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周刊》影印出版:历史上清华学生如何办刊

9月25日,《清华周刊》影印出版新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在清华大学图书馆举行。

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魏大威,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向波涛,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国家图书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等出席活动。

研讨现场

研讨现场

《清华周刊》创刊于1914年3月24日,是一份由清华学生主办的刊物,原名《清华周报》,1914年9月22日改名为《清华周刊》,1920年以前由学校指派学生编辑。

“五四”运动以后,《清华周刊》由学生会主编,《周刊》成为清华大学学生自治会的刊物,1947年9月25日被列入禁刊,停止发行。该刊承载了清华23年的历史(1937年1月-1947年1月停刊),是清华大学校史历史的缩影,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学生刊物之一。

《清华周刊》从1914年3月至1937年5月共出版676期。抗战爆发,清华南迁,《周刊》被迫停刊。1947年2月复刊后,出了17期便再次停刊。《清华周刊》是学生刊物,上至总编,下至发行,大都由学生担任。虽然如此,它仍是当时影响力很大的综合性刊物,闻一多、顾毓琇、梁实秋、周培源、梅汝璈、贺麟、蒋南翔等都曾担任过《周刊》的主编、经理等重要职务,并在《周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周刊》初创时只是校内“记录和评论校园生活”的一张小报,在四开大小的几页纸上,分成“校闻”、“文苑”、“警钟”等几个栏目。其“发刊词”谈到它的编印趣旨是:“1、求同学之自励,促教育之进步,以光大我校固有之荣誉,培养完全国民之性格;2、荟集全校之新闻,编列新鲜之历史,使师生之感情日益亲切,上下之关系日益密切。”……

鉴于《清华周刊》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2012年开始,清华大学图书馆启动了对该刊的整理工作。在对清华大学图书馆所藏进行详细梳理并努力补充所缺卷期之后,2019年申报了民国时期文献整理出版项目,并被列入“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在2021年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发行。

《清华周刊》的发展可大致分为几个阶段:一是“守成期”,时间是从创刊到1919年以前,情况就是以实现其“发刊词”中所列的宗旨为主要目标。二是“改造期”,即经过“五四运动”后,从形式到内容都经过一番较大的革新和改造,主要目标是向“五四运动”中兴起的新思潮以及“文学革命”靠拢,具体表现是:1、采用白话文代替原来的文言文;2、使用当时所通行的新式标点符号;3、改直排法为横排法;4、改“编辑制”为“集稿制”,取消原由校方派出的顾问部,其目的当然是企图扩大自己的民主权利,以“摆脱”学校当局对周刊的“控制”。(但经过实践检验,副作用颇多,于是很快又恢复了“编辑制”。)经过这次改革,学生方面的“民主权利”确实扩大了,对后来的各次学生运动的开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弊端”也由是产生,兹不详述。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是“学术和创作期”。早期的《周刊》,除了《译丛》一栏有时介绍一些国外新的科学知识和偶尔刊登一些师生的读书心得外,基本无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可言(学术作品大都刊登在同时出版的《清华学报》的《学术》栏上)。《周刊》的学术和创作特色,大体上是从20年代期前后开始筹办大学部和国学研究院期间开始的,特别是1928年“改大”后,校长罗家伦首倡并大力推行“学术化”的方针,一批学术大家和学者陆续被聘请到学校里来担任教职和学术带头人;为了迎接校内学术研究和文化创新的高潮,学校陆续创办或改办起一批学术刊物,包括《周刊》在内的一批原有刊物也加强了学术和创作分量。《清华周刊》连续不断的出版各种“学术专号”或各种类型的“创作专号”,以集中发表师生的研究和创作成果。从此,《周刊》就逐渐奠定了其在国内学术和文化教育界的地位。

《清华周刊》第四百期

《清华周刊》第四百期

活动中,魏大威介绍了国家图书馆“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他谈道,清华大学图书馆历史悠久,馆藏文献资源丰富而富特色。清华大学图书馆坚持秉承开放和共享的理念,在我国一流大学的诸多图书馆中,清华大学图书馆在文献典籍的开发方面发挥着榜样和示范作用。这次出版的《清华周刊》,所涉内容广泛,尤其是对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社会思潮史、学生运动史等方面的研究多有助益,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向波涛表示,《清华周刊》是清华大学图书馆特有的馆藏。它比较完整地记载了那个时期清华的历史,反映了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精神追求,对于研究清华大学史、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史和中国近现代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清华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部副主任何玉代表《清华周刊》影印出版编辑团队,对全书(80册,693期)的整理思路与过程做了简要介绍。

从1911年建校到1947年,清华经历清华学堂(清华学校)、筹建大学、国立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和北上复员等几个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周刊》除抗日战争中南迁的西南联大时期前后停刊外,持续出版,共计693期,比较完整地记载了那个时期清华的历史。在清华校刊发行之前,《周刊》实际承担着校刊的职能,有时也被称作“校刊”,有关本校学制的变迁、校园的迁调、斋舍的建置、经费的盈虚,以及学生风气、学业成绩的记录,《周刊》巨细兼收,按周记载,是后人修校史的重要依据,也是了解老清华的教育思想,追溯学术大家成长史,乃至研究民国时期中国教育、文化、思想状况的重要历史资料。

民国时期既是内忧外患、国难当头的时期,也是民族觉醒、社会变革的时期,仁人志士艰难求索,寻找着救亡图强的道路。清华处于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中,当时学生的所思所想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反映了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精神追求。作为当时清华学生的言论机关,《周刊》是那个时期清华学生思想的集中体现。因而也是研究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和知识分子发展变化的重要史料。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