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评论如何写?伴随当代书法的勃兴,“文化书法”“艺术书法”“草书盛世说”“书法不是纯艺术”等论调层出不穷,但这是书法吗?
书法当是“先文后墨”,但不少当代书法家其实已没有文人身份了,新问题纷至沓来。当代书法评论如何发现当代书法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进而对其进行理性、客观的文化阐释?
一些求大求新的书法展,几成秀场
经常撰写书法评论,也常听到“为什么写书法评论”的提问。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以情怀作答吧,有一点儿酸,强调自己与书法的特殊关系吧,又觉得好笑,想来想去,就轻描淡写地回答:兴趣。
以“兴趣”这个词搪塞,比较合适。
然而,“兴趣”的简单化和随意性让另外的朋友们找到破绽,他们直截了当地说:写书法评论太简单了,追求时效性的一事一议,对书法的直观感受免不了浅陋,缺少学术深度;如果对书法真有研究的兴趣,应该去研究古典书论、进行碑帖考据、写书法史、写经典书法家的学术评传,这才是学术之大道,等等。
所言不虚,所言极是。但是,我就是对书法的现实问题感兴趣,见到、听到书法界的一些情况,情不自禁地提笔作文,一吐为快。其实,写书法评论的人,同样关心传统书论研究、碑帖考据状况、书法史的新发现。这些问题,是书法评论人必不可少的知识储备,也是书法评论人需要关心的学术动态。只是我的兴趣在于对书法现实的观察与分析,我愿意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这个领域,因此,我不间断地写作,目的是把自己对当代书法形态的认识、对当代书法创作的理解、对当代书法家的精神面貌,做出切合实际的价值评判。这个评判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需要书法评论人的专业知识、艺术修养以及良知与胆识。
泰山经石峪拓片局部
“龙门二十品”之一,魏灵藏造像题, 拓片,北魏(386~534年)
如果说以阐释古典书论、梳理书法史料、对书法家的个案研究是书法学术的合理范畴,那么书法评论则是在这个合理范畴的基础上,对当代书法整体结构的社会学概括和美学审视。因此,我想强调的是,书法评论人需要树立自信心,不能心存自卑心态,要有讲真话的能力与胆量,对当代书法评论的理论形态要有深入的理解。追求时效性的一事一议,带着问题意识的直观感受,不一定浅陋,也不一定缺少学术深度。于此我想起《陈垣来往书信集》中,著名学者、时任中山大学国文系教授容肇祖致陈垣的手札,其中讲到:“现在广州之学风,由质朴而转空疏,由思想自由而转拘守,由驰骛新学而转高头讲章。先生等提倡朴学于外,而故乡竟颠倒其学于内,犹戴东原树徽学于外,而桐城有方植之,当涂有夏炯也。”容肇祖对广东学界的评述,陈垣没有附应,以“南方朝气方新”回示。容肇祖继续强调:“(广东)学术上实暮气寻寻,读经复古,抄学古堂课程之旧本以为课程,宁非暮气乎?”
