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画鉴定家钟银兰辞世,享年九十,曾鉴定宋代王诜等名迹

知名古书画鉴定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博物馆研究员钟银兰因病于今天(2021年8月22日)上午8点35分辞世,享年九十岁。上博收藏的宋代王诜《烟江叠嶂图》、宋代赵构《真草书养生论卷》等名迹均经其鉴定而成为上博“镇馆之宝”之一。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今天对澎湃新闻表示,钟银兰从1952年上海博物馆成立起就被通过招考分配进馆从事文物工作,见证了上海博物馆70年的建设与发展,是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国家级书画鉴定专家,“我到上博后,经常去看望她,钟银兰老师对我讲过很多她当年在上博成长的故事,让人感动,她是当代中国古书画鉴定承先启后的一辈专家,在上博书画的展览、收藏、保护、征集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上博收藏的很多历代名迹都是经她之手而征集入藏的。”

钟银兰(1932年12月30日-2021年8月22日)

钟银兰(1932年12月30日-2021年8月22日)

钟银兰之子张泓今天对澎湃新闻说,他的母亲是今年6月1日因病入住上海龙华医院,最初是肺部感染,其后一直住院。

据悉,钟银兰生于1932年12月30日,早在1952年上海博物馆成立起就通过招考分配安排进馆从事文物工作,通过跟随名家学习与自己的钻研,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即成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成员,可以说是上博培养的一代书画鉴定专家。她对字画的鉴定先从整体看作品的气息,再从局部看画家的笔性,以定真伪。如发现不确定的疑问,然后再看题款、印章、材料等来做参考。最后再从史料进行核实。这种以直观为主的鉴定方式,有区别于其他依赖史料的鉴定方法。她为上博征集入藏了不少国宝级的文物。钟银兰先生对书画鉴定和人品正如知名画家了庐先生为其所书题的“二目神奇,一生清白”,是当之无愧的。

钟银兰在鉴定

钟银兰在鉴定


2006年钟银兰在波士顿美术馆鉴赏《历代帝王图》。 前排:钟银兰。后排右至左:Joe Scheier-Dolberg 史耀华(大都会博物馆中国艺术副主任)、凌利中(钟银兰学生)、杨妍(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研究员)

2006年钟银兰在波士顿美术馆鉴赏《历代帝王图》。

前排:钟银兰。后排右至左:Joe Scheier-Dolberg 史耀华(大都会博物馆中国艺术副主任)、凌利中(钟银兰学生)、杨妍(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研究员)

年已八旬的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原上博书画部主任单国霖是钟银兰的老同事,他今天上午对澎湃新闻说:“听到钟银兰老师去世的消息非常意外,也非常悲痛,钟银兰老师很早就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她是一位自学成才的书画鉴定家,在古代书画鉴定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不少宋元名迹都是经她鉴定而入藏的,如《宋高宗真草养生论》、董其昌绘画立轴等。她与上海很多收藏界大家也一直联系,不少收藏家的捐赠作品都是经她鉴定而入藏上博,如钱镜塘、孙煜峰等收藏家的收藏书画,为上海博物馆的馆藏作出了巨大贡献。”

宋代赵构《真草书养生论卷》局部? 纸本 23.5×602.8cm? 上海博物馆藏

宋代赵构《真草书养生论卷》局部  纸本 23.5×602.8cm  上海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钟银兰老师曾和我说起她刚进上博的往事,当年她家中兄弟姐妹多,她是老大,由于中学阶段曾在一次展览会担任讲解员,上海博物馆成立并向社会招聘后,她参与了招考,这样一段展览讲解的经历在当时甚为难得。在考上上海博物馆后,她放弃了学业,因为有了工资可以帮父母养家。进入上博后,当时的馆领导很器重她,最初让她从事书画鉴定,她刚开始并不愿意,因为书画鉴定需要很高的学养,她当时感觉自己的文化程度不够,但当时的馆领导鼓励她,又让她跟在名家后面学习,终于凭着天资与勤奋,成为上博书画鉴定的骨干人员。”

杨志刚认为,在长期的鉴定实践中,钟银兰不仅练就了古代书画鉴定的过硬功夫,也以其人品为上博赢得了名声,“她与单国霖先生都是上博古代书画鉴定承先启后的专家,而且培养了青年鉴定学者,她的书画鉴定眼力好,而且人品高,她有着一种上博人的高风亮节,不参与商业性的书画鉴定,丝毫不为外界利欲所触动,表现出了一个文物工作者应有的良心与正直。所以她在海内外的收藏家中享有崇高的声誉,上海博物馆鉴定的名声就是与她这样的学者有关,而且,这样的高风亮节一直在传承。当年社会上有不少知名收藏家就是由钟银兰先生沟通联系,也是在她的联系下,一些收藏家的名迹得以捐献并入藏上博。”

