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铁匠铺

我的家乡是秋田县仙北郡角馆町的横町。横町和市区隔着一座桥,是一片农村地区,有二十四五家住户。横町里有卖菜的、卖酒的、卖烟的等各种商铺,也有工匠住在町内。我小的时候,横町里有一间铁匠铺。我们旁边叫作“中町”的镇上有专营手推货车或马车的“马车屋”,带动起了周围的铁匠铺,虽不至于多到每个镇上都有一家,但小时候我总觉得身边有不少打铁的作坊。

无论作坊多么小,只要有铁匠在,就能帮周围的农户定制锄头、镰刀、斧头等农具。在我居住的横町里有木匠、桦木细工艺人、石匠等,都会委托铁匠为他们制作工具。铁匠也会为镇上的孩子制作夏天在河里玩耍时用的小鱼叉,还有嵌在陀螺上的铁环之类的东西。

要说镇上的铁匠是什么时候消失的,我也记不清是哪个明确的时间点了,不过到昭和三十九年(1964年)东京奥运会召开之时,各个镇上打铁的作坊几乎都已经消失了,不仅仅是我所居住的横町,旁边镇上的铁匠也早就消失不见了。铁匠铺或打铁作坊关张的时候一般都不会举行什么郑重的仪式,不知不觉中炉火熄了,打铁的声音没了,那就意味着铁匠铺关门了。

即便如此,各地还是保留着一些制作菜刀或其他刀具以及各种农具的铁匠铺,他们也会承接各种修理业务。在此要介绍一位主要制作农具的铁匠——福岛县的高木彰夫先生(1940年生)。他的打铁作坊位于西白河郡西乡村,一个叫作川谷的地方。作坊门口并没有写着铁匠铺,而是挂着“报德锻造厂”字样的招牌。如今只做打铁的生意已经无法维持生计了,所以这里也承接组装铁架、焊接等工作。

高木彰夫先生专做镰刀和锄头。农户跟他定制镰刀或锄头,他会根据每一个客人的要求调整刀刃角度和刀柄根部的细节。来跟他订货的人会带着自己以前用过的工具,或是把自己想要的样子画在纸上,时不时也会有人带着高木先生或是他父亲以前做的锄头来找他修理。如果是锄头前段刀刃的部分磨损了,也会拿来请高木先生在刃部加一些钢,进行“补刃”。铺子里最主要的产品是他父亲开发的“源次锄”。

1971年,东京周边的农村,一个铁匠正在工作

1971年,东京周边的农村,一个铁匠正在工作

铁匠究竟是如何用铁来打造锄头的呢?这里我们就以制作锄头为例来说明其中的工艺过程。

打铁所用的原材料是从钢材铺买来的一块块板状的软铁。首先要将这些软铁板切割成合适的大小,然后在800度以上的高温里打出锄头的雏形。以前打铁都是要烧炭的,靠风箱来提高炉内的温度,把铁烧热,现在都烧重油了。判断火候全靠观察火焰的颜色。

做一把锄头需要用到两种铁。首先是软铁,用来打造锄头整体的形状。顾名思义,软铁性质较为柔软,延展性好。其次在刃的部分用到的是钢。钢含有碳的成分,加热后再经过水或其他物质急速冷却(淬火处理)能使其硬度增强。菜刀等各种刀具的刀刃部分都会用钢制成。钢更硬,更锋利,但质地也较脆。

大多数铁匠铺都会从材料商那儿购入所需的钢材,但高木先生的铺子用的却是“渗碳法”,往软铁中渗入碳元素,炼成钢材。当温度达到910度以上的时候,软铁的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此时就可以渗入碳元素了。虽然只要在颗粒状的木炭中加热软铁也能在铁的表面达到渗碳的效果,但用渗碳法制作出来的“渗碳钢”内里柔软,表面坚硬强韧。

用渗碳法制作出来的钢还要与成型的软铁进行熔接。铁和钢熔接时的温度必须达到1600度以上,这时火焰接近白色,发出耀眼的光芒。达到这个温度之后就可以打铁了,敲打之下钢和铁就熔接上了。

