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记忆之曾经的花儿市大街:花市与庙会

老北京记忆之曾经的花儿市大街:花市与庙会

位于西花市大街的火神庙

近日,北京市对“拆墙打洞”的集中治理,让不少胡同和街道“颜值”提升。在旧时,老北京有一条街,几乎天天花团锦簇,人声鼎沸,当时不管是北京城的妇女还是小姑娘,都喜欢到这里买花,这条街就是花市大街。老北京人爱叫它为“花儿市大街”。

清代中后期,这里是绢花、宫花等制作与交易的集散地,老北京俗语“天下绢花出北京,北京的绢花出花儿市”,除了人造花,这条街还有鲜花出售,一片姹紫嫣红。因此,称这条街叫“花儿市大街”一点也不为过,甚至因为花儿市的名声,这里的“火神庙”庙会,也因此被称为“花儿市集”。

如今,除了火神庙以及东花大街和西花市大街等一些街道名,昔日花市的繁盛毫无踪迹,人们只能通过记忆来重现。

 

老北京记忆之曾经的花儿市大街:花市与庙会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人海达·莫里循在北京居住时拍摄的花儿市大街的绢花

1 人造花和鲜花集中“花儿市”

花儿市大街广泛地说包括从崇文门外大街一直至原东便门南的白石桥大街一带,全长两千米。这是一条有着悠久历史的大街。约七百年前,忽必烈筑建元大都城时,这里曾是文明门(崇文门)外的东南角,那时这儿还是一处空旷地带,从明代初起因来到文明门外居住的居民逐渐增多,曾建起大片坊巷,因在此东面有存放筑建紫禁城的皇家木料,故这一带统称为皇木厂大街或神木厂大街。到清代,这里改称为花儿市大街。在清代的《京城坊巷志》与《清乾隆北京全图》上及光绪年间出版的《都门纪略》中都有称作“花儿市大街”,至民国年间改地名为“花市大街”,但老北京人古今仍然喜爱用带着儿化音名字:“花儿市大街”。

什么时候叫作花儿市大街?又因何叫作花儿市大街?关于具体何时改称为花儿市大街已无从考证,但因何得名,却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因为当年北京城里上至宫廷下至民间,不管是老妪还是少女都喜欢的戴花习俗。这个习俗有着千余年历史,据说,这个习俗来源于唐朝,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杨贵妃左鬓角上有块伤疤,每天都要让宫女们采摘鲜花戴在鬓角上。但是,到了冬天,鲜花凋谢,杨贵妃无花可戴。一个心灵手巧的宫女用绫、绸做成假花献给贵妃。后来,这种“头饰花”传到民间,盛行一时。虽然这种说法的真假无从考证,但它为装饰花的来源增添了许多浪漫色彩。

清朝年间编纂的《旧都文物略》说:康乾年间,“彼时旗汉妇女戴花成为风习,其中尤以梳旗头之妇女最喜色彩鲜艳、花样新奇的人造花。”而当时,这一带建有很多生产绢花、绒花、纸花等大量的小手工业作坊,他们制作妇女头上、身上戴的饰花;陈设室内的“插花”以及插在寿桃、寿面、蜜供、月饼等食品上的供花(亦称“面鲜”)等,有的是为宫廷制作,当时称为“宫花”。这一带因此形成了买卖花儿的盛况,渐渐地,这条街被人们称为“花儿市”大街。当时,这一带还有“火神庙”庙会,因为花儿市的盛名,庙会也改称为“花儿市集”。

在花儿市,除了人造花,还有鲜花市。鲜花市设在西花市西口路南的黄家店胡同里,走过曲折狭窄的小巷,内有一广场。赶集的日子,花农、花贩们把从花乡运来的鲜花拉到这里售卖。住在黄花店的住户也都喜欢种植各种奇花异草,每逢集日,摆列于大门外边,供人欣赏。除了寒冬腊月,这里都是满眼芬菲,姹紫嫣红,生机盎然。这些都是形成“花儿市大街”名称的由来。

后来,花儿市大街逐渐成为绢花、宫花等制作与交易的集散地,老北京俗语“天下绢花出北京,北京的绢花出花儿市”。几百年来,花儿市大街一带形成了北京城著名的花儿市文化。在花儿市北边曾有16条带花儿市字样的胡同。晚清《都门杂咏》有诗曰:“梅白桃红借草濡,四时插鬓艳堪娱。人工只欠回香手,除却京师到处无。”这首竹枝词咏的就是北京城花儿市制花匠人制作妇女头饰花儿之事。清人张祥和也曾写有著名的《花儿市》歌描述过老北京妇女爱花戴花儿的情景:“花儿市中多市花,市花五色人前夸,人来买花价不赊。制花有匠极工巧,枝叶纷挐出春爪,一饭花中尽堪饱……贫家无米愁炊烟,女儿买花不惜钱。”