钟银兰在鉴定书画

钟银兰在鉴定书画


钟银兰(左)在鉴定书画

钟银兰(左)在鉴定书画

钟银兰对书画鉴定的风格与人品也深深影响了年轻一代,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研究馆员凌利中当年进入上博工作后即入钟银兰门下,“书画鉴定的第一口奶很重要。钟老师对我的影响是将我导入文人画鉴赏的正脉。钟银兰先生对我的影响主要不是如何找材料、研究画家生平和绘画特色、考据方法等,而是聊书画好坏的审美标准在哪里。其间也请益当代画家了庐先生,与了庐先生对书画的理解一致,都认为理解文人画的内涵,是完整认识中国画的关键。”凌利中在龙华医院现场对澎湃新闻说,“‘书画是一门视觉艺术,无论鉴定还是创作,第一口奶很重要,即画脉要正,需要悟性。’这是钟老师对我说的一句一直印象深刻的话。”

凌利中(左)与钟银兰

凌利中(左)与钟银兰


2018年上博吴湖帆书画鉴定国际研讨会上,学者郑重(后立者)与钟银兰

2018年上博吴湖帆书画鉴定国际研讨会上,学者郑重(后立者)与钟银兰


晚年钟银兰

晚年钟银兰


钟银兰与家人在一起

钟银兰与家人在一起

钟银兰对历代名迹的鉴定,有不少往事。据相关文献记载,1957年春的一天,文物掮客靳伯声专程赶到上海博物馆书画鉴定专家谢稚柳家,递上北宋王诜(晋卿)所画的长卷水墨《烟江叠嶂图》。谢仔细鉴别,见画上有王诜挚友苏轼行书诗并跋和王诜唱和诗二章并跋,认定都是真迹。他让靳将画留下,表示上博买下收藏。未料,在收购文物鉴定专家会议上,不少人都对《烟江叠嶂图》摇头。最后,谢稚柳卖掉了自己收藏的一批明清字画,将此《烟江叠嶂图》收藏。1976年以后,故宫博物院一位书画鉴定家鉴定了《烟江叠嶂图》,断言“画真、诗伪”。钟银兰其后从研究苏东坡与王诜的唱和诗书法和王诜画艺入手,经过数年认真审读、研究、辨析,终于得出了结论:《烟江叠嶂图》与王诜其他画作、书法的笔墨完全一致,从技法特征、题材内容到许多相同字的运笔方式如出一辙,何假之有?她发表了一篇长文《对王诜水墨〈烟江叠嶂图〉及苏、王唱和诗的再认识》,附有苏、王书法作品影印件作为印证。文中阐述了自己的见解,特别对指为假的地方,详尽而审慎地一一剖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最终断定《烟江叠嶂图》“画真书亦真”。专家们读了此文,几乎没有异议。有经验的裱画师也认为“此画所用的绢,都是自然真古,绝非染旧”。北宋王诜画被钟银兰“救活”了,不由谢稚柳连声道谢。1997年元月,谢和其夫人陈佩秋写了正式的捐赠书,将此画献给上海博物馆。画被评为一级品,成为上博“镇馆之宝”之一。

北宋王诜《烟江叠嶂图》

北宋王诜《烟江叠嶂图》

 

《钟银兰书画鉴定文集》

《钟银兰书画鉴定文集》

——————

延伸阅读

书画鉴定家钟银兰解读弘一斋藏“清初六家”作品

钟银兰

2017年“孙煜峰家族捐赠上海博物馆——‘弘一斋’书画精品展”不少书画精品即是由钟银兰鉴定。这是钟银兰先生对展出的清初六家作品的赏析。

孙煜峰先生生前酷嗜书画,数十年来,不遗余力搜集流散在社会上的古代书画精品。本着爱国赤诚,曾把珍藏的七十余件宋元明清书画和二十余件陶瓷、青铜器捐赠给上海博物馆。1966年以后,孙老先生深怕家藏珍品遭受损坏,即把所藏悉以封盖装箱,移至上海博物馆。他深有感触地说:自古以来,因时世变迁,祸福旦夕,藏品或流失乌有,或明珠暗投,鉴古照今,个人收藏不能“子孙永保”,惟有捐给国家,才能“永传后代”。“四人帮”打倒以后,我馆对“文革”初期代为保管的文物,按政策给予发还,王德封老太太根据孙煜峰先生生前遗愿,将八十余件书画再次捐给上海博物馆。孙老先生夫妇“化私为公”的崇高精神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赞扬。他们二次捐赠的一百六十件书画中,精品甚伙,其中清初六大家的《山水》册,亦堪称上品。

