好,能够赶走老鼠,但一般只把商店当作旅馆,喜欢在夜深人静时到大街上游逛。尽管工作时间自由,它仍然享有它最接近的同类(那些“全职”、完全家养或店养的猫)的大部分优厚待遇——包括到窗台上睡觉的特权。布利克街一家熟食店里的一只改过自新的波希米亚式野猫常常藏在门后,并能把所有试图寻找施舍的其他流浪猫赶跑。

在纽约,由于大型超市纷纷而至,小食品店越来越少,食品店里的“全职”猫的数量急剧下降。由于有了更好的防鼠措施、改进的食品包装以及更好的卫生条件,像A&P[ A&P,大西洋与太平洋茶叶公司,美国大型连锁企业,成立于1859年,旗下多个品牌共有400余间连锁分店。于2010年破产。]这样的连锁店已很少再养猫防鼠了。

……

作品简介

猎奇:每个匆匆行走在城市中的人,都有一身故事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美]盖伊·特立斯 著,范晓彬 姜伊敏,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3月

特立斯之前,没有人如此打量城市、写作新闻:

每天,纽约人要喝下46万加仑的啤酒,吃掉350万磅的肉,用掉21英里长的洁牙线。在这座城里,每天有250人死亡,460人出生,15万人戴着玻璃或塑料假眼行走。

这是一部纽约交响曲。作者特立斯以他犀利的眼光,精准的笔法向我们展示了纽约风貌:面目模糊的人潮中不为人知的奇闻轶事,镁光灯下的明星转身之后的尴尬境遇。俱乐部门口的擦鞋匠、高级公寓的门卫、公交车司机、大厦清洁工、建筑工人,与弗兰克·辛纳屈、乔·迪马乔、彼得·奥图尔等明星一样受特立斯尊重,他以同样的好奇心对待他们。

全书由《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大桥》和《走向深处》三部分组成。《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描绘了纽约城中不太为人所知的人物和事件,特立斯捕捉细节的功力凸显无疑。《大桥》讲述的是建设纽约韦拉扎诺大桥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及流动修桥工的生活。修桥工都是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可正是这些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建成了美国无数的大桥和纽约城里一座座大桥和摩天大楼。“他们把一个个的地方用大桥连接起来了,可他们自己的生活却支离破碎。”《走向深处》由11篇美国社会知名人物的小传构成,这些人物基本上涵盖了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

盖伊•特立斯(Gay Talese, 1932年2月7日— ),美国著名作家、记者,“新新闻主义”代表人物,曾任职《纽约时报》十年,长期为《纽约客》(The New Yorker)、《时尚先生》(Esquire)等杂志撰稿。

特立斯的雄心是“将非虚构写作提升到前人未至之境,一探虚构作家之禁脔,与同侪菲利普•罗斯、厄普代克一较短长”,不仅将文学技巧引入纪实书写,更对美国社会作了切片般的精准分析。

他受《时尚先生》之邀采写的特稿《弗兰克·辛纳屈感冒了》是新新闻风格的代表性作品,被誉为“新新闻主义”的代表文章,并收录进“企鹅现代经典”。《王国与权力》位列“关于新闻业,五本必读的书”;《被仰望与被遗忘的》《邻人之妻》等作品也无愧时代经典。在他笔下,没有失败者、小人物、零余人,所有人都是主角般的待遇、一切都鲜活无比。全世界特稿记者视其为新闻书写的典范。特立斯于2011年获颁诺曼•梅勒卓越新闻贡献奖。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