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读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魏斐德教授的著作,不是因为他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美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身份,而是因为他融汇史学和文学的叙述方式:清新,轻松,耐读,严肃……不失为杰出的研究者风范。
作为魏斐德的扛鼎之作,《洪业:清朝开国史》(陈苏镇、薄小莹译)全面、系统、冷静地研究了“明朝如何最终陷入不可自拔的困境?清帝国又是如何重建秩序走向强盛?”新星出版社推出是书时,在腰封上标注“最具盛名的史学名著,严肃历史写作的典范”,有夸饰的成分,也有推崇的意义。
魏斐德
是书最初于2010年7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第二版,2013年8月转入新星出版社推出第三版。此后,新星出版社多次重印,于2017年2月推出增订版。此时的译者改为了陈苏镇、薄小莹等译外,最大的区别就是将原来的脚注改成了尾注,并不便于对照阅读。
无论多次重印,还是修订再版,书中的讹误依然存在,有些明显的错误未必是原著所致!在此,我就以我最近正在阅读的新星出版社2015年6月第五次印刷的2013年8月版图书,说说我的理解和不理解。
一、前言
1.第4页“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明明是一个连贯的时间段,为何硬加一个“和”,弄成了两个时间段的嫁接。这样的错误,在书中并不少见,如第5页第2条注释“17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第7页“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
2.第7页“许多亲身经历了那次通货膨胀的人们”。这是标准的“许多人们”的汉语语法结构错误。“许多”,指大量的、较多的。“人们”泛指很多人,复数名词。这样数量表达重复混乱,乱了数量也坏了质量。其正确的表述,该是“许多人们”。这样的硬伤,书中也不鲜见。
3.第11页“那些从未见过皇上——那个深居宫中的幽灵——的大臣们”。“那些”“大臣们”,错误性质与第2点类似。应改为“那些从未见过皇上——那个深居宫中的幽灵——的大臣”或“那从未见过皇上——那个深居宫中的幽灵——的大臣们”。这样的问题,书中同样不少。
这些错误,编辑加工时是完全可以处理的,也是必须按图书编校标准进行纠正的。
二、第一章
1.第20页第2条注释“至16世纪初,只剩5—6万人”。须改为“至16世纪初,只剩五六万人”,不然意思就成了5人到6万人之间。
2.第22页第4条注释“消声匿迹”,径改为“销声匿迹”。明显的错字。
3.第24页第1条注释“赵翼《甘二史札记》”,径改为“赵翼《廿二史劄记》”。赵翼《廿二史劄记》是一本著名的史学著作。赵翼所考实的为二十四史(廿四史),因将《新唐书》和《旧唐书》、《新五代史》与《旧五代史》分别作为同一时代的史书进行整合考证,故称“廿二史”。
4.第29页第2条注释“以《满文老档》为题公诸于众”。诸,之于。此处改为“以《满文老档》为题公之于众”。
5.第29页第3条注释“费英东就是一个被同化的汉人。他是有名的神箭手,1595年归附努尔哈赤,娶努尔哈赤之女为妻”。费英东为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瓜尔佳氏,善于箭术,以骁勇善战著称,其父为女真苏完部首领索尔果。万历十六年(1588),费英东随父率部归顺努尔哈赤,授一等大臣,娶褚英之女即努尔哈赤的孙女为妻。天命元年(1616),与额亦都、扈尔汉、安费扬古、何和礼,为理政五大臣。他跟随努尔哈赤三十余年,屡立战功,授一等总兵官世职。
6.第29页第3条注释费英东之子“图赖受封昭勋公,其妻是满族觉罗氏,他们的女儿就是日后顺治帝的孝康皇后(原文如此——译者)”。孝康皇后即孝康章皇后,康熙帝生母,汉族,本姓佟,原属正蓝旗汉军,康熙时抬旗入满洲镶黄旗,改佟佳氏。康熙帝修史争满洲入主中原“得天下之正”,将孝康章皇后弄成第一位抬旗之人。孝康章皇后父亲也名叫图赖,祖父佟养真(原名佟养正)原为明朝军官,万历四十七年后金攻打抚顺,与弟佟养性暗通努尔哈赤,使得后金军轻易入据。佟氏兄弟投效后金,成为重臣。
