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收藏家朱昌言2014年初去世后,他毕生收藏的一批珍贵海上大家吴湖帆画作三年前曾在上海朵云轩艺术馆公开展出。时隔四年,近日在朵云轩艺术馆五楼举办的朵云轩拍卖25周年精品书画展上,朱昌言先生收藏的金粉山水巨作《万松金阙》等吴湖帆作品再次亮相。
朱昌言先生收藏的吴湖帆金粉山水巨作《万松金阙》
香港大收藏家朱昌言2014年初去世后,他毕生收藏的一批珍贵海上大家吴湖帆画作三年前曾在上海朵云轩艺术馆公开展出。时隔四年,近日在朵云轩艺术馆五楼举办的朵云轩25周年精品书画展上,朱昌言先生收藏的金粉山水巨作《万松金阙》等吴湖帆作品再次亮相。
《万松金阙》图是吴湖帆青绿山水画中的精品,画作罕见地以金粉入画,色泽高贵而典雅。凑近细看,仍可看到金粉在在笔墨间熠熠生辉。
朱昌言先生于民国初年生于浙江宁波,后去香港发展,是香港著名实业家,由于朱先生贾而好儒,经营之余雅好文艺,多年来只进不出地收藏了大量艺术珍品,其藏品包涵了字画、瓷杂、文房、家具、青铜器等各个领域。2014年,朱昌言收藏的吴湖帆画作亮相上海朵云轩春拍,当年不仅以全场成交的记录获得白手套的荣誉,也刷新了吴湖帆画作的价位记录。
吴湖帆
吴湖帆(1894-1968),又名倩,别署丑簃,号倩庵,书画署名湖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与吴待秋、吴子深、冯超然并称为“三吴一冯”。近现代绘画大家,书画鉴定大家。 作为一位集绘画、鉴赏、收藏于一身的显赫人物,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可以说代表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一种现象。上海博物馆前年曾专门举办纪念吴湖帆先生的书画鉴藏大展,影响深远。吴湖帆以其雅腴灵秀、清韵缜丽的画风自开面目,称誉画坛。他的“梅景书屋”则为江浙一带影响最大的艺术沙龙。 吴湖帆的山水画从清初四王而上追宋元,毕生致力于融南北二宗精髓为一炉的大成努力。早年画风以水墨浅绛的四王风格为筑基,至1930年代后,吴湖帆被聘为故宫博物院审查委员,从而饱览了大量常人难见的宫廷内府藏画,眼界为之大开,画风遂向气格更为宏大的宋元画风靠拢,尤其是对宋代诸家的设色画风更为仰慕,手摸心追,浸淫甚深。对青绿山水画法尤感兴趣,为了探究青绿设色的技法奥秘,在仔细查看了一张南宋赵伯驹的山水画残片之后,吴湖帆终于发现原来画面上的炫丽色彩是多层上色叠加之后产生的神奇效果,这一发现使得吴湖帆终于破解了青绿山水画的技法秘诀,使得自身的创作水平跃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1936年,吴湖帆的青绿山水画《云表奇峰》发表在美术杂志上,引发南北画坛的激赏和学画者的竞相临摹,标志着吴湖帆融合南北宗的个人风格已然确立。
朱昌言收藏的吴湖帆画作《闹红一舸》
上世纪30年代中后期到四十年代后期,是吴湖帆青绿山水画的创作盛期,一批精品佳作都画于这十余年之中。这次朵云轩春拍推出的《万松金阙图》堪称是吴湖帆青绿山水画中的精英,此画无论是用笔、布局、设色、勾金都倾心尽力。在此画中可以看出画家对于山水画南北二宗,青绿金碧、水墨浅绛两种画法的兼收并蓄,已经摆脱了一家一派的束缚,而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面目。
