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们谈最新点校本《陈书》修订始末:运用了很多新材料

最近,中华书局出版了最新点校本的《陈书》。

《陈书》三十六卷,包括帝纪六卷、列传三十卷,是唐朝姚思廉撰写的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南朝陈王朝自开国至灭亡三十三年的历史,是唯一完整传世的陈代史籍。

中华书局一九七二年点校本《陈书》,以商务印书馆据宋大字本影印的百衲本为底本,与明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互校,择善而从,同时还参考了《南史》《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等书的有关部分,并吸取了前人研究成果。

这次最新修订的过程中,中华书局以上海图书馆藏1933年上海涵芬楼影印中华学艺社辑印古书之九《陈书》为底本,以版本对校为基础,运用本校、他校,审慎使用理校,收集并参考了清代以降尤其是点校本《陈书》出版以来学术界的校勘与研究成果,对原点校本作适当修订和完善,纠正错讹,统一体例。

对话现场?

对话现场 

最近,中华书局点校本《陈书》修订本新书分享会在线上举办。往年,新出的修订本品种一般选在上海书展举办见面会,和读者面对面交流;这次在疫情影响下,中华书局继2020年《梁书》修订本线上发布会之后,再次举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线上新书分享会。发布会上,中华书局执行董事徐俊、《陈书》(修订本)责任编辑孙文颖、李勉谈道修订本出版始末。

书影

书影

陈朝的历史坐标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这是《三字经》中关于陈朝的记载。

《陈书》是关于南朝陈的断代史,南朝接续东晋,先后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定都在建康(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这四个朝代存在时间都比较短,前后共169年。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就是陈朝,557年陈霸先建立,589年被隋朝所灭,共33年,传了5个皇帝。

《陈书》中的“世系表”就是陈朝的历史坐标。陈朝是继南朝萧梁之后,由陈霸先建立的王朝。陈霸先自言乃汉太丘长陈寔之后,世居颍川,永嘉南渡后,定居于吴兴长城县。梁末,助王僧辩平定侯景之乱。后又击退北齐,诛杀王僧辩,掌握朝廷大权。梁敬帝太平二年(557)禅代称帝,国号陈,改元永定。陈霸先为高祖武皇帝。永定三年(559),其侄陈蒨即位,为世祖文皇帝。文帝崩后,太子伯宗即位。太建元年(569),陈霸先侄、陈蒨弟安成王陈顼废伯宗自立,为高宗宣皇帝。其后宣帝子陈叔宝即位,是为陈后主。祯明三年(589)正月,隋朝大军攻入建康台城,后主被俘,陈朝灭亡。

陈朝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西北与西魏(寻为北周所代)、东北与北齐相对峙。时西魏自南朝掠得巴蜀、汉中大片土地,国势方盛;北齐则将江北淮南大片区域收入囊中,国力仍强。陈朝所面临的是“江北之地,悉陷高齐,汉川、蜀川,没于西魏”的局面,不仅失去了长江上游的益州,也丢失了江淮的屏障,是南朝版图最小、国势最弱的王朝。除了外部威胁,陈朝内部矛盾也错综复杂,梁朝宗室余众,思复故国,各地酋豪,拥兵自重,可谓“内难未弭,外邻勍敌”。即便如此,陈宣帝即位后,一度“志复旧境”,于太建五年(573)三月,命吴明彻率军北伐,并在数月之间,收复江北淮南二十余州,但北伐战事很快由胜转败,陈朝国力由此愈加衰弱,最终为隋所灭,南北分裂数百年的局面宣告结束。

书影

书影

颇有存在感的陈朝与《陈书》

陈朝虽然短暂,但是在历史上很有存在感,比如成为著名的亡国之君的陈后主。史籍记载,陈后主天真地以为可以凭借长江天险阻挡隋朝大军,结果隋军势如破竹,渡江作战的先锋官就是韩擒虎。这个人在《隋书》中有传。之前江东有民谣说:“黄斑青骢马,发自寿阳涘。来时冬气末,去日春风始。”韩擒本名叫虎,平定陈地的时候,又骑着青骢马,他往返的季节也正好和歌谣相对应,充满了扑朔迷离的传奇色彩。

责编孙文颖谈到,现在我们看到的陈朝的遗迹不是很多,因为隋军打过来破坏很严重。根据《陈书》的高祖纪记载,武帝死后葬万安陵。“万安陵石刻”是陈霸先陵墓的遗存,现在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据说隋朝灭陈以后,陈武帝被仇人掘墓剖棺,“焚骨取灰,投水而饮之”。——恨不得生吞活剥,连遗体也不放过。“干这件事的是王僧辩的儿子王颁。王僧辩是梁末大将,陈霸先干掉他之后才掌握了大权,禅代称帝。这是儿子为父亲报仇,隐忍了三十多年,恨之入骨。所以万安陵已经毁掉了,现存一对石兽,天禄、麒麟,在南京郊区。”