7.第35页“努尔哈赤为对付图谋篡位的太子褚英,而求助于他的五个义子”。是时努尔哈赤还未建国称汗,哪来的太子?“五个义子”指被封五谙班的五大臣,即额亦都、费英东、何和礼、安费扬古和扈尔汉。他们于努尔哈赤,额亦都与何和礼是女婿,费英东是孙女婿,安费扬古少小就追随,只有扈尔汉一人是养子。
8.第35页努尔哈赤“将其在世的四个儿子封为和硕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为其儿子,二贝勒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儿、舒尔哈齐的儿子。
9.第42页努尔哈赤拟迁都辽阳,遭到不少贝勒的反对,“努尔哈赤被迫惩罚了其中最不顺服的阿敏”。被惩罚的不是阿敏,而是阿敦,努尔哈赤从弟。此页第3条注释写道:“1621年,阿敦入狱,随即被杀。”阿敦事件,主要是代善、皇太极争储所致。
10.第46页“努尔哈赤对这场种族间的骚动作出的反应,是收回满汉平等政策,而代之以种族歧视”。满汉之间,是族群纷争,不是种族分歧。种族又称人种,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满人和汉人都属于东亚人种,即黄色人种。
11.第58页第4条注释“赵翼《廿二史札记》”,径改为“赵翼《廿二史劄记》”。约定俗成的书名,不能擅改其字。全书有多处,如第63页第2条注释。
三、第二章
1.第61页“17世纪20、30年代”,径改为“17世纪二三十年代”。
2.第62页第1、2、3条注释“谢肇浙”,径改为“谢肇淛”。谢肇淛为明末博物学家、诗人。古人名,不能以古今异体字、或意思相同而擅改其字。
3.第62页第3条注释“荀子(约公元前300—237)”。如此计算,荀子活了537年,为漏了一个“前”字所致。正确的标法为“荀子(约公元前300—前237)”。
4.第65页“16和17世纪”,径改为“十六七世纪”。
5.第75页“还因为由此可获得更多的乡试、会试中举的机会”。乡试中举,会试中进士,考试级别不同,结果也不同。当改为“还因为由此可获得更多的乡试中举、会试中进士的机会”。
6.第78页第3条注释“罗振王《万年少先生年谱》”,径改为“罗振玉《万年少先生年谱》”。罗振玉为中国近代文史大家,虽民族气节大亏,但对中国科学、文化、学术颇有贡献。
7.第84页“1629年11月,皇太极出兵围攻宁远,并借道蒙古土默特和喀喇泌部,由喜峰口入关”。“喀喇泌部”该是“喀喇沁部”,即科尔沁部。明显错字。
8.第88页“陆文声,疏劾钱谦益为官不廉,家臣在常熟依权仗势,横行乡里”。家臣,在中国指春秋时各国卿大夫的臣属。此处该是钱谦益“家仆”。
9.第92页第1条注释“顾果是当时杰出的书法家和古文诗人,也是杨廷枢的好友,参加过1626年的苏州暴动”。“顾果”为“顾杲”之误,工书法,与吴门杨廷枢同社。崇祯十一年,顾杲与黄宗羲、杨廷枢等发布声讨阉党余孽阮大铖罪行的《留都防乱公揭》,列名第一。后来写檄文攻击魏忠贤,致激众,死于义阊门。
10.第94页薛国观怂恿崇祯帝“令皇室贵戚献资助饷。首当其冲的是孝定太后兄孙李国瑞,其资产总额多达40万两。崇祯帝剥夺了他的资产和爵位,李国瑞遂因惊悸而亡。不仅孝定太后一病不起……”孝定太后为崇祯帝祖父神宗的生母,即支持张居正改革的李太后,死于万历四十二年二月。当时,朱由检刚出生(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不久。
11.第95页“崇祯皇帝大为恐慌,马上封李国瑞17岁的儿子为侯”。《明史·薛国观传》记载“帝大恐,急封国瑞七岁儿存善为侯,尽还所纳金银”。“17岁”该是“7岁”。
四、第三章
1.第104页努尔哈赤死时,四大贝勒中,“其中年龄最小的皇太极,统领着满洲八旗中的两旗,因而实力最强”。这个说法不正确。努尔哈赤死时,实力最强者为代善,他统领两红旗(正红旗、镶红旗),掌管镶白旗的褚英之子杜度也唯代善马首是瞻,且代善四子与杜度都是骁勇善战的大将。皇太极只管正白旗,实力较弱。但因代善二子岳托、萨哈廉劝父拥立皇太极,莽古尔泰和阿敏先后支持皇太极,使得最初接过努尔哈赤亲率的两黄旗的多尔衮三兄弟处在了弱势。皇太极即位后,迅速将强大的两黄旗抓到自己的手中,成为真正的后来居上者。
2.第104页“努尔哈赤第三子莽古尔泰”。莽古尔泰是四大贝勒中的三贝勒,但是努尔哈赤第五子。努尔哈赤第三子是阿拜。
3.第107页皇太极说:“联不似尔明主……”“联”,径改为“朕”,皇帝的自称。
4.第114页大凌河之战,“皇太极早有准备,事先已派其弟英亲王阿济格……”大凌河之战发生在清天聪五年(1631),阿济格还是贝勒。五年后即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改元,叙诸贝勒之功行封王之制,阿济格进封多罗武英郡王。顺治元年(1644),阿济格从摄政王多尔衮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和硕英亲王。阿济格称英亲王时,皇太极已死。
