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和写作,是构成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对阅读和写作的关注,是一件有益于人们精神成长的事。
近日,在一场名为“如何读书、怎样写作——读读我们的精神生活”的读书会上,作家周国平和朱小棣为读者分享了他们对由阅读和写作构成的“精神生活”的理解与实践。周国平直言在写作时不要把自己当作家,自己纯粹是出于喜欢而读书和写作,“创造的快乐在于创造本身”。并建言读者应该直接读经典,以少走弯路。
闲读
在阅读中,你会发现自己还有这么多好东西,它们苏醒了
不浪费时间,直奔经典而去
主持人:最近,朱小棣先生推出了第五部书话随笔集《域外闲读》。在书名里您用了“闲读”这个词,您认为它与“读书”的不同是什么?在生活中,你们是如何“闲读”的?
朱小棣:爱看书,不计功利地去看书,就是真正的闲读。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读书,就是一颗灵魂寻找另一颗灵魂。比如,我读周国平先生《岁月与性情》时,就觉得我们怎么那么相近。当时我很诧异于那种相近,后来我理解了,这就是一种灵魂、一种禀性的相近。
周国平:读书是一件很个性化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方式,而我的阅读方式归纳起来就是“三不主义”。
第一,“不务正业”,也就是博览群书,完全不受自己专业的限制。
我是北大哲学系的学生,但大学里我读得最多的不是哲学类的书,而是文学类的书。我觉得,如果一个人被自己的专业限制住的话,他实际上实现的只是一个工具的价值,而没有把自己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第二,不走弯路,直奔大师。
无论在文史哲哪个领域,我都是直接去读那些最好的书,就是被称为经典著作的书。当然,可以称为经典著作的书也很多,那么,我们在经典中的阅读选择,就是那个“一个灵魂寻找另一个灵魂的过程”。
第三,不求甚解,为我所用。我所理解的闲读就是,不求甚解,为了让自己的精神成长才去阅读,而没有必要去死抠某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只要自己感到有收获就行了。
读完一本书之后,我常常觉得作者在书里讲的东西,其实我也想到过,但这种类似的想法是沉睡着的,没有醒来。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把它唤醒了,这是我最快乐的时候。
读书的过程是一个发现自己的过程。在阅读中,你会发现自己还有这么多好东西,它们苏醒了,开始像种子一样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
朱小棣:很多人会问,在有限的时间里怎么去读更多的书?不浪费时间,直奔经典而去,这是肯定对的。而且,并不是每本书都从头到尾读完,有的书看完序言就够了,有的看几个章节就行。
平时分分秒秒没有被安排的闲暇时间,你必须都把它用了,否则它就不属于你。这种时间用来“闲读”和写作,是很美好的。
“闲读”不仅是一种心情,还需要有眼光,更重要的是做一个有心人。
姿态
面对这个急速变化的世界,我可以做的是“保存”自我
在别人的意见面前,捍卫自己的直觉,这是关于读书的一条重要道理
主持人:阅读,是一个发现自己的过程。依你们的经验来看,每个人怎么才能找到最能激发“发现自我”的书?
朱小棣:一颗灵魂寻找另一颗灵魂,换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小的时候,家里有一个书橱,中间一层摆放着《鲁迅全集》,我就一本一本拿下来看。虽然,当时不能看懂多少,但我能看懂一句算一句,看不懂的就跳过去,这么反复地看,最后把这套精装本的书皮都看烂了。
从我八九岁第一次打开《野草》,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我恍然发现,小时候没看懂不喜欢的,今天还是不喜欢,小时候觉得好笑的,今天还是觉得好笑。难道我这几十年白活了吗?后来,我一想,这说明了我还是我。面对这个急速变化的世界,我可以做的是“保存”自我。
周国平:巴尔扎克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爱情上的第一眼就像是千里眼”,这句话用在读书上也是适用的。
读书的时候,你第一眼的印象,或者说最初读的时候强烈吸引你的东西,往往是和你最合拍的。这个第一眼非常重要,它实际上就是直觉。一个人要重视自己的直觉,但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它,却乐意受别人观点的影响。所以,在别人的意见面前,捍卫自己的直觉,这是关于读书的一条重要道理。
我是一个作者,当然希望有人读我的书,但我从来不会提倡别人读我的书,我从来提倡的就是去读经典。同时,读者看我的文章也能发现,这些文章很多都是我对经典的一些感想。实际上,我觉得我寄放在写作上的一个愿望,就是把读者引到经典面前。我希望,我能为读者搭一个桥,让读者通过我的书坐到大师面前。我不希望读者总是停留在桥上,停留在桥上这个姿态是很可笑的。
快乐
本源意义上的阅读和写作都是非职业的,属于每一个重视心灵生活的人
即使写痛苦的经历,其实也是为了把快乐留住
主持人:两位不仅是资深的阅读者,同时也是阅读内容的生产者。在你们看来,写作是怎样一回事?