熔接好的钢和铁还要在900度到1000度之间来回加热,捶打出锄头的形状。物件不是一下子就能敲打成型的,要放在炉里烧,再拿出来打,打完再放回炉里加热,不断重复。

经过这样几个来回之后,锄头就成型了,再用裁断机把周围多余的部分去掉,还要用锻压机配合形状压出锄头特有的弧线。

接着要用研磨机进行打磨,还要进行淬火。淬火的温度各家都不同,源次锄的做法是从800度左右的高温中热烧之后放到一般室温的水里急速冷却。淬火的不同处理方法会影响钢的硬度、脆度和延展性。

“唐锄”(中式锄头)是用来开垦土地或是切断植物根部的工具。在制作唐锄时,为了保证整体能均匀受热,会用到熔化的铅液。先把铅熔化,使它的温度上升到淬火时所需的温度;再把唐锄浸入熔化的铅液里,这样受热就很均匀了,等锄头的温度上升到淬火温度之后再马上放入油中进行淬火。这样制成的唐锄既有韧劲,又坚硬结实。

至此,锄头的制作流程就算是简单地介绍完了。

现在的铁匠铺已经逐渐从烧炉改烧重油,打铁也逐渐改用电锤了。目前一些小镇上还能找到的铁匠铺大多都在用电锤和烧重油炉。不过就连这样的铁匠铺,现在也不多见了。

铁匠铺的消失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中已经不再需要铁匠了。

就拿锄头来说,与其去找铁匠打一副自己称手的工具,种地的农户宁愿选择去量产的商店里随便买一把回家凑合用。

量产的商品便宜,要用的时候随时到商店都能买到,但这样的商品只能是符合标准身材使用的标准品。在人们带着图纸或旧锄头去找铁匠铺打铁的时代里,大家都有自己合用的尺寸,都能拥有自己用着顺手的工具,这才是让人干起活来事半功倍的好工具。所以即便工具坏了,使用的人也会愿意修修补补,让它用得更长久些。

而批量生产的标准品就无法适应每个人身体的不同要求了。稍有不便,使用者只能忍耐一下,毕竟便宜,如果实在不合适,或是坏了、钝了,直接扔掉也不会觉得可惜。于是,到铁匠铺定制工具的人就渐渐地消失了。而锄头作为重要生产工具的地位也改变了,如今不过是个不常用到的工具罢了。

这也是如今很少有农户去铁匠铺委托铁匠给自己打造工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今天的农业劳动中已经很少有用到锄头和镰刀的手工作业了。

高木先生说:“其实铁匠铺减少就是从农业机械化兴起的时候开始的。我现在接手的订单还不及我父亲那时候的十分之一,现在只靠打铁已经维持不了生计了,以后总有一天会干不下去吧。所以我们现在也承接各种焊接铁架之类的活计。打铁这行没生意了,也想过干脆放弃这部分业务,但又舍不得,就还是保留了下来,但真的没什么市场需求了。翻开黄页,几乎都找不到铁匠这个行业类目。”

秋田县算是农业从业者较多的都道府县,翻开秋田县的黄页,上面写着“铁匠铺请参见锻造业”,只记录了两家以工匠名字命名的作坊,还有一家制作菜刀的作坊。

铁匠铺的踪影已然消失了。

也有铁匠铺从制作锄头、斧头、镰刀等农具,改为主力制作菜刀,但市场需求也并不大。你只要去看看各家各户用的菜刀就知道为什么了:批量生产的不锈钢菜刀当仁不让地占据了各家各户的厨房。铁匠铺没法打出那样的菜刀,铁匠铺打制的菜刀要常磨才好用,不磨就会生锈。只要做好磨刀的功夫,手打的刀就能一直用下去,锋利的刀刃还不会推磨、破坏鱼或肉的细胞。然而会用磨刀石磨刀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这是一个仓促的时代,稍需动手的工具都会被推开。

之所以把铁匠铺放在第一个介绍是有原因的。后边介绍的各种手工艺匠人都会提到“能为我们修理手作工具的人、能制作趁手工具的人已经没有了”,所以铁匠铺的消失是其他手工艺人无法继续存在的理由之一。

本文摘自日本作家盐野米松《回望手艺》的第一章,该书延续了他的《留住手艺》系列,记录日本手艺人的日常,进而探究匠人消失的原因。

《回望手艺》,【日】盐野米松/著 张含笑/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2021年5月版

《回望手艺》,【日】盐野米松/著 张含笑/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2021年5月版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