沈剑知题跋弘一斋藏诸昇《竹石图》卷。

沈剑知题跋弘一斋藏诸昇《竹石图》卷。

 

沈剑知(1901-1975),林则徐婿沈葆桢曾孙,钟银兰先生师。

沈剑知(1901-1975),林则徐婿沈葆桢曾孙,钟银兰先生师。

清初六大家,即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合称“四王吴恽”。

实际上“四王吴恽”是两代画家的综合。王时敏和王鉴虽是叔侄辈,因他们只相差六岁,在艺术上属于同一代;王翚、吴历是他们学生,王原祁是王时敏之孙,恽寿平与王翚是翰墨至交,艺术上同属另一代。这两代画家有一个极重要的共同点,就是主张画画要从摹古入手,他们追随董其昌的绘画和“南北宗”画论,在艺术上追求的并不是怎样去描绘真山真水,而是以笔墨形式美为创作主体,就是说,是以“古人概括自然景物的笔墨范式与经验去再造一个心中的自然”。他们用毕生精力研究、琢磨古人笔墨,对董、巨和元四家的研习尤深,他们在“集大成”的基础上掺合己意进行创造,洗发个人笔墨情意来达到新的艺术境界。“四王吴恽”在笔墨上的精深造诣,是中国文人画发展中出现的又一高峰,对后世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王时敏

王时敏(1592-1680)与王鉴(1598-1677)都是江苏太仓人,又都是出身名门的世家子弟,他们家富收藏,自幼培养了绘画兴趣,早年得到董其昌的亲授,继之,又广泛临摹古人名迹。因个性所好,都有主要的着力方面。王时敏对黄公望最为钦服,一生追仿黄公望笔意。如他的《仿宋元六家山水》册中“仿大痴”一幅,画面层峰迭岭,烟云飘渺,用笔平稳中求变化,设色明净光洁,于苍润浑厚中蕴清秀雅丽的艺术特色。虽为“仿大痴”,自具平淡冲和、敦厚温柔的本家风格。又如《仿赵孟頫洞庭东山图》,据其对题,得知赵氏《东西洞庭图》曾为王时敏收藏,后为好事者易去,时时不能忘怀,提笔背临二帧。赵孟頫的《洞庭东山图》现藏上海博物馆,对照原作,可以发见,王时敏此幅的山石皴笔与紧密的点子,既保持了摹仿对象的风格,又流露出自己独特的笔墨情调。

图左:赵孟頫 洞庭东山图轴 图右:王时敏 仿宋元六家山水册之一开(仿赵孟頫洞庭东山图)

图左:赵孟頫 洞庭东山图轴

图右:王时敏 仿宋元六家山水册之一开(仿赵孟頫洞庭东山图)

 

王时敏 仿宋元六家山水册之一开(仿赵孟頫洞庭东山图对题)

王时敏 仿宋元六家山水册之一开(仿赵孟頫洞庭东山图对题)

王鉴

王鉴在艺术追求上与王时敏一样,不是摒弃传统而独创,而是在掌握丰富的古法基础上再加变通,是积累下的创造。他学习传统很刻苦,涉猎面很广,而较多崇奉董、巨,兼取王蒙笔法,又擅青绿山水。他的画笔力雄厚沉着,又极清润文秀,用墨淋漓痛快又层次清晰明洁。此《山水图》册是他六十七时岁所作,虽云仿古,并不全摹,如《仿王蒙九峰读画图》,在构图和山石皴笔上是运用了王蒙的特长,而在审美意识上,王鉴的画别具含蓄文秀的体貌。别一幅《仿惠崇江南春图》合青绿、浅绛为一体,色彩的深浅和墨色配合得很和谐自然,极具典雅清逸的气质。这十幅画,或缜密、或简淡、或清逸、或苍莽,各具意趣。

王鉴 山水图册之一开(仿惠崇江南春图)

王鉴 山水图册之一开(仿惠崇江南春图)