此画主体写簇拥着的群峰列岫,一抹远山直入云中,山谷中弥漫着出岫的白云,成排的松林覆盖着中景的山峦,楼阁掩映在丛翠之中,近景溪流潺潺,远景水气和云雾氤氲一片,整个画面极尽丘壑之美。在画面上,或用没骨渲染,得淡荡明艳之致,或用解索、披麻、斧劈诸皴,得深厚浑穆之气。
此画布局自上而下,左虚右实,回环曲折,层层递进,使得观者的视线随着松石泉流、烟岚云雾的走向而移动,在山峦中画家有意设置了两处房屋用以调节画面节奏,使得画面静中有动,生机隐现,画上虽不直接画人,却使人在这碧水青山之中并不感到荒寒岑寂,而是有人烟活动其中,确为一处可居可游的风水宝地。此画布局的妙处在于处处有景,寸寸有画,以山峦松林为实,以烟岚云雾为虚,虚实相映,空间处理巧妙,山峦盘旋而上的走势和泉流曲折下泻的流向形成一上一下,一静一动的鲜明对比。中国山水画多通于风水堪舆之学,此画中山势负势竞上,隐没于天际云间,泉流回环下泄,汇集在山麓深潭,可谓上不封顶,下可保底,隐喻前途无量,根基厚实之意,对画之藏家可谓大为有利。
《万松金阙图》在艺术上的创新,还在于其独特的设色风格,是以金碧和青绿两种设色技法在同一张画上的结合运用,融合了唐人的勾金和宋人的大青绿于一炉。山石染色用青绿矿物色层层渲染,而松杆、石纹、屋舍、远山、茅草则用真金研粉做颜料勾填皴染,显得既富丽堂皇又清逸雅致,整个画面洋溢着蓬勃的生机和喜气,融书卷气和富贵气于一画之中。
梅景书屋师生父子第一届画展全集
梅景书屋师生父子第一届画展全集中收录的《万松金阙》
此画自1938年问世以来,就被多次被收入于权威出版物中,1941年出版的《梅景书屋师生父子第一届画展全集》、1987年上海人美出版的《吴湖帆画集》中均收录此画。
吴湖帆《松泉图》
此外,同时是朱昌言先生收藏的吴湖帆画作还有《松泉图》成扇,水墨淡冶,风神潇洒,《长林平冈》为吴氏早年作品,该画以水墨浅绛设色,尺幅间把江南三月春水初生、草长莺飞的秀丽景致表现得生动有致。
朱昌言先生对收藏吴湖帆的画作情有独钟,三年前亮相上海朵云轩的朱昌言藏画中,青绿山水《大龙湫》以及吴湖帆与“红粉知己”周錬霞合作的《莲塘鸳鸯》轴等,都是其收藏的精品。
朵云轩25周年精品展的作品还有明四家之一仇英精品《苏若兰织回文锦》、清四僧之一石涛的《山居图》、石渠宝笈著录清代宫廷画家冷枚《折桂图》、海派大家任伯年《桐荫洗马》、张大千赠予黄君璧的敦煌时期精品《唐大士像》、张大千金笺泼彩山水《春山晴峦》、郭沫若题傅抱石绘《毛主席词意》等。
石涛《山居图》
冷枚《折桂图》
张大千《唐大士像》郭沫若题傅抱毛主
【延伸阅读】
王世涛 :纪念收藏家朱昌言先生
我与昌伯志趣相同,相交逾30年, 忆往昔与昌伯谈艺论画,乐趣无穷,缅怀之情涌上心头,惘然久之。
昌言伯字嵩璠,1917年11月1日生于宁波镇海。斋名九如园、堂堂堂。“九如”二字语出《诗经》,如山、如阜、如陵、如岗、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松柏之荫、如南山之寿。“堂堂”乃做一堂堂正正的人之谓。堂名巧取,寓意深远,可见昌伯期许之高。朱伯母徐文楚夫人典型贤妻良母,育有三子一女,一冠、一统、一平、一心,婿边耀南君,我均稔熟。
朱昌言先生画像
昌伯雅爱文艺,收藏的领域也很多,字画粗略估计近千幅,其他诸如石器、家具,各类案头文房,都有搜罗。为人又极性情,经常任由经纪掮客朋友游说随手买下,所以家中越堆越多,进去犹如进了古董店。
