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千年荣昌夏布,寻访新生的“非遗中国色”

伴随现代化的进程,许多传统工艺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其保护与传承虽过程艰辛但意义重大。我们不禁思考,传统工艺是否还能被现代人接受?对此,北京服装学院驻重庆荣昌传统工艺工作站负责人沈华菊回答:“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使命,因为中国人的根和魂都没有变。”

只要中国式的审美表达还在传承,中华文明的脉络就会不断延展。《时之号令非遗中国色》(如下简称“中国色”)正是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为研究主体,以非遗技艺等方式,去溯源独一无二的古老智慧,去汲取焕新生活的力量,希望以中国传统色在非遗技艺中再现,让“中国色”得以新生。

4月22日下午,重庆荣昌区微雨初霁,万灵古镇的夏布织染工坊外,多彩夏布从晾晒架悬垂而下,经由柔和的阳光折射,在暮春微风里飘摇出彩虹一般的缤纷。当天,知名音乐剧演员、歌手阿云嘎作为华硕灵耀非遗中国色推广大使,跟随上海大学传统工艺工作站站长、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运营总监章莉莉,北京服装学院驻重庆荣昌传统工艺工作站负责人沈华菊,荣昌夏布非遗传承人黄秀英,大家一起在展开“中国色”寻访之旅,体验荣昌夏布如何结合谷雨节气,呈现中国色彩之美,并与当下的现代科技与产品相融合。

取材自然,古老夏布传承“中国色”

中国古人讲求“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也因此中国传统的颜色都从天地万物的造化中衍生而出,与时令、气候,和物候发生连接,包含中国人对时间的特有认知,成为时间的号令,并通过工艺器物,及诗词歌赋渗入中国人的生命情感之中。比如这次《时之号令非遗中国色》发布的“山川黛”,就是典型的“中国色”。

或许“山川黛”并不为许多人所知,但其实它由来已久。唐代诗人元稹的诗句“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正描写了谷雨时节,万物生机勃勃,雨后山川在天光的映照下露出莽莽青色,遂称山川黛。如今,通过荣昌夏布再现“山川黛”,并且将之重新在现代生活多个场景之中,让“中国色”得以新生。

藏红花、柿子、还有散发清香的黄栀子......这些纯植物染色原料经过了怎样的处理,才能最终产生了理想中的“山川黛”色?“中国色”寻访活动当天,在荣昌夏布染坊内,参与嘉宾现场体验了夏布染色工艺。据章莉莉介绍,首先研究人员查阅相关典籍,初步确定“山川黛”的色彩印象,在电脑上探讨并确定色彩数值,印制比选确认后,开始用夏布进行手工染色,一遍遍试验,找到最接近的色彩。

在最传统的大染缸里,大家看到了从植物里提取出来的染料,阿云嘎好奇,“混合起来的颜色完全看不出山川黛的颜色。”章莉莉称,荣昌夏布神奇就在这里,“经过6-7次这样的反复染色,最后呈现在夏布上的颜色,就是最像谷雨之后山川的莽莽青色,也衬托了夏布这种接近自然的气质。”

经过一天的寻访,阿云嘎表示自己第一次体验到了中国染织品的神奇。“什么是‘中国色’你来到荣昌就会发现答案。”荣昌青山绿水,“山川黛”于天地之间自成一派,又经灵巧的匠人之手落于夏布之上,并绵延数代不绝。

对荣昌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自古这里就是夏布的家。为什么夏布会在这里传承下来?荣昌夏布非遗传承人黄秀英表示,其中一个比较直观的原因,就是川渝地区的夏天特别闷热,在没有空调的年代,老百姓需要透气舒适接近自然的布料来做衣服。荣昌夏布以常见的“中国草”苎麻为原料,结合纯天然植物染色工艺,经过工匠们数十道纯手工工序的制作,造就了其天然纹理。夏布取材自然、价格亲民、体感舒适,色彩雅致,很好地服务了生活,“所以这种古老的技艺在荣昌传承千年。”

结合科技,传统工艺在当代生活中发现新可能

荣昌夏布完全由手工织造,工序复杂,只是这样一个单调的织布动作,要恰当地控制好力度与速度,并非易事,集中体现了中国自古有之的匠人精神。参访当天,大家既心生自豪,也深切感受到了夏布手艺人的辛苦。

黄秀英家几代都是做夏布的,接力到她手里已经是第七代传承人了,“其实从我年轻时开始,愿意做夏布的人就已经开始少了,我们荣昌的这些非遗传承人这几十年来其实都支撑得很不容易。”

要使这项古老又传统的文化焕发新的生机,研究团队探讨了许多方案,最终大家决定从中国传统色彩出发,来体现现代与传统的碰撞,“彰显出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全新华硕灵耀夏布电脑内胆包就是“中国色”的一次创新尝试。内胆包既传承了夏布非遗传统工艺的特点,将夏布本身的天然质感与山川黛的颜色质感相融合,又与笔记本电脑产品使用场景完成了结合。

作为华硕灵耀非遗中国色推广大使,阿云嘎表示自己很荣幸参加此次“中国色”的寻访,“让我有机会见识现代科技与传统非遗的跨界携手,见证两者一同再现中国色彩之美,并与更多人分享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

除了“山川黛”,本次《时之号令非遗中国色》还发布了“稻裳金”,和“锦霞紫”,经由不同的工艺,古典中国的审美意趣与现代生活场景发生了多样的链接,“中国色”的生命力得以不断提升和释放。

4月下旬正值谷雨时节,荣昌万灵濑溪河岸边树木葱茏,黛色一片,时有游人走过。河畔那座历经数百年的大荣桥旁,一对父女正坐在石凳上休息,小姑娘问爸爸,“什么是夏布啊?是夏天的布吗?”爸爸告诉她,夏布是荣昌的特产,也非常适合夏天穿。

诸如荣昌夏布这样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被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所知道。这次《时之号令非遗中国色》探访之旅,正是对荣昌夏布技艺的一次传播与唤醒。可预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将会得到更多社会关注,因为那是中华民族之精神根基。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