5.第123页“皇太极向贫民发放衣食,并善待富人,这都体现了他的人君之德”。这是帝王仁义的表现。人君,只是指君王、帝王。而“仁君”即仁明的国君。故,“人君之德”径改为“仁君之德”。
6.第126页第3条注释“第十卷”。什么书第十卷?联系第1条注释,该是《清太宗实录》第十卷。
7.第130页尚可喜、耿仲明等“其中有几位后来受封而成为著名的‘三蕃’”。“三蕃”该是“三藩”,即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及平西王吴三桂。
8.第134页后金大军“西入内蒙”,追击林丹汗所率领的察哈尔部。清代将较早内附的漠南蒙古各部称为内札萨克蒙古,将后来陆续归附的喀尔喀、厄鲁特等部称为外札萨克蒙古,不设札萨克的察哈尔、唐努乌梁海等部称为内属蒙古。“内蒙”该改为“内属蒙古”(对应外藩蒙古),或“蒙古”。此页有4处要改。
9.第134页“后金既能配备足够的战马以同明年作战”。“明年”径改为“明军”。
10.第139页“到1639年,太宗已征服了朝鲜和内蒙”。“内蒙”该改为“蒙古”。“征服”只是表面的,太宗拿下蒙古最强大的察哈尔部,但未彻底征服。
11.第140页洪承畴1631年“出任陕北总督”。“陕北总督”该改为“陕西三边总督”。明弘治十年起,为有效巩固西北边,设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一员,简称三边总督,总督陕西、甘肃、延绥、宁夏军务,总揽其权。
《孝庄秘史》中的皇太极与海兰珠
12.第145页“在殿内以国宾之礼盛宴庆贺洪承畴归附。太宗本人因在元妃丧中不能亲自出席”。洪承畴1642年降清,太宗因最宠爱的关雎宫宸妃海兰珠于年前病逝,正在伤痛中。太宗元妃钮祜禄氏,为额亦都女,早在1612年便已经病逝。
13.第148页“王若令今日来,则今日至;今明日来,则明日至。惟王命是听。”“今明日来”该是“令明日来”。
14.第159页1643年12月30日,李自成先锋部队东渡黄河,“皇上大怒,将兵部尚书张国维革职下狱”。《明史·冯元飙传》记载,崇祯“十六年五月,国维下狱,遂以元飙为尚书”。张国维下狱,距李自成东渡黄河,尚有半年有余。他被关了八个多月,至崇祯十七年二月出狱。黄河失守时,兵部尚书为冯元飙后继任但无能误国的张缙彦,就是后来打开正阳门迎进大顺军刘宗敏的那位卖国大臣。
15.第159页第1条注释“张国维献银万两助饷,受封为侯”。助饷封侯者,又被搞错了对象。助饷者为天启帝国丈、太康伯张国纪,而不是复出驰赴江南、浙江督练兵输饷的张国维。半字之差,张冠李戴。
16.第165页第1条注释出处写着“同上”。不见书名,究竟同哪个上?结合前一页最后一条注释,该署为“计六奇:《明季北略》”。这样容易被混淆的“同上”,比比皆是,稍不注意,就不知所云。如第193页第1条注释抬头就“同上”,则应结合前页,改为“赵宗复:《李自成叛乱史略》”。
17.第172页“皇上的首辅大学士陈演和魏德藻”。一个内阁怎么有两位首辅大学士?魏德藻是做过首辅大学士不假。但陈演为首辅时,魏德藻为次辅。陈演力阻崇祯帝南迁,被罢免后,首辅由魏德藻接替。
18.第179页第4条注释“赵士锦:《甲申纪实》”,径改为“赵士锦:《甲申纪事》”。
19.第180页“中午,李自成在300名宫廷宦官和大学士魏德藻的陪同下,由长安门入城”。 李自成进北京城,由司礼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当时,魏德藻还躲在家里,等李自成上门来请,梦想再一次拜相。
20.第198页“吴三桂”一节,把吴父“吴襄”,都写作“吴骧”,前后不下十处。
一本好书,仅前四章就漏洞百出,是老外作者的理解偏差,还是国内译者的翻译出错,或是出版社的编校审太马虎?我不得不想问责任编辑在忙啥?为何忙着重版加印,而罔顾了图书质量。像南明福王朱由崧与明崇祯帝朱由检本是同祖父神宗的堂兄弟,朱由崧为老福王朱常洵庶长子,朱由检为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但第231页作“这个王子即朱由崧,他于1643年被其叔祖崇祯皇帝封袭福王爵”,第233页第一条注释称“福王是崇祯的侄子”。两页差距,就以一组“叔祖”与“侄子”无法对应的称谓,更加错乱了读者理解明皇帝与南明皇帝关系!(文/向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