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建筑,构件千变万化,门类林林总总,关乎技术,也关乎艺术;小到残砖片瓦,大到城池营构,处处体现美的用心,更是中国人宇宙时空观念的展现。复旦大学教授王振复在《建筑中国: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一书中分别从建筑门类和构件角度,全面观照中国建筑。本文选自该书《琉璃的辉煌》一节。
依材料分,瓦顶实际只有青瓦与琉璃瓦两种。青瓦外观为青色,又分削割青瓦与普通青瓦两种。削割青瓦,用一般的黏土加上干子土塑形、烧制而成,这种瓦尺寸较大,比较规整;普通青瓦只以一般黏土塑形、烧制而成。依据用瓦的瓦顶部位来分析,前文所说的仰、覆势瓦列,实际也就是指瓦阵的“阴阳合瓦”。其中下面一层仰置的瓦称为底瓦(阴瓦)、盖在两垄(两块)底瓦缝上的,叫盖瓦(阳瓦)。
所谓琉璃瓦,是中国建筑用来装饰屋顶的一种彩色釉陶。琉璃瓦是琉璃(coloured glaze)的一种,在中国古籍中,琉璃有时写作流离、陆离。光怪陆离这一成语的意思,大概原指琉璃色彩的怪诞与诡谲。琉璃可以制成瓦,还可以制成其他形状,有的琉璃可以用来敷贴墙面,北京的九龙壁就是以琉璃这种材料装饰墙面的。著名的工艺品唐三彩,其材料也是琉璃。
琉璃发明于西周,是中国制陶技艺的精华。当时,人们将琉璃制品比如琉璃珠、琉璃项链等作为人体装饰品,继而把它们镶嵌在一些器物、用具上,都是由于琉璃色彩美观的缘故。
到了汉代,琉璃的制作技术与艺术进一步发展,应用范围扩大了。汉代的不少明器是用琉璃制作的。考古出土的,有不少汉代陶楼,其材料是一种带釉的琉璃。
北魏时琉璃开始成为一种建筑用材。大约此时开始有了琉璃瓦。琉璃瓦的品级很高,是一种特级瓦,传说来自大月氏。据《北史·西域传》记载,当时琉璃瓦技艺由大月氏国输入中原地区,并施用琉璃瓦来装饰殿堂类建筑。
唐代是琉璃及琉璃瓦的发展期。长安的宫殿上已有较多琉璃的运用。当时一些宫殿的屋脊和檐头都由琉璃包镶,它有黄、绿、白三色。琉璃瓦开始用于屋顶营构。从北宋到元代,琉璃及其瓦作的运用十分广泛。开封祐国寺塔,通体以琉璃饰面。在北宋写成与颁行的《营造法式》中,对琉璃瓦的制作工艺已经作了文字记载,可见琉璃瓦当时已经在工匠与朝廷管理宫室官吏的文化视野之内。
自元代到明清,是琉璃瓦与其他琉璃制品施用的黄金时期。除了大量施用琉璃制造楼阁栏杆以及桌、凳等家具之外,元大都(明清北京前身)的宫殿,已使用大量琉璃瓦铺盖屋顶,或是用琉璃砖砌墙。
明清时期,琉璃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现在我们在北京故宫所见到的,是一大片金黄色琉璃瓦阵。可以想见,在当时的明清北京,在四周大片灰色的民居等瓦阵的包围中,紫禁城的琉璃瓦宫殿建筑群是多么醒目辉煌。明清北京的宫殿、坛庙与陵寝建筑,以及山东曲阜的孔庙大成殿的屋顶等,都构成了琉璃瓦阵的“海洋”。这时琉璃的色彩也极大地丰富起来,有黄、绿、白、蓝、青、黑、桃红与酱紫诸色。琉璃的美邀人青眼,它具有强烈的政治伦理色彩。
琉璃瓦的制作工艺有点特别。
按照北京门头沟琉璃窑传统工艺,琉璃瓦不是用一般黏土烧制而成的,而是白马牙石、干子土与白土的混合物。琉璃瓦表面以铅、铜、钠、钾、锰等不同金属元素按不同配比烧融后挂附、上釉而成。
琉璃瓦是中国瓦作、瓦艺的杰出创造。大片屋面使用琉璃瓦,是把强烈的政治伦理符号以营造的手段,“写”在东方大地之上;同时,使原来朴实无华甚至灰暗的屋顶形象变得金碧辉煌、灿烂夺目,在审美上,具有绚丽而光辉的美。
《建筑中国: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王振复著,中华书局202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