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位于北四川路上的奥迪安大戏院
20世纪20至30年代,许多上海人选择去苏州河以北的虹口地区观看新鲜影戏,以至于上海人讲“到虹口去”就表示“看影戏去”。当时上海有60余家影院,一半集中于虹口的北四川路、海宁路、乍浦路一带。比较有名的是虹口大戏院、维多利亚影戏院、爱普庐影戏院、爱伦活动影戏院、上海大戏院、奥迪安大戏院、平安大戏院、广东大戏院、融光大戏院等,其中有10家集中在北四川路周围。一条马路竟有如此密集的影院,究竟原因何在?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寻找答案:
第一,便利的公共交通。北四川路是公共租界不断越界筑路的产物,于20世纪初期成为贯穿虹口南北的主要道路。1903年,租界当局越过靶子路(今武进路)将北四川路向北延伸至宝山县金家库一带(现今鲁迅公园)。此后,租界又相继于北四川路两侧新辟江湾路(今多伦路北口至鲁迅公园的四川北路一段)、黄陆路(今黄渡路)、窦乐安路(今多伦路)等多条马路。1907年,外白渡桥重建后,桥身改为铁架结构,便于铺设有轨电车轨道。1908年,第一条有轨电车便由静安寺经外滩、穿过外白渡桥,进入百老汇路(今大名路)、直至杨树浦路、勒克诺路(今宁武路)。是年岁末,虹口又新建4条有轨电车线路与苏州河南岸相连:杨树浦路至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卡德路(今石门二路)至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北火车站经浙江路、广东路、外白渡桥、武进路折回北火车站;自卡德路至茂海路(今海门路)。
除了有轨电车,公共汽车线路也很便利。1924年7月,沪北兴市公共汽车公司在虹口先后开通1、2路公共汽车,起点同在天通庵,中间分别经新闸桥、汉中路,终点同在舢板厂桥(今恒丰路桥);同年10月,英商中国公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增辟第9路公共汽车,自静安寺经虹口至杨树浦黎平路;12月,自曹家渡经虹口至临青路的10路公共汽车通车;1925年8月,自虹口公园至格兰路的6路公共汽车通车。1926年1月、10月,又先后开通从三洋泾桥(吉祥街桥,今江西中路、江西南路连接处)到乍浦路和海宁路、民国路(人民路)到乍浦路、海宁路的无轨电车。这样,通过多条公交线路的开设,虹口便与苏州河以南的繁华商区接为一体,使得附近居民和店铺数量暴增,有效带动了虹口经济、文化、社会的快速发展。
便利的公共交通是影院多集中于虹口的一大原因,图为靶子路(今武进路)北望北四川路。
第二,低廉的地租价格。相对于已经开发完善且人口密度集中的公共租界中区(即原英租界)和西区(今南京西路沿线)而言,虹口一带的地租相对低廉。1903年,公共租界中区地价每亩约为13549两。北区为4819两,东区为2539两,分别仅为中区地价的35.5%和18.7%。1930年,中区地价上涨到每亩107882两,北区37863两,东区11864两,也分别只有中区的35%和11%。从具体的路段来看,1932年5月,中区内南京路、九江路、福州路地价每亩分别为155000两、150000两、115000两;而同期的北四川路每亩73000两,海宁路30000两;北四川路地价只有南京路的47%,而海宁路地价仅为九江路的20%。低廉的地价便于降低影院的经营成本,之所以有大量影院和电影公司聚集虹口,地租便宜大概也是一个决定因素。
第三,多元的居民构成。虹口地区地价低廉,生活成本低,自然吸引了大量来自广东、苏南、浙北的移民以及众多逃避战乱的各地民众来此置业,安家立户。30年间,虹口人口数量从1900年的90398人增加到1930年的174117人,1935年又增加至206578人。同时期公租界中区、西区人口分别为132255和132947人,仅为虹口的76%和64.3%。1930年前后,不论是人口总数还是人口密度,虹口都已明显超过苏州河以南的公共租界中区。
就人口来源和构成而言,虹口也较中区更为复杂多样。譬如这里的日侨数量就雄冠上海。甲午战争之后,日侨大量涌入,其中约80%聚居在吴淞路、北四川路一带,以至于虹口被不少人误以为是日租界。除此之外,该地区还有不少来自英、美、葡、俄、印、德等国的侨民。1920 年,北区外国侨民共计10256 人,占公共租界外侨总数的43.32%。到二战期间,又有大约1.8万犹太难民进入上海,多数集中在虹口。
数量庞大的人口推动了虹口地区的生活和消费,使北四川路一带成为南京路、霞飞路之后上海又一大繁华商圈。数量庞大的消费群体不仅令商贸经济蓬勃发展,也带动了休闲娱乐文化的繁荣兴旺。在众多文化娱乐消费选项中,电影最能够满足来自世界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的文化消费需要,这是让虹口成为上海电影重镇的重要推力。
第四,实惠的消费水平。美国早期影院的雏形,被成为“镍币影院”,票价仅为5分镍币,寓意早期电影消费的廉价实惠。这一特点,也体现在早期虹口地区的电影消费上。20年代末,虹口一带影院的票价大多为日场2-6角,夜场3-7角,属于最适合普通市民消费的价格。当时,上海的首轮豪华影院几乎都集中在南京路、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霞飞路(今淮海路中段)、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一带。1933年重建的大光明影院,以其摩登气派的建筑风格和完善先进的内部设施而享有“远东第一影院”的美誉。它与附近的“国泰”、“南京”、“夏令配克”、“巴黎”等影院,平均票价都在1元左右,相当于在虹口影院看2至3场电影的价格。在虹口,除奥迪安等少数首轮影院之外,大多为二三轮影院,同样一部外片,虹口放映会比中区的首轮影院晚一个月左右。1932年出版的《上海风土杂记》直言虹口影院多为“中下等影戏院”,但对于普通中下层市民而言,恰是这种票价实惠、位置邻近的影院,才是他们休闲的首选。
20年代至30年代初,虹口号称上海电影的半壁江山,聚集了32家电影院和46家电影公司,好莱坞八大公司有六家的驻华代表处(或经理处)集中在苏州河岸的滨河大楼当中。但是,到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四川北路沿途数日之内就有10家影院毁于炮火。这一损失终结了虹口电影的辉煌岁月,而上海电影的中心,也由此逐渐转向当时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徐家汇地区。(文/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