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柯布西耶领衔,蓬皮杜与上海西岸合作“万物声音”

继2019年开馆大展“时间的形态”后,上海西岸美术馆与法国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将于2021年7月28日至2023年2月5日呈现第二个常设大展“万物的声音”,以“物”贯穿叙事,溯源现当代主义史的发展流变。通过五年三个常设展,上海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合作,以“时间”“万物”“空间”三部曲为公众全面系统梳理20世纪以来的世界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 ,包括毕加索 《含古代头像的静物》、勒·柯布西耶 《静物》等名作。

勒·柯布西耶 《静物》,1922年

勒·柯布西耶 《静物》,1922年

“万物的声音”展览汇集了超过160件蓬皮杜中心馆藏力作,以18个展览章节带领观众深入20世纪初至近年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先锋运动的腹地,以“物”触碰历史时代脉搏,沉入聆听艺术背后的声音。从立体主义先驱、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先锋人物到当代观念艺术前卫代表,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 、巴勃罗·毕加索 (Pablo Picasso)、费尔南·莱热 (Fernand Léger) 、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曼·雷(Man Ray)、让·丁格利(Jean Tinguely)、塔蒂亚娜·特罗维 (Tatiana Trouvé)、梁慧圭 (Haegue Yang)等的重要作品按照时间顺序铺陈于西岸美术馆展厅1 & 2号。展览的前半部旨在呈现一个属于先锋艺术家的世界,以杜尚创造的“现成品”艺术为代表,让观众看到艺术家如何用创意推翻一切旧程式;展览的后半部则透过波普艺术家、新现实主义和激浪派运动的成员的视野再现在消费主义盛行下,“物”在艺术中的角色。

巴勃罗·毕加索 《含古代头像的静物》,1925年

巴勃罗·毕加索 《含古代头像的静物》,1925年


赫伯特·拜尔 《玻璃眼球》,1928年

赫伯特·拜尔 《玻璃眼球》,1928年

自20世纪50年代起,设计师们突破了物品本身的限制,不再只是质疑物的用途,还探索着它的精神内核。1957年,皮埃尔·贾科莫和阿希尔·卡斯蒂廖尼在意大利“创作”出了怪诞的物品,他们把自行车或拖拉机的座位改装成了自己的座凳。在罗恩·阿拉德、盖伊·奥伦蒂和米凯莱·德·卢基等人的作品中,物品成为了事物的“拼接”。70年代初,詹尼·佩特纳用身体“激活”物品。在艺术和设计之间,加埃塔诺·佩谢通过幽灵般的树脂椅子来寻求与物的情感交流。

盖伊·奥伦蒂 《巡回桌》,1993年

盖伊·奥伦蒂 《巡回桌》,1993年


曼·雷 《坚不可摧之物》,1923 ,1959年

曼·雷 《坚不可摧之物》,1923 ,1959年

作为现当代艺术一次“巡礼”,“万物的声音”将呈现艺术品和艺术家面貌的多元性,由画家、作家、雕塑家、导演、摄影师、设计师、建筑师等依托丰富媒介创作的作品将颠覆人们对艺术的固化理解。值得一提的是,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这两个在艺术史上影响深远的流派皆发轫或蓬勃于百年前的今天,本次展览集结了该流派的一批领军人物。常设展关注内容和逻辑的连贯性,力图让展览成为一本清晰且直观的“艺术史教科书”,为观众提供可持续的艺术学习平台。比如,常设展三部曲的上篇“时间的形态”曾展出杜尚于1913年创造的首件“现成品”艺术《自行车轮》,而在中篇“万物的声音”中,观众将看到艺术家于1917年创作的另一件“现成品”艺术代表作《帽架》,进一步理解杜尚从日常消费品的角度对艺术价值及艺术姿态提出的质疑。展览的尾声则以当代艺术家纪尧姆·比伊尔(Guillaume Bijl)的《镜子展厅》和帕维尔·阿瑟曼(Pawe? Althamer)的《彩虹》装置作品落脚于与当下密切相关的“消费主义”和“全球化”议题,邀请观者对社会现状及经济模式展开反思。

马塞尔·杜尚 《帽架》,1917, 1964年

马塞尔·杜尚 《帽架》,1917, 1964年

比利时艺术家纪尧姆·比伊尔将自己定义为“人类文明的考古学家”。他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创作“视错觉”式的装置,这些“三维静物画”复制呈现了时代的标志物,进而戏仿着我们的社会。装置作品《镜子展位》(1988年)首次展出于巴黎的一场当代艺术博览会,它模拟了一家镜子店中的景象。艺术家在作品中揭示了镜子——作为资产阶级的象征与见证——向寻常消费品的转变,也通过将日常商店场景在艺术环境下的去语境化,引起观众思索艺术与现实间的模糊联系,并探索它们之间的孔隙。

纪尧姆·比伊尔 《镜子展厅》,1988年

纪尧姆·比伊尔 《镜子展厅》,1988年

作为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馆长贝尔纳·布利斯特恩(Bernard Blistène)卸任前的收官之作,“万物的声音”为观者探索“到底何为艺术”这一现当代艺术中的核心问题提供了最直接的现场。他与联合策展人帕梅拉·施蒂希特(Pamela Sticht)采用了法国诗人弗朗西斯·蓬热(Francis Ponge)于1942年发表的诗集《采取事物的立场》的英文译名“万物的声音”(The Voice of Things)作为展览标题。这位法国作家兼诗人描绘了寻常事物,将引导观者开启对物的全新视角与体验。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