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墙博物馆10月开放,展示古城墙演变及保护

一座全新的博物馆——南京城墙博物馆即将于今年国庆期间建成开放。南京城墙博物馆位于南京中华门瓮城附近,目前该馆施工已进入最关键的展览陈列和内装阶段环节,总展览面积约8700平方米,将展示城墙在历史中的演变、见证的历史事件,以及近代以来的功能演变、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等,建成后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城墙专题博物馆。

南京城墙

南京城墙

据当地媒体报道,南京城墙博物馆展陈区域包括博物馆负一层和一层,负一层为南京城墙基本陈列展览和特展厅,一层包括开放式展区和配套区域。总展览面积约 8700㎡,其中室内基本展陈面积近 4000㎡。

基本陈列以时间为脉络,以南京城墙的修建历程与建筑工艺、城墙规模与结构、城市生活与军事防御为主线,带领观众了解城墙在历史中的演变、见证的历史事件,以及近代以来的功能演变、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等。

在专门展示城砖的展厅,近 700 块城砖列阵排开;还有 2000 余件种类多样的新征文物藏品,种类多样的金属火器以及配套的炮弹、火药药匙等,展示南京城墙的军事防御功能。

据了解,目前国内已建成开放的城墙博物馆仅有 5 家左右,建成后的南京城墙博物馆,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城墙专题博物馆。

院士操刀,让建筑呈墙

“呈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领衔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团队设计南京城墙博物馆建筑的核心概念。何镜堂院士认为,南京城墙博物馆作为呈现城墙的装置,是体现城墙历史文化的艺术品。主体建筑外立面主要采用双银LOW-E夹胶夹丝中空玻璃幕墙,是国内首例运用大型玻璃幕墙。幕墙能将建筑周边环境反映到立面上,不同年代的建筑、古城墙都会成为博物馆的“表情”,建筑消隐在环境中,新旧形成虚实对比,历史与当代交相辉映。

南京城墙博物馆外观效果图

南京城墙博物馆外观效果图

博物馆形体设计,从对街相望的中华门“搬”来了斜坡马道和平台,两大元素转化为博物馆西侧三段反向攀升、长四五十米的坡道,连接起高低错动的观景平台,形成近城低、远城高的自然态势,城墙博物馆如同古城墙脚下一个半透明的城市客厅。博物馆的互动空间不仅局限于展厅内,在博物馆外,西侧绿地自由散布有城墙相关诗文、登顶坡道沿线分布有城墙重要数字信息铜版、顶面观景平台设有京城城墙轮廓,都丰富了博物馆馆外的信息,激发游客探索城墙的兴趣,打造可参与的博物馆。

文物列阵,让展品发声

城砖是南京城墙的建材中数量最大的一项,也是南京城墙独特的文化标签,自然也是南京城墙博物馆中重要的展品。为了展现城砖的独特价值,南京城墙博物馆设有专门展示城砖的展厅,近700块城砖列阵排开,为观众带来一场以城砖为主角的视觉盛宴。观众置身城砖阵列前,不仅可以了解南京城墙砖的多元历史文化信息,也能够直观感受到明代制砖工艺之精巧、筑城工程之宏大。

近700块城砖列阵排开,为观众带来一场以城砖为主角的视觉盛宴。

近700块城砖列阵排开,为观众带来一场以城砖为主角的视觉盛宴。

除了城砖,2000余件种类多样的新征文物藏品,也为南京城墙博物馆的展陈与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其中许多文物存世无多,十分珍贵,更有数件孤品,尤为珍稀。

金属火器生动展示南京城墙军事防御功能

随着中国古代火器的不断发展,元末明初火器已普遍应用于军事作战,对建造中的南京城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城墙墙体必须加高加厚,同时采用条石、大砖进行包砌,极大地提升了城墙的防御力。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为了生动展示南京城墙的军事防御功能,南京城墙博物馆征集了种类多样的金属火器,包括火铳、佛郎机铳、大炮、火枪、抬枪,以及配套的炮弹、火药药匙等。