繁盛时期,花儿市大街以羊市口为界,分为东西两段,西段为西花儿市大街,东段为东花儿市大街。在东花儿市大街东口曾有多个南北小市口和众多胡同,有人曾统计这一大片约有65条大小街市。笔者最熟悉西花儿市大街南侧的胡同,因为要穿过这些胡同去上小学,北侧有好几条名叫罐儿的胡同,从这儿可横穿至护城河沿儿。穿过这些胡同时,常见两旁的商铺在加工制作假花、纺线,这里的小布庄收购农家卖的自纺的各种布料,土布虽粗糙,但极耐用,很受欢迎。

花儿市大街的繁华与该处的地理位置也有极大关系。从花儿市大街往东南,是一条连接老北京东部地带的重要通道。通州、河北及天津的众多城乡老百姓,他们从东便门来到花儿市集市购买农耕用具及日杂用品;西面毗邻崇文门及前门外的繁荣商业区;南面紧挨着老北京的手帕胡同和广渠门大街;北面则紧靠护城河与旧运河码头等交通枢纽。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这一地区曾有电车公交车与火车行驶,使这一片成为四通八达的地带。

 

老北京记忆之曾经的花儿市大街:花市与庙会

东花市社区博物馆里陈列的“娟人”是旧时花儿市的手工艺之一。TAKEFOTO供图

2 商铺与庙会众多

崇文门在明代时曾是老北京的“税关”所在地,明代《旧京遗事》一书中曾云:“京师九门皆有课税,而统于崇文一司。”所以自明清时起这一地区就已成为官方重要关防之地,通过大运河向皇帝进贡的物品,向四九城内经销的烟酒等商品,都必经此处纳税, 故崇文门曾有“税门”“酒门”之称谓。正因为如此,花儿市大街一带逐渐建起不少旅店、饭馆、会馆以及众多的布店、山货店和书茶馆以及黄酒馆、澡堂等, 据统计,上世纪四十年代仅东西两条花儿市大街,就有商户三百余家。

另外,明清以来,崇文门一带曾建有二十多个庙宇道观,如圣泉寺、万佛寺、蟠桃宫、灶君庙、花市火神庙、花市清真寺、夕照寺、隆安寺及基督教福音堂等,使这里更加兴旺。当时,东花儿市大街的都灶君庙与河沿的蟠桃宫每年都定期举办庙会,位于西花儿市大街的火神庙会与隆福寺、护国寺和土地庙曾是明清年间老北京著名的“四大庙会”。每到庙会时,这里热闹非凡。

花儿市大街曾有过众多名人的故居,曹雪芹曾在东花儿市一带的卧佛寺内避暑、写作;溥仪的皇后婉蓉入宫前,曾在上二条的亲戚家住过;西花儿市大街南侧的手帕胡同,曾有名伶侯喜瑞的故居;明代袁崇焕的遗体就安放于袁崇焕祠内供人祭拜……这一些景观使花儿市大街成为集税关、寺庙、庙会、集市等于大成的著名街市。“逛花儿市”这句老北京俗语,几百年来也是老北京人最常说的口头语之一。

清代的《天咫偶闻》中曾载:花儿市“每逢四有市,其北四条胡同,则皆闺阁装饰所需,假花义鬓之属,累累肆间。”说的就是老北京的花儿市每逢农历四、十四、二十四日必开集市。民国时期,花儿市集曾改按公历举办,因当时“花儿市集”依然像明清时期一样旺盛,使得市集成为民国时期老北京的五大庙会之一。

每逢集日,这里的商摊、小吃摊贩云集,除了街两侧摆满了各种饰花绢花、纸花、绒花外,还有众多日用杂货摊,农具摊,火神庙前还有很多卖香烛供品和各种传统小吃的商摊,那时来这里逛集市的人摩肩接踵。以至于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伪北平当局每逢集市均加大防护治安。

1949年后,北京制花业作坊联合成立了北京绢花厂,并在西花儿市东口开设绢花门市部,继续出售绢花、绒花、纸花等商品。如今原花儿市大街及集市早已消失,但笔者在如今的新街区内仍能看到花儿市大街的路牌,看到新建的东花市博物馆和花市电影院,还有在原址复建的火神庙及清真寺等庙观……这些都让老花儿市的居民无比怀念。

想到这些,笔者就回忆起1949年之前,花儿市大街春节前举办集市的情景。

当时,在每年的腊月二十四到除夕那几天,这条街上更格外热闹,那时称为花儿市的“联集”。联集上呈现着一片欢乐祥和、喜迎春节的气氛,街上摆满各种妇女佩戴的饰花、绢花、纸花、绒花等装饰物;糕点、水果等美食;鞭炮、空竹、风筝、灯笼、走马灯(彩色人物画面的转灯)、兔儿爷等玩具以及祭祖用的香烛等用品,东西花儿市大街南北两侧的商户也必将自家店铺的特色商品摆在门前售卖,比如老字号福源长干鲜果品店、天合成百货绒线铺(即著名的“大烟袋锅儿”)、启元茶庄以及各种布店、百货店、农具店等,应有尽有,琳琅满目。

 

老北京记忆之曾经的花儿市大街:花市与庙会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人海达·莫里循拍摄的制作葡萄料器时的场景

