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中医之美”:中医药重磅考古文物展亮相成都

殷墟甲骨、马王堆帛书、天回医简、敦煌遗书、东汉《治百病方》木牍、清宫铜镀金包镶玛瑙丸药管  ……这些都是成都博物馆今天开启的全国首个中医药文物展“发现中医之美——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的展品。

9月17日,成都博物馆2021年压轴大展“发现中医之美——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正式启幕,此次展览是国内首个历年出土中医药文物荟萃特展,展览通过近百件一级文物在内的300余件(套)展品,系统地呈现了中国传统医药博大精深的内容和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东汉精通脉诊、针灸的涪翁、程高等著名医者,到唐代昝殷著成中国最早的妇科专著《经效产宝》;从北宋蜀医唐慎微编撰出最早图文并茂的《证类本草》,到清代著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最早进行中西医结合探索的唐宗海,中医药发展在四川有着深厚的土壤。

《金光明经除病品》卷纸(复制品)??成都博物馆藏

《金光明经除病品》卷纸(复制品)  成都博物馆藏


《治百病方》木牍六枝 东汉? 甘肃省博物馆藏

《治百病方》木牍六枝 东汉  甘肃省博物馆藏


铜镀金包镶玛瑙丸药管 清? 故宫博物院藏

铜镀金包镶玛瑙丸药管 清  故宫博物院藏

天人合一  仁心仁术:揭示中医至真至善之美

“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当然也是美的结晶。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中医之美是什么?

中医之美并非指表面的视觉之“美”,而是指美在它致力追求“天人合一、调和致中”的至真之理,美在它躬身践行“仁心仁术、厚德济生”的至善之道。求真,即探求生命和疾病的真实情况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规律,是人们保健延年、治愈疾病的前提。因此真正的医学一定是寻找真相、探索真理的求真之学。行善,即对别人的病患等不幸产生同情怜悯之心,并付诸努力帮助其脱离痛苦,这种利他的行为就是善行。真正的医术一定是帮助他人避免或脱离苦难的行善之术。历史上流芳百世的医学名家无不是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者。

瓷铁拐李坐葫芦像 清? 上海中医药大学藏

瓷铁拐李坐葫芦像 清  上海中医药大学藏

可以说,求真与行善本身就是“医”的天然属性和要求。从美的本质而言,美是真和善在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统一。因此,中医的求真与行善本身就是“美”。这种美高度融合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种美教会人们在拥有健康的时候珍惜健康,帮助人们在失去健康的时候恢复健康。这种美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保驾护航,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积极影响。

佛手式铜熏炉 清?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藏?

佛手式铜熏炉 清 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藏 

岐黄之道  天人之际:尽显中医博大精深

展览分为“天人合一: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仁心仁术: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对症下药:本草与方剂”“手到病除:针灸等非药物疗法”“防患未然:疫病的防治”五个单元,囊括了安阳殷墟、长沙马王堆、成都老官山、西安何家村在内的多个重大考古发现。

红光丹砂银药盒 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红光丹砂银药盒 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从史前骨针到明代针灸铜人像,从晚商甲骨文到民国古籍,展览以医学的理论到实践,以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为主线,对中医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简明扼要地梳理和展示,阐述了中医药所蕴含的科学文化内涵。

“疒首、疒目”卜辞龟甲?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疒首、疒目”卜辞龟甲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安阳殷墟甲骨上的“疒”与“疫”字证实了早在商代人们就开始区分不同病种。成都老官山汉墓的“天回医简”被认为极可能是古代神医扁鹊医派的失传医书,是现存最早的医学专门著作,打通了汉代医学传承的一大关键环节,扁鹊经脉医学由齐入蜀,对中国医学作出过重要贡献。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养生方》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有关养生学的文献之一。举世瞩目的敦煌文书里,存有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新修本草》,也存有世界上最早的食疗专著《食疗本草》。

《养生方》帛书 西汉 湖南省博物馆藏?

