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夫《书和画像》:老派英国人是怎样读书交友的?

伍尔夫《书和画像》:老派英国人是怎样读书交友的?

【《书和画像:吴尔夫散文精选》,涵盖了从英国女作家维吉尼亚·吴尔夫的文学评论集《普通读者》及其续编当中选译出的二十篇文章。维吉尼亚·吴尔夫1882年生于伦敦的一个书香之家。她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是英国19世纪后半期“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位著名的评论家和传记家,曾主编《国家名人传记大辞典》。维吉尼亚姊妹兄弟四人。他们长到应该上学的年龄,她父亲囿于重男轻女的俗见,只把她的两个兄弟送到公立学校读书,然后进入剑桥大学深造,而维吉尼亚和她姐姐范尼萨只能留在家里由父母教读。

在小说领域,伍尔夫以其非线性叙事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伍尔夫以小说创作最为人知,其中尤以《黛洛维夫人》(1925)、《到灯塔去》(1927)两篇为甚。小说创作之余,她还就艺术理论、文学史、女性写作、权力政治等主题提笔书写,拓展文脉。作为一名优秀的文学批评家,伍尔夫尝试过多种形式的自传体创作形式,以绘画手法构思短篇虚构作品,并且,终其一生与亲友往来通信,才情卓然。】

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了。只记得当年,在淮海路上的沪港三联书店看到海天出版社的那本《伍尔夫随笔》,喜欢得很,可是看看定价,还是放下了。多年之后,一直惦记着这本书的我,到底还是从一家旧书店淘到了它,售价居然比十几、二十年前的定价还便宜,真是令人又欢喜又感伤。

顺便说一句,淮海路上的沪港三联书店,就开在上海社科院所在的弄堂隔壁。当年每次路过,不论白天晚上,所见都是人头攒动的景象,所以也就好书不断。这家书店一直到今天还在营业,虽然不出意料地早已不复往日风采,但也许是托了市口好的福,也许是别有原因,总之还在。如今偶尔路过那里,虽然不再进去翻书买书,可总会忆起从前寒暑假,到那里站着蹭书,间或买回一两册的少年时光。现如今虽然书价飞涨,但买书这件事,于我再也不是什么负担,可也正因此,不免少了很多乐趣,想来这大概也是我不愿再跨进那家书店的原因吧。

回过头来说这伍尔夫的作品。在错过这本随笔之后,我又几次见到伍尔夫的作品集,比如那套《伍尔芙随笔全集》。很想买下全套,但犹豫再三,最终仍是失之交臂。直到多年后下载到完整的电子版,读起来虽然很舒服,但心里总有那么一丝遗憾。写到这里,我突然就想弥补这层缺憾,还是从网上买了一套纸质版。一边下单,心里一边安慰自己:不管会不会再去细读,喜欢的书,还是存一套的好。

之后,当我再一次在书店“遇到”伍尔夫的时候,终于下定决心收了一册。那本书是《伍尔夫散文》。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本绿皮封面的书,39块钱,在我买来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是我的枕边书,每天晚上临睡前读,还不舍得读得太快。这本书的译者,是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批评家刘炳善教授。后来我知道,在伍尔夫的中文译者里,这位的译文是最为靠谱的之一。

这本书其实是从伍尔夫大量的散文随笔里精选出来的一部分,一共24篇,主要是评论在她之前的那些英国文学大师的作品。这个主题听起来好像很严肃,但其实读起来一点儿也不累。每个文章的篇幅都不长,短的一页多,长的也不过就十来页,几分钟就能读完。而且最关键的是,读这个书里头的每一篇文章,都好像是在听作者本人讲话,很生动,还时不时流露出一些英式幽默,那种感觉,让人很舒服。我自己的一个感受是,读英国散文,就像是在喝英式下午茶,从容,愉悦,回味无穷。

伍尔夫《书和画像》:老派英国人是怎样读书交友的?

说起来,英国散文,可以说是历史悠久,自成一体。几个世纪以来,几乎每个时代都会出现几位知名的散文家,比如说像最早的斯威夫特、后来的兰姆、夏洛蒂·勃朗特、斯蒂文森,还有像赫兹里特、德·昆西之类,可以说是代有传人。而到了20世纪初,就轮到伍尔夫这一辈人了。可以说伍尔夫是英国散文发展到她那个阶段的集大成者,而且自她谢世之后,英国散文的传统,也随着老英国那种贵族生活方式的逐渐式微而衰落下去了。至少不像过去那样,能出那么多名家、大家了。这样看起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完全可以说是英式散文最后的辉煌。

其实,在伍尔夫写这些散文之前,她就对自己提出了一个要求,减少那些散文里经常可以看到的冷僻词汇,加进各种趣闻。她有一个著名的说法,那就是散文是写给“普通读者”看的,得要轻松自如才行。现在人们从她已经出版的日记里,就可以读到她对自己的这些要求。那么她做到自己想要的没有呢?

让我们看看一篇文章的开头。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简·奥斯丁》,开头是这样写的:“如果卡桑德拉奥斯丁小姐,也就是简奥斯丁的姐姐任着性子一意孤行的话,简奥斯丁缩写的东西,除了她那几本小说以外,我们怕是什么都看不到了。”你看看,一个不大不小的钩子就挂在那里,等着你去上钩呢。谁说以前的那些大师,写起东西来都只顾自娱自乐,不懂吊读者胃口?说这话的人,分明是读得太少。

伍尔夫《书和画像》:老派英国人是怎样读书交友的?

凯恩斯

除了这些表达上的艺术,散文其实不论写什么,都脱不了背后的那个人。写不好散文,往往是因为对生活的理解不到位,而那些文学大师,至少都是些很懂生活的人。在这本书里,关于对生活的理解,作者写到了很多。让我们试着读一下这一段:“看起来,我们都想寻找一种平民式的朴素。在高楼上自己的房间里,墙壁粉刷一新,书橱宽宽大大,自然乐在其中;可是,在楼下的庭院里,有一个掘土的汉子,这天早晨刚刚埋葬了他的父亲——他,以及他这样的人,过的才是真正的生活。”

现在的很多人,人们一提起弗吉尼亚·伍尔夫,一提起她的那个圈子,也就是有名的布鲁姆斯伯里圈子,马上就会想到圈里人之间的那些奇闻异事,好像除此以外,这些人身上就再没有别的了。可要是你真能沉下心来,读一读这些人写的东西,比如经济学家凯恩斯的随笔集《精英的聚会》,你就会发现,这些人,从罗素到曼斯菲尔德,从美学家罗杰·弗赖到小说家E. M.福斯特真的是精英,他们的眼光,真的就比一般人要敏锐得多。所以说,真想要和精英对话,还是要靠读书。而在这一点上,像刘炳善老师这样的翻译家们所做的工作,可以说是善莫大焉。

伍尔夫《书和画像》:老派英国人是怎样读书交友的?

其实这本《书和画像》,不过是《刘炳善译文集》这套丛书里的一种。除此之外,这套书里还收入了兰姆的《伊利亚随笔》、莎士比亚的几部戏剧,还有一本随笔集,叫做《伦敦的叫卖声》,其中的文章都出自前文提到的那些英国散文大师之手,很值得一读。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