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正面临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不是我们随意编造出来的,而是在历史实践展开过程当中逐渐呈现出来的。这个转折点上的使命,就是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在近日上海财经大学举行的以“世界文明与中国话语”为主题的“第16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主题论坛上,两位重量级主讲嘉宾的一席话紧紧抓住了与会者的思绪。
这两位主讲嘉宾分别是上海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会长、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张雄教授。他们从哲学家的视角,谈了自己对于中国话语建构、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现代化进程乃至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的思考。
拿破仑为什么做不到把法国的制度强加给西班牙?
吴晓明首先用一个故事和一段对话谈了自己的观察。他说,黑格尔对拿破仑评价极高,称拿破仑是马背上的“世界精神”,但即使这样,黑格尔多次批评拿破仑想要把法国的经验强加给西班牙人。或许在中国人看来,法国和西班牙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但是,拿破仑那么厉害,就是做不到把法国的制度强加给西班牙。“我曾经就这段故事问一位朋友,‘你比拿破仑如何?’他说,这怎么能比呢?我说,‘你研究法国革命,你总知道,拿破仑想要把法国的自由制度强加给西班牙,结果弄得一塌糊涂、失败了’。他说知道。我又说,‘拿破仑尚不能把法国的自由制度强加给西班牙,你每天想着把美国的自由制度强加给中国人,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他想了半天说,我没这么说过。我说,‘你确实没这么说过,但你写下文章的每一个字都以我刚才说的那个作为前提的’。”
在吴晓明看来,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要承担起重要转折点上的时代使命。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难题,就是中国的知识界和学术界要走出“学徒状态”,走出对西方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教条。吴晓明认为,不论这个教条来自何方,它们作为主观主义是同一种性质的,那就是只从外部反思,而没有真正进入中国内部进行反思。
吴晓明表示,一百多年来,中国学术更多的是处在对外部学术的“学徒状态”当中。这一“学徒状态”有重要意义,也是必然的,但是,中国学术需要在特定的阶段上开始摆脱学徒状态,并且获得它的自我主张,否则,它就不可能成为成熟的学术,尤其不可能成为伟大的学术。摆脱“学徒状态”、获得自我主张的基本标志主要有两个:一是形式上的标志,是讲中国语的。二是实质方面的要求,是它是能够研究中国问题、把握中国经验,并且把切中中国社会现实作为宗旨的。而后一点更加重要。
吴晓明认为,中国学术获得自我主张还与世界文明发展进程有关。他认为,从现实来看,欧洲正在衰老,西式现代性已经发展到了极致。“现代文明有它的限度,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海德格尔都指出了它已经进入了终极阶段。新的文明的类型正在逐渐产生。虽然没那么快,但是,总有一天这个世界是要改变的。”一个国家要对现代文明有发言权,需要实力。但如果有了实力,你讲出来的道理还是老一套,就只能进入原来那个系统的轮回。中国要成为一个现代化强国,同时,中华民族还应当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从世界文明发展趋势来看,一种新的文明要被开发出来,而能够承担这一世界历史任务的就是中国。
重大历史时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时代担当
对中国话语建设,张雄认为,中国话语不仅仅是指中文,而更应该是中国国家精神的表达。在他看来,今天谈中国话语还需要一个世界的视角。历史证明,任何一个国家文明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的发展和历史进程。一个国家的话语,既是该国文明的集中体现,也应是世界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世界文明的角度考量,我们要建构的中国话语,应有四方面的特性:一是自觉反映人类历史进步的大趋势,二是自觉反映人类历史整体主义的精神,三是自觉反映世界先进生产力水平的高度,四是自觉反映代表当下世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准的中国学术成果。”
如何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呢?张雄认为,话语和话语权,密切相关,但不能直接等同。话语权需要具备两个要素:一是国家的强大,这主要反映在生产力发展的综合水平、军事实力等上面。二是国家话语体系的价值内涵,要具有能够影响世界文明发展或历史进程的精神张力。
张雄表示,美国当下感到话语权危机,最主要的原因是其话语体系背后的价值观出现了危机。这种价值观,更多的是达尔文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哈耶克的经济个人主义等价值观。而当今世界正在期待着新的价值观,期待着具有正能量的有世界进步意义的精神引导。从这个背景就可以看出,中国提出话语权建设,既来自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诉求,更来自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对中国的呼唤。
张雄认为,也要看到另一面,即中国尽管在经济实力上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还不能够满足世界历史进程发展的需要。其中,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与话语权紧密相关的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还不够强大。比如,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还不高,学术原创力还不强,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
张雄认为,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一是要摆脱以西方学术作为中国学术价值评判尺度的禁锢,二是要摆脱本本主义。在实践中,我们大胆提出自力更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时刻,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能满足于扮演那种肤浅幼稚的“孔乙己先生”,而是要跟上“中国梦”,跟上党的伟大战略,真正承担起中国学术界应当承担的时代责任和时代担当。(文/李小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