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 罗雪村绘
季先生主编的大型学术文库“东方文化集成”出版20周年了,成绩重大,影响深远。我能参与此项工作,接近前辈,学习他们的思想,实是人生幸事。
认识吴良镛先生有些戏剧性。我们这个小区有个风气,清晨散步常兼聊天。一次有位朋友通知我,说吴先生要找一个江苏南通人聊天,他推举我明晨去相见。吴先生一见就平易爽朗。我告诉他,我是江苏海门市人,离南通城35公里。他说正好。我告诉他我是中文系的。他又说正好。停了一下接着说:“我正好问你,我说过‘南通是中国近代江苏第一城’,你看通不通?”我毫无准备,答非所问,只说苏州、扬州是古代开发的城市。但是谈话有亮点。他问:“海门到南通你最初是怎么走的?”我说:“1943年小学二年级时从海门乘木船经内河到南通城,顺风挂帆走三小时。两岸满是油菜花,岸边芦苇从不断。”他眼睛都亮了,连叫:“好绝!好绝!原来赛江南。”当即问:“现在还有吗?”我回答:“现在成了高楼和马路。”他直呼:“可惜!可惜!真可惜!”由于吴先生有人格的吸引力,我们很快就亲近了。一次,我说他有些像季羡林,并且拿季先生《“东方文化集成”总序》给他看,他很快表示同意季先生的思想。这篇序文成了思想交流的纽带,使我明白季先生指出的问题在其他领域也同样存在。清晨愉快的聊天使我斗胆约请吴先生编一本中国建筑学的民族传统的著作,因为《东方文化集成》已出版的著作偏于人文科学,有了吴先生的著作才更全面。吴先生当即表示,中国建筑学也应走“跨界”的路。但对编书,他只说:“我考虑试试。”
消息传到季先生那里,受到极大重视。当时他正长期住院治疗。他的秘书杨锐女士亲自驾车带我向季先生汇报。季先生郑重地说:“吴先生我很了解,他是我的邻居,感谢他的支持,出版后开个发行会。”这样,约吴先生写书的事就定下来了。我只是做了信息传递工作。
吴良镛 罗雪村绘
吴先生很慎重,两年多之后才正式编完这部著作。他定名《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讨论中国城市与建筑发展战略方面的重大问题,“出版的目的在于迎接中国建筑文化的伟大复兴。”(后记)本书扉页上醒目印着:“迎接中国建筑文化的伟大复兴。”本书的材料是吴先生选自自己的著作,可以说是精华的集中。我有先睹为快的机会,当时突出的感觉是与季先生的总序十分融洽的互相呼应,好像量体裁衣而成的。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季、吴两位先生是勇立潮头的人,也以大声疾呼重视民族文化传统闻名于世。吴先生指出:“‘文化复兴’不是提倡‘复旧’,而是‘积极创新’‘自主创新’,是吸取中国优良传统下的创新,也是借鉴西方优秀成果下的创新。”(340页)那时国门初开,会有追新求奇、表面模仿的风气,急功近利必陷浮躁,迎合低俗终成浅薄。他们两位都是明眼人,特别作为教师希望下一代建立中西融汇贯通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对莘莘学子讲话更显真情。吴先生恳切指出:“更希望要引导他们在‘中学’上要打好基础,在新学上要有整体性理解,在艺术修养上要达到高境界,在思想感情上要对吾土吾民有发自内心的挚爱。”(336页)如果参观过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吴先生书法绘画展览的读者,读了上面话,一定能更深切地体悟到“在艺术修养上要达到高境界”是他毕生的追求,也是对中华传统精神的体悟达到极致。
在中西文化交流上,鲁迅提出过“拿来主义”,季先生又补充“送去主义”。读了吴先生著作,特别感受到吴先生在“送去主义”方面已取得很大成就。我们耳熟能详的北京菊儿胡同危房改建工程,属城市细胞更新的经验,获1992年度联合国世界人居奖和亚洲建筑学会金质奖,让世界知道中国建筑的新面貌。特别需要着重指出:《北京宪章》在世纪之交发表,向全世界发出了北京的声音。这篇宪章由吴先生主持起草,与全世界同行同步作出努力。他在向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师提出主旨报告中指出:20世纪既是“大发展”又是“大破坏”的时代,“我每每扪心自问: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我们的子孙后代?”(312页)
两位大师对这个问题都作了回答,共同希望从中国古代智慧中汲取力量,中心是中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他们二位不只是地理上的邻居,更可贵的是思想上的邻居,志同道合。他们看到,几百年以来的工业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然而对地球无穷无尽的榨取造成空气、水、土壤、海洋污染、环境破坏、水土流失、怪病丛生,人类应该改弦更张,不要“征服自然”,而要“天人合一”。谦卑承认人类只是地球生物圈中的一小部分。人类应该尊天重地,包容处世,慈悲待人。如果人类毁灭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最终人类将变为恐龙。在“欧洲中心论”盛行时代,东方的“天人合一”必然被人误称为落后思想。现在,世界应该觉醒,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发扬各种文化的长处,对于长期处于被压抑状态下的东方文化,更应重视在其悠久历史中锻造成的文化生命力。我欣喜地看到吴先生大力提倡的“广义建筑学”,中心就是注重环境,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并在序中特别郑重提示“季羡林先生指出,东方哲学思想重‘整体概念’和‘普遍联系’,这是很紧要的话。”(31页)吴先生从专业的角度,揭示江南古建筑依山傍水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人文传统,总结近代张誉建设南通城处理江河关系的整体布局,将历史传统和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系统理论,从而开拓了建筑学的深度和广度,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
这里特别要关注这部著作的封面设计。美术家朱虹女士用山和云象征天和地,以最具东方绘画性格的水墨画形式表达出来,在深远意境中托出书名,并在书脊、勒口、内封上选用吴先生手绘的有中国特色的古代城市整体建筑图,形成一个整体。托出“中国建筑”几个字,形神俱妙。她的创作灵感来自季先生亲自花两个小时向她讲述什么是“天人合一”。出版后被业界评为追求完美、细腻和一丝不苟,具有东方神韵。这个封面以独有的特色承载着一位望九的大师对自身的成就与经验,以及同行的成绩与经验的总汇,而且寄寓着对未来的嘱托。
上世纪影响最广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他完成于逝世前的最后一部自己终极关怀的伟大著作《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生动叙述按不同文明发展的世界历史,它选用“人类与大地母亲”作为正标题,很有意味。其中是否有“天人合一”的意蕴,有待读者解读了。作者在结语中尖锐指出:“人类,这个大地母亲的孩子,如果继续他的弑母之罪的话,他将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他所面临的惩罚将是人类的自我毁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32页)
记述人与人之间的奥妙,最深层处在于思想关系,季羡林与吴良镛的名字与中国智慧“天人合一”相联系,我以为具有独特的光彩。(文/刘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