《养生方》帛书 西汉 湖南省博物馆藏 

千年典籍、精细器具、经络人偶、疗病秘方……在观众与文物的对望中,千年前的药香袅袅而至,唤醒一脉相承的文化记忆。

生生之学 妙手回春:草本针灸融汇天人义理

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世界,从远古先民使用石器和火治疗伤病开始,到中西医汇通派名医张锡纯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中医医院,许多“第一”和“最早”展现了中国人的智慧与创新。

在第一单元“天人合一: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展厅,至少在3000前年西周时期就已出现了“阴阳”和“五行”学说。它被用来诠释生命因“和”而生,因“和“而续的动态平衡,展现了古人对世界认知的初步思考,表达着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核和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的生命观。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还将一个个中医学界如雷贯耳的医学“大牛”带到观众面前。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葛洪、孙思邈、李时珍……这些在教科书上出现的千古名医,其背后不仅是传说和故事,还有中华民族对于生命健康、人类福祉孜孜不倦的求索。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手术器具 明? 江阴市博物馆藏

手术器具 明  江阴市博物馆藏

展览中明代著名医家夏颧(1348~1411年)之墓出土的外科手术刀,已具现代柳叶刀雏形,精制的医疗器械反映出当时外科的发展水平。

蜀韵川医 相辅相成:巴蜀医道承袭天府文化

从东汉精通脉诊、针灸的涪翁、程高、郭玉等著名医者,到唐代昝殷著成中国最早的妇科专著《经效产宝》;从北宋蜀医唐慎微编撰出最早图文并茂的《证类本草》,到清代著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最早进行中西医结合探索的唐宗海,四川也是中医药发展的深厚土壤。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厅内,由故宫博物院提供的东汉时期的一级文物“太医丞印”桥形钮铜印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医生用印,它可能曾被东汉川籍名医郭玉所用。郭玉深得另两位蜀地名医涪翁、程高真传,精通脉理,有“一针即瘥”(瘥:痊愈)的针刺神技。

经络腧穴针灸铜人像 明? 湖北省博物馆藏

经络腧穴针灸铜人像 明  湖北省博物馆藏

在此次展览中,成都天回镇老官山三号汉墓出土的天回医简,也将亮相于众。这是目前一次性出土医学竹简数量最多的考古发现。据推测,该墓主将扁鹊、仓公的医书带至蜀地,与该墓同出土的经穴漆人一起,完整地反映了扁鹊、仓公的“经脉医学”体系,也展现出中医在秦汉之际的针灸学成就。

天回医简?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天回医简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从老官山汉墓到天府中药城,川医川药成为“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灵地。得天独厚的中药自然资源,综合的科研水平,雄厚的产业基础,健全的中药商贸流通体系,让成都这座沉淀有千年中医底蕴的城市得以创新包容的天府文化孕育出时代发展潮流下的巴蜀医道。

交互融合 延伸拓展:一展一问联通展厅内外

交互融合 延伸拓展:一展一问联通展厅内外

此次展览还首次推出成都博物馆“一展一问”互动活动。自展览起,成都博物馆将以每个展览为基础,面向观众征集与展览相关的问题。不管是想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还是对医药文化好奇,只要你有与展览相关的问题,就可以用“一句话”的形式,在“成都博物馆”的官方平台(知乎、微博)留言或私信,成博君将对大家的问题进行收集梳理,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以“一句话”快问快答的形式和观众们互动。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除了“一展一问”外,成都博物馆还邀请名医名师开展清宫医药、考古出土医简、养生文化等多种主题的讲座活动,深入浅出地科普中医药学。

展览海报

展览海报

据悉,此次展览获得了国家文物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物局、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文广旅局等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整合了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全国数十家单位的精品文物。展期为2021年9月17日至12月12日。

(本文据成都博物馆资料及相关报道综合)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