《陈书》同《梁书》一样,署名姚思廉撰,实为姚察、姚思廉父子相继编撰而成,历经陈、隋、唐三朝,“更数十岁而后乃成”,最终成书在贞观十年。姚氏父子撰书主要依据陈史官所修国史、起居注、政书等,对前人相关史著也有吸收。《陈书》是唐初官方组织修撰的南北朝五史之一,卷六《后主纪》末有总监修官魏徵总括陈朝一代兴亡的论赞。书中除政治和军事问题外,在哲学史、文学史、宗教史、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也都保存了一些资料。《陈书》叙事简严完善,较为全面地反映有陈一代历史面貌,后世学者对《陈书》的编次体例、史笔文法等评价较高,是研究陈朝历史的必备史料。

中华书局点校本《陈书》,由王仲荦先生总负责,张维华先生承担点校工作,宋云彬先生负责编辑整理,一九六六年前基本完成点校和编辑工作,一九七二年出版。点校本以商务印书馆影印的百衲本为底本,参校了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武英殿本和金陵书局本等版本,以及《南史》《通典》《册府元龟》《太平御览》《资治通鉴》和《通鉴考异》等典籍;对前人的校勘成果,则主要采用了张元济、张森楷两种《陈书校勘记》稿本以及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等书。

本次最新修订选用中华学艺社本为底本。此本作为中华学艺社辑印古书之九,用日本静嘉堂文库本及北平图书馆甲库所藏三种宋刊残本拼为全本,于一九三三年十一月由上海涵芬楼影印出版,随后编入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二十四史,故与百衲本陈书实为同一版本而印行稍早。此外,以平安写本、残宋本、宋甲本、宋乙本、静嘉堂本、国图本、南监本、北监本、汲本、殿本为通校本;以三朝本、局本为参校本。

责编们谈到,本次最新修订时,运用了很多新的材料,比如最新出土的墓志。

“陈朝大将黄法氍的墓葬学界比较重视。因为这里出土了一块墓志,虽然残损比较严重,但历史学家根据墓志里提到的官爵时间,断定墓主就是黄法氍,黄法氍在《陈书》卷十一有传。根据《陈书》的记载确定了墓志的年代和墓主的身份。反过来,黄法氍墓志的出土也为我们这次修订《陈书》提供了参考。这就是二重证据法的一个应用,根据《陈书》的传记,我们确定了这个墓主是黄法氍,然后我们这一次也用到了墓志的材料来跟我们的史文进行一个比勘。”李勉谈道。

李勉也谈到《陈书》的史料价值:“它是现存唯一完整传世的陈朝典籍,虽然经过了史官的加工剪裁,但仍然保留了不少较为原始的资料,比如收录了各类公文诏书。像我们在卷一能看到跟陈霸先相关的,从他继位之前到继位以后的各种诏书。还有《陈书》的列传,经过学者研究认为,列传史源可能直接来自当时陈朝史馆的原始材料。主要是根据他的写法,叙事的模式以及根据黄法氍墓志对比。”

“这些原始材料,不仅可以是起到叙述史实的作用,还能让我们看到当时的政治结构、行政运作机制,史书编撰的过程等等,这样的一些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孙文颖说。

藏书票?

藏书票 

谈谈《陈书》的校勘

《陈书》的两位责编也以具体的例子谈了《陈书》的校勘:

在卷一《高祖纪》梁敬帝太平二年九月辛丑诏书称颂陈霸先的功绩,有这么一句“重华大圣,妫满惟贤”,“妫满”二字,原点校本作“妫汭”,“妫汭”是舜为庶人时所居之处(山西省永济市南历山,今首阳山)。“重华大圣”指舜,此处云“惟贤”者谁?下文列举“亶甫”(后稷之后)、“羲和”(重黎之后),妫满为圣贤之后,正与为同类。舜之后代妫满,指陈姓始祖胡公满,舜的后人,所以是妫氏。(《史记》)所以修订本将此字改回底本,并出校说明版本异文。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正文里是“嬀滿”。

李勉也分享了一个关于专名线的例子。《江总传》里面,最后“史臣曰”对他有一个总结,这句话是“江总持清标简贵”,在原点校本里,专名线标的是“江总”,而我们的新修订本中是“江总持”三个字。此句文意上有两种理解,一是“持”作动词解,谓江总保有清标简贵之风;二是“总持”是江总的字,以“江总持”称江总。细辨姚思廉此卷书写意图,可知第一种理解有误。按《陈书》各卷末之“史臣曰”于传主通常称名不称字,但亦有例外,如卷二六《徐陵传》“史臣曰”即称“徐孝穆”,江总在陈地位和徐陵类似,姚思廉对其为人行事多有肯定。而且此卷与思廉父察同传,姚察不称名而称“史臣先臣”,江总亦不当直称其名,称字正得其宜。原点校本专名线标“江总”二字,修订本改为“江总持”连标。这也充分体现了修订组注意理解史家的书写习惯和行文的微妙。

徐俊认为,专名线的使用,是中华书局整理的高地和看家法宝,他举《明史·河渠志》中的一个例子,原文“筑海阳登云都云步村等决堤”,点校本标点作“筑海阳、登云、都云、步村等决堤”,看起来没有一点问题,其实不但地名点错了,而且将隶属关系误成了并列关系。“云步村”隶属于“登云都”,“登云都”隶属于海阳县(都是县下村上的一级行政单位)。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