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把翻译当成一种艺术去追求

著名翻译家、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渊冲先生6月17日上午在北京家中过世,享年100岁。

翻译家许钧从许渊冲家人那里知道了这个消息,心里非常不舍。“家里人说他是早上七点多走的,很安详,前两天还去了香山。他能够安详地走,也是一种圆满吧。”

“我们认识了三十多年,他真是把翻译当成一种艺术去追求,当成一项文化提升和交流事业去热爱。”许钧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许渊冲身上有几点无可替代的珍贵品质:首先,他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最早的觉悟者、提倡者和践行者,特别是近三十年,许渊冲一直在做这个事情,可以说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呼应了时代的需求,这在中国的翻译史上非常突出;第二是许渊冲留下了一种翻译的精神,一种开放的、求真求美的精神,这份精神对于社会关注并理解翻译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他是一个胸怀坦荡的人,有什么不同观点都是公开发表和论争的。

“我们虽然观点不一,但是他一直对我非常好。他在别人身上看重的东西,也是他自己追求的东西。他的精神是永存的,在当下这个翻译起到更重要作用的时代,翻译人要继承他的精神,为中华民族复兴出力。”许钧说。

许渊冲 人民视觉 资料图

许渊冲 人民视觉 资料图

对于翻译,许渊冲曾说西方语言里,英、法、德、俄、西语90%可以对等,但中国语言和西方语言的对等只有50%。因此他认为译文可以和原文不对等,“要发挥译语优势”,还认为翻译是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竞赛,译文甚至可以超过原文。这样的观点,在翻译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许渊冲在翻译界的主张是意译,用术语来说就是归化,将读者放在熟悉的母语文化环境中,尽量减少读者的陌生感与不适感。从文采和风格上来说,他的有些篇章的翻译,甚至超越了原作。”复旦大学教授王宏图看过许渊冲翻译的《包法利夫人》《红与黑》,以及他在三十年前译林版的《追忆似水年华》中翻译过的第三卷《盖尔蒙特家那边》中的一部分。“《红与黑》的最后一句最明显,原文就是她死了,许老翻成 ‘她魂归离恨天了’。”

周立民曾就许渊冲翻译的《马克白》写过文章。在他看来,许渊冲是一位自命不凡的老头儿,“这套莎译,我有六本,每本序言别的讲的不多,重点是在他的本子与朱译、卞译、孙译啊什么的对比,这种有目的的摘选和对比,‘当然是我老许最伟大啦’。他反正也是拿时间欺负人,他比照的那些人都是前辈,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都长眠地下了。”

不过,读过之后,周立民也说:“不得不承认,老许如此张狂,那是因为还是有两把刷子的,特别是他是后译,在语言上更符合当代人的习惯。那些前辈们呢,时代风尚外,又囿于莎士比亚的时代吧,有些话说得文绉绉或咬着舌头似的文雅,现在读来,总觉得腰要扭三扭声音得拧三拧,相比之下,老许这个译本顺溜多了。我讨厌自高自大者,却也对真正有本事的人心悦诚服。”

今年4月18日是许渊冲先生100周岁生日,今年同时也是福楼拜诞辰二百周年。按照计划,本周上海思南读书会还将举行许渊冲译“法兰西三大文学经典”分享会,邀请王宏图与评论家周立民,作家黄昱宁、张怡微一起,围绕新近出版的法兰西三大文学经典(《红与黑》《包法利夫人》《约翰?克里斯朵夫》)许渊冲百岁诞辰珍藏纪念版,向这一位文学翻译家,及这套影响了数代人的世界名著致敬。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