王翚

王翚(1632-1717),江苏常熟人,是位名满天下的职业画家。年轻时被王鉴赏识,收为弟子,后又得王时敏指导,王时敏很器重他,倾其家藏名迹供王翚研习临摹,画艺大进。为了集古人之长而自成一体,他认识到画学之博大,非一家一派所能尽,他曾“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又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自期,他突破“南宗”几家,广泛学习“北宗”诸家及唐寅等画法,镕铸南北两派为一炉,技巧高度熟练,笔墨多样,丘壑善变。同时他也比较注重观察真山真水,所以画中景物具有一定的真实感和生活气息。这本六十一岁作的《仿古山水》册,虽亦有以己意仿古之作,但多半是饶有真景实情的小品。如“写丹徒所见”一幅,沿江屋宇鳞比,烟云穿树,岛屿上绿树丛生,岸边桅杆点点,数帆行驰于江河之中,水光烟景,宁静无比。这些得自身经目历的作品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此时的王翚画艺已完全成熟,故能随心拈出古人粉本之一角,或选取会心的自然中景物,或以佳句命意,构画出幅幅清新自然的作品。到了晚年,由于技法的纯熟,形成一定程序,下笔往往带有习气,所以晚期作品不及中期生动多姿。王翚的画风宗学者很多,形成了“虞山画派”。

王翚 仿古山水册之一开

王翚 仿古山水册之一开

王原祁

王原祁(1642-1715)的艺术直接渊源于王时敏,他亦醉心于黄公望。他善用干笔积墨法,先用淡墨画出轮廓,然后一次次地用墨从气势而定位置,再从位置而加皴染,最后在山石轮廓间用浓墨点醒,把水墨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此《苍岩翠壁图》轴,宗学黄公望,是画家师其意,不师其迹的典型之作。从中可以了解王原祁如何成功地用古代大家的精神,以及自己独有的笔墨来诠释这些画家的风格。他的构图追求“繁中求简,平中求奇”,山石结构完全依照自己的想象以虚密、疏实组合,用笔自如而又含蓄有致,用墨积淡为浓,韵味醇厚,是画家毕生努力而形成的特色。由王时敏、王鉴肇始的“娄东派”至王原祁真正把“化古为我”的半抽象山水画推向高峰,极大地影响了文人画主潮,成为清代最有影响的山水画派。

王原祁 苍岩翠壁图轴

王原祁 苍岩翠壁图轴

吴历

吴历(1632-1718)与王翚是同乡,又是一起学画于王鉴、王时敏。早年山水受王鉴的影响较深,皴染工细,设色清丽;中年以后遍临宋元诸家笔法,着重吸取王蒙和吴镇之长,用笔谨严朴厚,细密沉着;晚年喜用干笔短皴,善用重墨、积墨,画风从华润明秀转为雄朴厚重。此《山水》册是吴历四十三岁时所作,尚不脱王鉴的格调。画中景物旨在表现江南山水变幻莫测的景象,幅幅构图严谨自然,都有新奇处,笔法苍劲细密,风格秀逸,是他中年时的佳作。

吴历 山水册之一开

吴历 山水册之一开

恽寿平

恽寿平(1633-1690),江苏常州人,早年从伯父恽向学画,以黄公望为宗。中年以后,浸润宋元明诸家之长,艺术上追求“不在工,而在逸”,求神韵重怡情的审美理想,所以在他的山水画中荡漾出一股明静、高逸的气息。中年以后转向写生花卉画,发展了徐崇嗣“不用墨笔,全以五彩染成”的没骨花卉,创立了“常州派”。他的花卉画极尽写生之能事,生动地刻画了各种花卉娇嫩的特征,在敷色上强调光、态、韵的和谐,体现出阴阳向背的变化,达到形象逼真,而又绰约多姿。早期风格工丽,晚年敷色淡薄,轻描淡写,似在不经意中画出,却又颇得造化之趣,更具艺术魅力。南田晚年作品以花卉为主,山水画的创作亦并未中断。此《山水》册十二幅是他晚年淡雅风格的代表作。在画法上,旨在表现丛篁、奇石、荒林、水邨等景色,以花青和淡墨画丛竹和树石,笔调简洁素雅,是恽寿平的精品。

恽寿平 山水册之一开

恽寿平 山水册之一开

清初六大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自清以来,一直被奉为“正统派”的代表。五四以后,六家尤其是“四王”遭到不少人攻击和批判,被当作“摹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典型。近几年来,美术界人士对他们在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上的成就重新进行了研究和肯定,清六家的绘画在中国画传统上终究占有光辉的一页。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