现场可以看到一件明景泰元年铭文碗口铜铳。该铜铳品相完好,铳身通长25.5厘米,铳口呈碗口状内径7厘米,外径10 厘米。铳身粗短,錾刻铭文:“景泰元年造/天威叁千陸百拾叁號。”据专家考证,碗口铳一般用于水上作战,早在元末农民起义时,朱元璋的军队就是依靠碗口铳远距离攻击陈友谅的舰队,最终取得了鄱阳湖水战的胜利。专家介绍:“此碗口铜铳铭文信息丰富,纪年明确,且保存极好,具有较高的研究展示价值,是明代留存不多的火器实物。”

明景泰元年铭文碗口铜铳

明景泰元年铭文碗口铜铳

与“本土制造”的火器不同,南京城墙博物馆征集到的金属火器中,有不少是“舶来品”,叫做“佛郎机”。一件明万历六年佛郎机铜铳长约1.5米,铳身两侧有铳耳,铳身后部较粗,开有长方形孔槽,称作铳膛,用于填装子铳。佛郎机是为欧洲发明,明嘉靖元年(1522年)由葡萄牙传入中国,按其国名称为“佛郎机”。嘉靖三年(1524年),明朝廷廷开始陆续仿制大中小三种型号的佛郎机,此件明万历六年佛郎机铜铳应为中型佛郎机。而另一件明“徽章纹”佛郎机铜铳则略大一些,也更为厚重。铳身模铸“徽章”纹样,根据纹样特点,专家推测可能系葡萄牙所铸原物,也有可能是明代晚期由中国人仿造,是军事史、装备史上难得的实物资料。

明万历六年佛郎机铜铳

明万历六年佛郎机铜铳


明“徽章纹”佛郎机铜铳

明“徽章纹”佛郎机铜铳

药匙是用来计量和填装火药的器具,是研究中国古代大炮、药匙配置及用药数量的重要实物资料。征集来的文物中也包含这些“配套”器具——明铭文铜药匙。

明大炮药匙

明大炮药匙


明火铳药匙

明火铳药匙

除了铜铳之外,文物中还有铜炮。一件清康熙二十八年铭文铜炮保存较好,表面略有锈蚀。炮身通长104厘米,炮口内径7厘米,外径13厘米。该炮铸造工艺精湛,造型美观,炮体坚固,纪年明确,是研究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清康熙二十八年铭文铜炮

清康熙二十八年铭文铜炮

冷兵器涵盖各个历史时期代表器物

除了种类多样的各色火器,南京城墙博物馆还征集了近百件各色冷兵器,不仅有刀剑类的短兵器,还有枪、叉、破甲锥、戟、镗等长杆兵器,以及较为少见稀有的锤、锏等,涵盖了从明代到民国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代表器物。其中,数量相对较多的刀剑类短兵中,也主要是雁翎刀、戚家刀、官刀、牛尾刀、龙泉剑、七星剑这类具有典型形制的官方制式兵器,制作精美,具有极佳的展示价值。

其中有一把明戚家刀,一看就曾“阅尽沧桑”。这把刀刀身通长87.5厘米,刀身保存较好,狭身而曲刃,柄及装具为后配。戚家刀因是戚继光发明的而得名,是抗倭战争的代表性武器装备,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明戚家刀

明戚家刀

一把明末清初铁雕鎏金龙吞燕翅刀展现了当时的冷兵器制造工艺。此刀刀身通长74厘米,刀背较厚,刀头宽大,刀体较重,整体保存完整,刀柄则是后来换的。最令人称奇的是刀身刀柄交界处设计的“龙吞”,仿若一条龙张着大口,活灵活现,龙须尽显,上面还可以看见少许金粉残留,足见当时冷兵器制造工艺的精妙。