周国平:我喜欢这样一段话,学者就是以读书为职业的人,为了保住这个职业,他们有时候也写作。作家是以写作为职业的人,为了保住这个职业,他们有时候也读书。现在这两个职业我都有了。我觉得,对写作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你不要把自己当作家,你一旦端着作家的架子来写作,就有问题了。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养成了习惯以后,这样的人以后成为作家是件很容易的事。阅读和写作,都是属于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对我来说,写作让我拥有了另一种充实的、愉悦的精神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越是能在精神生活里遨游,对他的写作越是有利。
本源意义上的阅读和写作都是非职业的,属于每一个重视心灵生活的人。我的经验是,在写作时不要把自己当作家,要纯粹是出于喜欢而读书和写作。创造的快乐在于创造本身。
朱小棣:有一句话说,写作就是为了要保留住生活中的快乐。这句话,给我很大的触动。即使写痛苦的经历,其实也是为了把快乐留住,那不仅是在写作完成后得到的快乐,也是为那段经历留住记忆的快乐。
趣味
写作者一定要有自己的“仓库”,用来储藏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经典之所以值得一读再读,其实就是因为有“味”的存在
主持人:读书是一颗灵魂寻找另一颗灵魂,那么,写作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作家去寻找自己的灵魂?
周国平:写作是多姿多彩的,每个作家关注的东西、擅长的东西都不一样。比如,有些作家更关注外在、关注社会,刻画的是社会某个层面的生态、人们的生存状态;而有些作家更关注内心。从我来说,我可能关注内心的东西更多一点。
但写作又是有共性的,我认为写作里有三个重要的节点:真实的感受、独立的思考、诚实的表达,这三者缺一不可。
现在写作的很多问题,就出在表达不诚实,没有感受,却编造了一个感受。例如,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时会出一些假大空的题目,孩子哪里有这个感受,但是又非写不可。那就编。编成习惯了以后,还会有自己的东西吗?其实写作最重要的就是真实,每个写作者都要珍惜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思想。
经常会有人问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我说,要从我第一本书《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上》出版说的话,我41岁开始写作。但我总是说我是从5岁开始写作的,我5岁上小学一年级,会写字了,就开始写日记。我爸爸带我去他朋友家做客,主人拿出糕点给我吃。我吃了以后,就想今天吃了过几天忘了,不就白吃了吗?我想把它记下来,留下来。就这样,通过写日记,我留住了人生中许多好的滋味。
写作的时候,我不是打开电脑就开始一本正经写东西了。而是在平时,我会经常记录那些一闪而过的想法和感觉。我觉得这个想法好,或者这个感觉对,我就会把它记下来。这些东西慢慢累积成了我的“仓库”。我觉得,写作者一定要有自己的“仓库”,用来储藏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朱小棣:我最近在看王鼎钧先生的书,他提到散文写作时说,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趣,言之有味”。趣味,我们往往把其当作一个词来用。但他认为“趣”和“味”不一样。“趣”是一种兴趣,兴趣令人兴奋,就会打动读者,吸引读者来看。“味”是另外一回事,是回味。过了三天五天、三年五载你再回头来看,这个东西还有看的价值吗?这是一个回味的事情。经典之所以值得一读再读,其实就是因为有“味”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