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0年的大型木结构建筑基础“惊现”湖南鸡叫城遗址

10月9日,湖南鸡叫城遗址考古发掘专家现场会在湖南澧县召开,会上公布了该遗址最新发掘成果。本次发掘的重要成果主要包括建筑台基、大型木构建筑和谷糠堆积等。与会专家纷纷用“震撼”“壮观”“百年一遇”评价此次鸡叫城考古发掘成果的重要性。

专家认为,本次发掘揭示出的大型木构建筑是史前考古,特别是史前建筑考古的重大发现,是中国百年考古史上的第一次发现。它的发掘和发现,有助于理解长江流域史前建筑形式,在建筑形式与技术上提供了一批重要的资料。

鸡叫城遗址位于常德市澧县涔南镇鸡叫城村,遗址西南距著名的城头山遗址仅 13公里。该遗址是“考古中国”项目和“中华文明探源”项目之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课题选定的重要遗址。

鸡叫城遗址位置图

鸡叫城遗址位置图

鸡叫城遗址发现于1978年,1998年和2006—2007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西城墙及内侧和中部一高地进行小规模试掘,并对整个鸡叫城遗址群展开调查和初步测绘。对遗址的文化内涵和建城年代有了初步认识,并揭露出建城前的壕沟、木质构件等重要遗迹,同时初步了解了鸡叫城遗址群遗址的数量、分布以及各遗址间的网状水系。

2018年秋至2019年冬,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鸡叫城遗址及其周边区域进行了系统考古钻探,基本弄清了鸡叫城城墙、护城河与早期环壕的位置,并对整个遗址的堆积状况有了整体性认识。

2019年秋考古队解剖了遗址北城墙西段和早期环壕南部,揭露出城墙、壕沟、房址等遗迹,这些遗存表明,鸡叫城在彭头山文化时期即有人定居,油子岭文化时期为环壕聚落,屈家岭文化时期开始筑城,其后城池不断扩大,历石家河文化和肖家屋脊文化时期,发展出多重环壕、密集沟渠与农田耕作区,形成澧阳平原史前最为壮观的稻作农业文化片区和城壕聚落集群。

2020年和2021年,考古队对西南城墙内侧进行发掘(西发掘区)。在600余平方米的范围内共发掘房址30余座,其中有一批大型建筑遗迹,这些房址和台基方向基本一致,与建城前环壕及城墙方向相同,体现了当时聚落的稳定性和规划性。也证明此处在建城前环壕废弃以后,长期作为高等级建筑区使用。本次发掘的重要成果主要包括建筑台基、大型木构建筑和谷糠堆积等。

发掘现场

发掘现场

建筑台基

早期壕沟废弃以后,从屈家岭文化至肖家屋脊文化时期,建筑以及建筑台基是逐步叠加堆筑而成。三处建筑台基与城的方向一致,均为 200°左右,东西长,南北窄。

台基1上有若干建筑遗存;台基1下开口若干建筑遗存,叠压或打破台基2;台基2下开口若干柱洞遗迹,打破台基4。

台基1上的建筑F32有明显基槽,基槽内未见柱洞,房内有成排红烧土柱洞。台基2规模最大,其上面的主体建筑为F73,但保存较差,同样的基槽内不见柱洞。台基2南部边缘位置有三个有打破关系的围沟、围墙,将台基2围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台基2围墙基槽底部有火烧痕迹,留有木炭碎屑和烧结的壁面和底面。台基4上建筑保存较差,未见基槽,仅留若干柱洞。

木构建筑

本次发掘最重要的收获是揭露出一批屈家岭文化时期的木构建筑,包括F54、F63、F83、F86等。其中尤以F63规模最大,保存最好。

F63开口于台基2下,为一处大型木构建筑,是所有木结构建筑中年代最晚的。F63由主体建筑和外围廊道组成,方向202°。目前发掘区内已揭露出的主体部分面积242平方米,加上廊道总面积354平方米。根据钻探结果,F63继续向发掘区以东延伸,其主体部分面积超过330平方米,加上南廊的总面积推测不低于500平方米。

F63已揭示的主体建筑开间在4间以上,除西室外,其余开间分前后两进。发掘显示,F63的建造方式是先在主体建筑外墙与隔墙开挖基槽,在基槽内放置长木板作为垫板。所有长木板均放置在基槽偏外侧,部分木板间和木板一侧有用于固定的木楔。隔墙基槽较外墙窄,深度也略浅,底部同样垫长木板。除长木板外,基槽内还有一些短垫板。木板最长的长度近8米,宽度多在0.43米左右,厚度多在0.1米左右。

木板上再立木柱,木柱极为考究:以直径约0.5米的半圆形大木柱为主体,间以长方形小木柱,并在转角处以四分之一圆木作为转承,以保持外立面的平整。木柱与垫板间未见榫卯,但木柱上除位于西南转角位置的木柱为一个穿孔以外,其余木柱两侧都有约45°的斜穿孔。

在长垫板上和基槽填土内,还发现有三处绳索。根据现场观察和实验室初步鉴定,系抬放木板时用,材料应为木本或藤本植物,亦有竹绳。

F63主体建筑南侧和西侧有廊,建筑方式有所不同,主要是开挖柱坑,垫短木板后立柱,局部亦有较短的基槽。

经过木材取样及树种鉴定,F63的木材主要有楠木、香樟等。F63取样的测年数据为2700BC左右,为屈家岭文化二期早段。

F63

F63

 

F63主体布局及与F82、F83关系

F63主体布局及与F82、F83关系

谷糠堆积

另一项令人瞩目的发掘成果是在发掘区西部发现一处谷糠层,面积达到80平方米,平均厚度达到15厘米。通过显微观察,确定其为单纯的碎稻壳。考古队通过两块样品单位体积谷糠密度并结合现代水稻谷糠对比,初步推算出这80平方米谷糠层所代表的带稻谷重量约为2.2万公斤。此次发掘仅仅是发掘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其实际分布面积还要大很多。谷糠层的发现,是先民发达稻作农业的生动体现。

谷糠层显微结构

谷糠层显微结构

与会专家纷纷用“震撼”“壮观”“百年一遇”评价此次鸡叫城考古发掘成果的重要性。一致认为,鸡叫城遗址考古发掘作为“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重点项目,田野考古工作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收获。发掘揭示出了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时期长江中游文明化进程的基本形态。谷糠堆积、密集水网、多重环壕和稻田片区等,体现了当时稻作农业的发达程度,暗示其生产经济已处于领先地位。

 

专家认为,本次发掘揭示出的大型木构建筑F63是史前考古,特别是史前建筑考古的重大发现。F63基础保存完整、结构清楚、体量超大、工艺特殊,是中国百年考古史上的第一次发现。它的发掘和发现,有助于理解长江流域史前建筑形式,在建筑形式与技术上提供了一批重要的资料。同时也丰富了史前中国土木建筑的内容与形式,是中国建筑文化伟大与古老的具体体现。F63如此大体量的建筑,也反映了当时对劳动力、人工、资源的控制达到了目前所见最高的层次。

与会专家建议,要扩大发掘面积,把目前向东延伸到发掘区外的F63部分揭示出来,邀请古建筑专家联合开展相关研究。这样的重要遗迹,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化遗产,要做好三维扫描等数据采集,紧急启动考古发掘现场出土文物保护预案,妥善加以保护。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