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于佩尔

“后来,她哭了,因为她想到堤岸的那个男人,因为她一时之间无法确定她是不是曾经爱过他,是不是用她所未曾见过的爱情去爱他,因为,他已经消失于历史,就像水消失在沙中一样……”

一个人,一张椅子,一束光。64岁的法国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穿着白裙子,在上海文化广场朗读杜拉斯的《情人》,2000个观众在台下聆听。开场话筒出了点问题,时不时有杂音干扰,但没有观众抱怨,大家都安静地沉浸在她的嗓音里。

这在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看来,是“一场不像演出的演出”。“我们习惯了在剧场里看到绚丽的灯光复杂的舞美震撼人心的音乐,常常忘了,这样简单的形式可以带来怎样的文化的质感和心灵的触动。”

朗读看似简单,却可以非常强烈

于佩尔说:“在法国,这几年有越来越多的演员在尝试朗读的形式。字组成句子,句子组成故事。在很久以前,我们就有口头文学、游吟诗人,后来才慢慢发展为戏剧。朗读看似简单,却可以非常强烈,它可以创造出整个世界。”

于佩尔热爱电影,也贪恋戏剧舞台。从1991年出演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起,她接连演了《玛丽·斯图亚特》《4:48精神崩溃》《危险关系四重奏》《欲望号街车》《女仆》……2010年,她在《欲望号街车》中出演疯癫的白兰奇。鲜艳的红唇,大段大段的独白,她几乎一个人撑起了一台戏。

2015年7月,在第69届亚维农艺术节上,于佩尔朗读了法国作家萨德的《瑞斯丁娜和于丽埃特》选段。她选择将肢体动作和表情削减至最少,仅以声音抵达听者的灵魂。通过声音的拿捏变化,她既可以是纯洁美好的瑞斯丁娜,又可以是邪恶放荡的于丽埃特,如同一体两面。

于佩尔说她很懒,不喜欢事先准备,希望能在现场给观众带来最新鲜最直接的反应。法国演员尼古拉斯·莫瑞曾盛赞于佩尔在舞台表演中的不可预知性,“她表演的时候,有时候你会觉得后面一句台词和前面一句台词是冲突的。”

朗读者于佩尔

在中国,“朗读”也正变得越来越火。不过,近来有人指出电视节目《朗读者》过于“煽情”。在朗读中,于佩尔也有突然捂住脸止住泪水的时刻,但更多的是平衡和克制。导演贾樟柯在与于佩尔的对谈中也说:“每次看她的表演,都有非常多的细节,有非常多表情的变化。非常饱满,但同时又保持了一种控制、一种镇定的质感。”

用声音再现一个正在消失的世界

杜拉斯写于1984年的小说《情人》,描绘了在法属殖民地越南生活的15岁法国少女和一位中国阔少之间的故事。1991年,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将《情人》搬上银幕,由梁家辉和珍·冯奇分饰男女主角。

朗读者于佩尔

朗读者于佩尔

于佩尔曾出演改编自杜拉斯小说的电影《抵挡太平洋的堤坝》。谈起杜拉斯,于佩尔说:“杜拉斯与电影人走得很近。她本人非常喜欢电影,也喜欢和演员交往。她喜欢倾听别人的内心的秘密。”

在于佩尔看来,杜拉斯的《情人》所描绘的,不仅仅是杜拉斯的一段带有自传性质的故事,也是一个正在消失的世界。于佩尔希望,能在舞台用声音再现这个世界。

“开场,于佩尔一袭白裙,只身坐在黑暗里,一束暗淡的光打在身上。我眼眶就酸了。”一位网友看完表演后发帖。音乐响起,于佩尔起身走向立式话筒,用声音把人们带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的越南,带到湄公河上的一条渡轮,15岁的法国少女与她的中国情人在那里相遇。

在段落与段落的过渡中,有音乐响起,于佩尔背身过去,慢慢踱步,或者慢慢喝一口水。70分钟的时间,无法呈现完整的《情人》。于是,支线情节被削弱,集中呈现了这个爱情故事。

演出前的群访中,有记者提问:“既然朗读杜拉斯的《情人》,可以讲一段你和某位情人之间的往事吗?”这个让大家兴奋起来的问题还没翻译给于佩尔,就被经纪公司工作人员挡了回来。于佩尔眼神无辜,珍珠耳环在红棕色的头发里闪烁。(文/吴桐)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