1960年代初,先舅俞叔渊先生介绍他梅景书屋同门董慕节丈于先父母,我亦得以熟识。董伯富藏吴湖帆先生之书画,曾在他家中见吴氏仿古四屏,虽是小品,却是至精之作,且是其授董伯古人写画之法。另有《青山白云红树图》更是自家风格呕心之作。1980年代中董伯告诉我他想为吴湖帆先生出画集,嘱我如见吴氏精品务必代为拍摄正片,以便收集出画集之用。我将此语告诉昌伯并问可有吴氏作品,他遂邀我前往他家,始惊见其藏吴氏作品之精之多,叹为观止,许为香港藏吴画第一也不为过。
昌伯收藏吴湖帆书画则是另一机缘,使他收藏书画集中于吴氏作品。朝夕相对,自然凭直觉即知真假。此乃鉴定第一条件。
上海南京西路287弄同福里住有两户人家,九号边宅,主人边继卿,是上海富商崇信纱厂老板边瑞馨的次子。边继卿有子耀南。九号对面为六号屋,主人是当时十大名中医之一方王鬲,字慎盫,1941年迁居同福里。方慎盫之父亲方玉兴清朝在成都为官,官至提督。官府旁为一中医馆,驻有名医黄石平,主要为方玉兴一家调理身体(1984年香港有部电影《神针》,内有名医黄石平,即此人)。方慎盫跟随这位名医亦学得一身精深医术,并在1952年荣膺《解放日报》十大名医之一。慎盫与湖帆由医生与病人关系渐渐成为好友,在搬进同福里前已是知交了,经常出入方家。据说楼上书房遂成为吴湖帆与周炼霞二人写画作词之处。
吴湖帆初期有鼻塞之病,得方慎盫以针灸治好,后又中风多次均被方治愈,至为感激,屡赠书画,既精且多。1948年方慎盫在上海宁波同乡会曾展览他所藏古董及吴湖帆书画,可见二公之交情。
方慎盫育有二子,正室生子名幼安,二房生子名善同。方幼安随父亲习中医并深得其中秘奥。他亦喜吴之作品,后更因方慎盫本人也中风,遂接父手成为吴之医生,故亦获赠书画颇多。吴丈最后一次中风便为幼安治愈,感激之余更将珍藏吴越王钱俶所建黄妃塔出土之经卷赠送给幼安。
《万松金阙》图(局部)
1984年,幼安儿子移民阿根廷,欲开餐馆创业。幼安为子筹钱,有意出售吴画。耀南遂向昌伯提及此事,昌伯一口答应买了一批。当时昌伯喜极,开始对吴之作品深入研究,有相当之认识。数年后,香港某君急需现款,欲出售手上吴湖帆之《万松金阙》图,昌伯此时对吴画之鉴定已有信心,毫不犹豫以九万元港币购入归为堂堂堂藏品。在当时九万元港币购吴画可说是一个高价,如非极喜欢吴画及对自己鉴定有信心,岂能出此价。后来方家在阿根廷之饭店亏本,幼安最后以一万美元将黄妃塔出土之经卷也归堂堂堂。
昌伯对吴湖帆之书画有偏好,而我则对张大千相对较喜欢。我俩相约如遇吴画当让他先选,如遇张画则我先选。我的太极老师、碑帖鉴定专家王壮弘先生藏有两扇面,一为吴湖帆雨竹,以元人笔意写出,水墨淋漓,至精;另一为赵之谦梅花,寒香数点。王先生对此两幅极为得意,号称梅竹双清,悬于崇善堂至久,后因急需出让易米,尽管我对吴之扇面心仪已久,终如前所约定,昌伯得吴我则得赵。
梅景书屋出版过一套《梅景画笈》,上下两册,每册各50幅,均为吴湖帆丈平生得意之作,是他众多画集中的精品。出版数量不多,十分罕见。我有上集,昌伯有下集,当年我要他让给我,他则要我让给他,两人各不相让。最后我用复印机各印一本,才使我二人都有了完整的一套《梅景画笈》!
昌伯寡言,不喜显耀其藏品,是位隐于市的藏家,在香港鲜有人知道他藏品如此之精。我因与他谈得投契,他大部分藏品我都拜读过。他若有新收到吴湖帆之精品,也会邀我一同品鉴,如果有印章在身亦会叫我打个鉴赏印以识眼缘。
昌伯在上海博物馆新馆建造时,与董慕节、顾小坤、陆宗霖及叶仲午合捐书法馆,又捐赠青铜器及石碑等。昌伯乐善好施之心可见一斑。他上海博物馆则特别有缘分,相信主要是马、陈两馆长之缘故。(作者系收藏家,本文发表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