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为什么做《朗读者》?因为文章在那里

上海电视节的第二天,董卿回“家”了。这个从上海荧屏走到央视荧屏的主持人,如今多了一个身份:《朗读者》制作人。节目大火后,董卿成了文化类节目的一个标签式人物。

“论坛主持人说我是没有娇气的上海姑娘,这就得罪了所有的上海姑娘。又说我虽然是上海姑娘,但是不洋气,这又得罪了我。”一上台,董卿就开起了玩笑,现场气氛轻松愉快。

喧嚣的时代,回归到文字的世界

言归正传后,话题直指《朗读者》。董卿说:“这个节目成功以后,大家问我:你当初为什么要做这个节目?我突然想到乔治·马洛里,他要攀登珠穆朗玛峰,后来不幸丧生。有人曾问他:你为什么要攀登?他说:因为山在那里。我的回答是:因为文章在那里。”

董卿:为什么做《朗读者》?因为文章在那里

图为董卿

促发董卿做《朗读者》的不止这个原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视在人们生活中占据重要比重的时候,一个美国的传媒学家就说:电视让人们都变成了遗忘症患者,人们只对过去24个小时发生的事情感兴趣。我觉得这句话如今愈演愈烈了,互联网和手机让我们渐渐变成了健忘的人。”

这种“集体健忘”,在董卿看来,反过来又在影响着今天的创作者、影响着视频内容的生产。“我们看到,很长时间里有一些重形式轻内容、重表象轻本质,重潮流轻历史、重伎俩而轻格局的形式长时间霸屏。这真是我们所需要的吗?真是我们内心最渴望的吗?”

“也因为这些,才使《朗读者》一面市就引起了热议。因为大家突然觉得心灵有了安放的地方,也觉得《朗读者》在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敢于回归到文字的世界,让大家体会到安静的、隽永的、美好的体验,并且在心灵的共振当中,有了一种重新认识自我、认知这个世界的可能。”

朗读者的选择标准是情怀而非光环

董卿也分享了《朗读者》创作过程中的体会。

第一季《朗读者》中,67位朗读嘉宾中有15位是演员,但更多的是作家、科学家、外交家、企业家、导演,还有普通人。“究竟谁是朗读者?我觉得朗读者的气质就是文字的气质,丰富而且美好。我们最初是设定全明星阵容的,也希望通过明星的号召力,通过明星这种专业化的朗读号召大家。后来我们发现这种相通是简单、肤浅的,因为谁来读取决于这是什么样的节目?人的情怀,一定是用人的情怀来完成,而不是人的光环。所以如果仅仅只是明星一定是太过狭窄。”董卿明确:“最终我们朗读者的选择标准是独特的人生、饱满的情感、深邃的思想、质朴的品格、顽强的精神、高远的志向。”

读本的选择标准是打动人心

朗读者的标准明确了,朗读的读本标准又是什么?董卿坦言:“《朗读者》在读本上是不做任何限制的,一切可以打动人心的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读本。为了使每一期节目相对的比较连贯,每一期节目都是主题。我们看到选择、第一次、告别青春、遇见等等的主题词,这些主题词的设定就是生活的浓缩。这些主题词对《朗读者》的访谈会起到引导作用,对选择最终的读本也会有一个导向。当然读什么是朗读者决定的,跟朗读者本身的经历有关。”

董卿:为什么做《朗读者》?因为文章在那里

图为董卿

董卿以87版《西游记》的作曲许镜清举例,“老人家有很大的愿望,就是能够举办一场属于自己的音乐会。为这件事,他努力了30年,一直到他70岁那年,他靠所有喜欢《西游记》的观众,在网上发起众筹完成了这个心愿。最终他拥有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场音乐会,所以,他在我们《朗读者》的现场,读的是巴金写于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的文章《灯》。”

《灯》的一段这样写道:“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但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面扑灭的灯光,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董卿说:“当时他读的时候,我已经很难分辨这到底是巴金的话,还是他的话,抑或是很多观众心里的话。当一个嘉宾把自己的心打开,同时也打开了鲁迅、巴金、老舍、巴金、莎士比亚、小仲马等人的生命。那些文字,因为和朗读者相关联,投射出一种新的光芒,所以再次击中观众的内心,带给我们慰藉和启示。”

打破曲高和寡,“朗读热”绝非偶然

文化类节目最怕曲高和寡。在董卿看来,打破这个魔咒除了创新的勇气,还要有12万分的决心在里头。

《朗读者》每一期节目的开场有一个短短1分半钟的札记,邀请了国内最好的纪录片团队。此外,开场弹奏的团队是国内最优秀的钢琴家,片尾曲的演唱也是国内最优秀的民谣歌手。董卿说:“我们没有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最后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朗读者》在喜马拉雅手机客户端的收听达到了4.25亿次,全网的视频播放达到了9.7亿次,微信公众号突破10万+的文章达到了312篇。一般来讲,一个季播节目在一季结束之后,10万+的文章最多在40篇左右,我们是312篇。这是一个很令人惊讶的数字,这些数据也证明了,节目得到了新媒体的追捧,或者说是得到了青年人的喜爱。”

但她更想分享另一组和《朗读者》有关的数字。“朗读者第一季有67位嘉宾,我们真正联系的嘉宾数超过了400位,最后确认了67位朗读者;在舞台上我们呈现的篇目是近百篇,但是我们真正准备的超过了1000篇;我们的节目时长是90分钟,实际的录制时长每一期达到了900分钟;我们的朗读亭,走进了全国的13座城市的,81个人文景点,大约有2万人次参加,留下了240小时的素材。”

董卿和她的团队打破了文字类节目曲高和寡的魔咒,使《朗读者》成为今年最火的节目,也引发了一波“朗读热”,绝非偶然。(文/李君娜)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