容肇祖的哀伤与痛苦,证明史论研究、碑帖考据等,也有浅陋和乏味的时候。
当代书法评论比之其他艺术评论显得年轻,也显得单薄。不过,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伴随着当代书法的勃兴,书法评论紧随其后,并以新颖的姿态,参与当代书法的重建,留下了自己的脚印和身影。当代书法评论有宏观与微观之别。宏观的书法评论针对当前的创作观念和创作趋势,进行理论分析、美学归纳,在当代书法的传统主线被人为断裂的背景下,思考如何重拾创作的信心,追求现实与历史一脉相承的统一。书法,始终处于复杂的语境之中,它与其他艺术样式的本质区别在于自身文化的规定性和语言形式的丰富性。书法一直与语言相辉映,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书法是依靠文章而存活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文后墨”。
明 文徵明 《书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局部)
米芾《惠柑帖》
康有为书法
许多人不理解这个问题,总是单方面强调书法的博大雄强,对书法的文化综合性特征视之不见。因此,在当代书法界,那些似是而非的论断特别多,如“文化书法”“艺术书法”“草书盛世说”“书法不是纯艺术”,等等论调,多是盲人摸象使然,没有文化深度和理论依据,同时,也暴露出当代书法家文化储备的不足。对此,我没有沉默,在为《书法报》所写的两百余篇专栏文章中,均涉及到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批评。第一,我强调书法是综合艺术,它与文学、文字学、宗教、篆刻等合而为一,历史上没有专业书法家,今天我们所接触到的书法资料无不是彼时实用的文本,如文稿、碑志、摩崖、手札、经书等。于是,我从这样的角度,指出当代书法创作的问题,其中包括艺术语言的单一、审美价值的薄弱、思想深度的不足;过分的形式设计,尽管有视觉的优势,却导致了喧宾夺主的现象。第二,我承认,当代书法与传统书法的统一主线已被打断。当代书法创作的问题,更多的是源于这一传统主线的被打断,当代书法家没有文人身份了,写字是主业,读书作文是副业,甚至很多书法家不读书,也不作文,沉浸在戏笔弄墨之中,寻找“新生代”书法家的快感。这个可以有,但这不是当代书法创作的所有。当代书法评论对此要进行历史分析、艺术评判,鼓足指斥弊端的勇气,让当代书法创作回到正确的轨道。微观的当代书法评论多是对个体的研究与讨论,难能可贵的是,许多当代书法评论人站在艺术的立场挑战权威,批评书法界的奇谈怪论和诡异书风,对具有艺术深度和人格魅力的书法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微观的书法评论不好写,在一个人情社会里,批评会引起不正确的猜疑,甚至抵制。但是,这不是放弃批评的理由。为了当代书法能够健康发展,批评是不能缺席的。不久前,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强调“抵制阿谀奉承、庸俗吹捧的评论,反对刷分控评等不良现象。倡导‘批评精神’,着眼提高文艺作品的思想水准和艺术水准,坚持以理立论、以理服人,增强朝气锐气,做好‘剜烂苹果’的工作。”
“‘剜烂苹果’的工作”,是有难度的工作,是需要当代书法评论人敢于承担的工作。
一些当代书法展现场
巨型书法创作现场
书法展览中的各种表演
当然,书法史论研究也是重要的。由于书法史的资料繁杂,出土文字需要科学辨析,新发现的材料真伪难辨,给书法史论研究带来了重重困难。这些问题,是书法史论学者棘手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也是稳定的,是有结构特征的,只要借助更多的资料和科学手段,会迎刃而解。
相对而言,当代书法创作处于特殊的历史阶段,观念有了变化,审美方式与以往出现差异,书法家的终极选择也不尽相同,因此,对当代书法评论人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具备书法史论的知识与常识,甚至要具备一定深度的笔墨实践能力,理由很简单,今天的书法创作问题是传统的延伸,对时间深处的书法形态要有全方位的把握。若不如此,就不能做到纵向的比较。其次,我们应该有广泛的艺术眼光,不能陷于对书法的单方面解读,要借助文学的引领、美术的影响、音乐的提示、舞蹈的启迪,也要在现代艺术的语言形态中,对当代书法艺术和其他艺术样式进行横向的鉴别。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代书法的生存环境与传统书法的生存背景有了重大的改变,以往的书法是处于超稳定的时间结构里,在封闭的汉字文化系统中生发的一个民族独有的美学旨趣。而今天不同了,我们产生了书法的审美需求,也产生了对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的审美需求。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电影、电视进入艺术领域,颠覆了人类审美的方式,扩大了艺术欣赏的边界,也为我们审视书法、研究书法带来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此前没有,这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机遇和挑战。于此,我们不难看出,当代书法评论的任务是艰巨的,它要回答纷至沓来的新问题,它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现当代书法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它要在整体化的书法运动中,指出分裂的现象、虚幻的假象,进而对尊重文化常识与艺术规律的“当代书法创作”进行理性、客观的文化阐释。
(作者为中国书协新闻出版传媒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