3 羊市口曾有玉器交易市场

如今的国瑞城,高楼矗立,一派现代化居民区新景象。国瑞城社区内的休闲广场之地,曾经就是东花儿市大街与西花儿市大街相接之处。在此南北延伸出两条老街:南羊市囗和北羊市口。

自明代起羊市口就是宰杀与销售羊肉的集中地与转销地,明代的《京师五城坊巷志稿》上曾称为南、北羊肉胡同,至清末宣统年间改称为南、北羊市口。北羊市口老街北起护城河东河沿儿,南到花儿市大街,是一条集众多商铺、大众电影院以及书茶馆与古玩玉器交易的古老商业文化老街。

北羊市口两侧从南向北分布着很多胡同,比如上四条、中四条胡同;上三条与中三条胡同等,在这些明代时建成的古老胡同里,居住着世世代代的老北京居民,笔者曾几十年居住在原中三条胡同的一所古老的四合院内。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我每天早晨都会在胡同口的烧饼铺买个烧饼,或去早点粥铺吃完早点,然后走出北羊市口去上学,后来就是乘坐三路公交车去上班。1949年后,笔者在新建的大众电影院内观看过《白毛女》、《八女投江》、《钢铁战士》等影片,如今古老的羊市口街早已消失,但北羊市口胡同与花儿市大街的路标牌,让人们怀念不已。

清末民初,花儿市大街已非常繁华,除了经营绢花绒花的商摊外,经营珠宝玉器、料器制品的摊贩日益增多,北羊市口内外摆满了玉器和珠宝的商摊。玉器在这一带广泛出现并非偶然。

清乾隆年间,宫廷内的造办处就下设有玉作、雕玉作等好几个部门,专门负责为皇宫雕刻玉器,所以当时,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均云集在花儿市大街一带,使这里成为老北京最著名的玉器、珠宝、珍珠、珊瑚与料器等装饰品的交易市场。著名的料器艺人葡萄常制作的料器葡萄就送进皇宫,据说当时慈禧太后以为葡萄能吃,后来葡萄常制作的精巧料器被送至巴拿马世界展览会,在会上还得了大奖。

辛亥革命后,清朝的众亲王贝勒没有了禄奉,迫于生计,只好把家里收藏的玉器拿出来卖。因此,亲王家的大量玉器制品出现在北羊市口。当时,北羊市口最著名的要数青山居玉器交易市场。青山居这个字号相传源于清代时一个姓鞠的山东人在这里经营的一个售黄酒的店铺, 后来又改成茶馆。1922年,一个叫李敬轩的商人出面牵头联络同行集资收买了青山居茶馆,使其成为古玩玉器料器的一个交易场所。1935时,青山居在对面又买下个织布厂旧厂房,改建成一所大商棚,青山居的老板还把原设在琉璃厂火神庙内的珠宝玉器的商摊也搬到羊市口设市,同时期青山居还在中三条西口处买下一座房产作为交易用的“撺货场”,青山居的商摊也从三十多个增至两百多个。有趣的是,来这里交易的人都显得很神秘,经常可见俩人拉看手,在袖筒里,伸出手指交谈价格。1949年之前,每天这儿的玉器交易繁盛,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把这条短短的老街堵得水泄不通。

青山居茶馆成为玉器市场后,经常有国内外商贾来购货,更有老北京玉器界的高手光顾,上世纪三十年代经常来青山居的“四怪一鸟儿张”便是玉器界的奇人,他们是身怀薄眙压金丝绝招的潘秉衡;首创立体玉雕花卉的刘德瀛;擅长仕女设计的何荣;以创制作怪人而闻名的王树森和以善雕玉鸟而知名的张云和。他们的作品都曾是玉器市场上的抢手货。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青山居的部分场地被改建成为“大众电影院”。

在羊市口附近的众多胡同内还有不少纺织作坊和加工钻石玉器料器的手工作坊及料器加工厂,笔者的母亲及邻居们都曾参加过料器制品的加工制作,在笔者上学的路上也经常听到加工料器的声响。

青山居每天早上六点开市交易,至十点多结束,下午和晚间青山居就是书茶馆,老百姓在这里品茗听书。青山居书茶馆曾请来王杰魁、袁杰英(袁阔成的伯父)、品正三、李存源、刘田利等著名说书艺人,到这儿说评书及表演单弦大鼓书。著名评书艺术家连阔如、连丽如父女俩也曾在青山居说过《三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此茶馆还增添了京剧清唱活动,每天的下午都有, 很受戏迷们欢迎。京剧名角人称“活曹操”的侯喜瑞;著名武生马德成,以及当时的诸多名票都曾在这举行过演出和清唱。每次演出前,书茶馆都会先悬挂出水牌,水牌上写着演出剧目,当时有《三击掌》、《五台山》、《渭水河》、《龙凤呈祥》等折子戏,这些剧目在十天内都不会重复。

上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时,青山居交易市场停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花儿市大街西口外路东又开设了名为“青山居”的一个特种工艺品综合商场,后来青山居移往天坛公园内设店经营。如今,青山居的珠宝玉器等制品早已驰名国内外,它所生产的饰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装饰。(文/张善培)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