明末清初铁雕鎏金龙吞燕翅刀

明末清初铁雕鎏金龙吞燕翅刀

现场还看到一套清代弓箭,共10支。箭杆均为木质,中间略粗两端细。依照箭镞可分为砒箭和战箭,砒箭箭头薄而宽阔,战箭则主要使用圆锥形的铁箭头。这10支箭的雕翎均为雁羽粘接,箭尾和箭头处分别包有动物皮、树皮或其它材料,装饰精美各异。据收藏家介绍,这套弓箭原为英国著名的传统箭艺专家谢肃方(Stephen Selby)所藏,谢肃方作为香港历史博物馆顾问、香港理工大学客座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日本、韩国及蒙古的箭艺研究,并珍藏不少年代久远的弓箭,是亚洲传统射艺研究网络召集人。其出版的《射书十四卷》一书是中国传统箭艺的权威著作。此套弓箭流传有序,十分难得。

清代弓箭

清代弓箭

博物馆中能看到的最大文物,是透过博物馆玻璃幕墙看到的中华门瓮城。从博物馆内部向外望去,能清晰地看到古朴厚重的城墙,利用视觉引导,建立起历史与当代的关联,开启历史文物与当代博物馆的对话。在博物馆展陈中,也有意识将观众引导向馆外蜿蜒于南京山水之间的南京明城墙,通过可操作的多媒体地图,观众可以实时观看南京城墙各段风光,以及城墙串联起的周边景观,体现古老城墙在南京现代城市格局中的崭新魅力。

科技助力,让历史再现

南京城墙博物馆注重展览的互动性和体验性,馆内充分利用最新技术,设置了丰富的互动设备,增进观众的互动感、体验感。

气势恢宏的南京明城墙,包含了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的完整形态,不仅是中国古代城墙军事防御功能和营造技术的集大成者,而且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了向观众准确且直观展示南京城墙的四重城垣与城市面貌,基本陈列展中设有一座大型数字沙盘,在立体沙盘的基础上,配合以多媒体立屏和投影,让沙盘“动”起来,定时进行多媒体展演,呈现城墙四季美景,解读丰富历史信息。

看过自然形态,大明王朝都城沉浸式体验,还将带领观众回到明朝,领略人文,与历史相遇。三折幕的沉浸式影院,鲜活地展示明朝南京城墙的宏大壮丽,南京城市井生活的气象万千。通过多媒体沉浸式影像,带领观众跨越时光,重回大明王朝的首都南京,在虚拟的“南京城的一天”中,观众将以第一视角,身临其境地穿行在南京的街市之中,感受明朝都城的使臣朝贡与市井百态,登上城墙,欣赏南京的四重城墙胜景。

成果转化,让观众沉浸

南京城墙的遗产价值并不局限于城墙本身,城墙所承载的文化记忆也是构成城墙与历史、城墙与城市、城墙与人群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展览增强城墙与人的紧密联系和情感纽带,也是南京城墙博物馆的初心和使命。

为了做好博物馆陈列,早在博物馆规划伊始,就同步开始了大量基础性、研究性、创新性前期工作。刻印在城砖上的名字,不仅确保了南京城墙的质量,也成为连接古今、传颂后世的载体。通过南京城墙本体砖文信息采集工程、南京城墙城砖铭文数据库建设等项目,对城墙本体上数以亿计的城砖,进行测量定位、拍照摄像和铭文释读,形成规范永久、不断补充、可供查询利用的城砖铭文电子资料库。南京城墙博物馆展厅内设置有城砖铭文查询系统,观众可以寻找展厅内与自己相同的姓氏、地点的城砖信息,与这座数百年前古老城墙建立跨越时空的联系。

南京城墙博物馆基本陈列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展览的收尾,并将城墙故事延续到展厅外的“我们的城墙”多媒体播放屏,以一百位讲述者口中的南京城墙,以个人记忆为切入点,为观众带来半个多世纪以来南京城墙的历史与变迁,感受南京城墙与人们生活的紧密关联。同时为观众提供录制空间,鼓励观众在博物馆留下自己与城墙的共同回忆,引导观众从日常点滴中发现与南京城墙的故事,引起观众对南京城墙的关注与兴趣。观众在走出博物馆之后,可以走进城墙,在实地探访中、在日常生活中,亲身感受城墙魅力。

(本文综合自文博头条、南京城墙、南报融媒体、现代快报等)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