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品墨:朱耷抄文,伊秉绶书联,吴昌硕刻印

立夏之后即夏天。

古往今来,那些属于“立夏”这一天的书法篆刻,细细读来,其实各有差异:这一天,八大山人抄东坡文,伊秉绶书联,吴昌硕刻印,背后的情怀也是各不相同。

朱耷《东坡居士游庐山记》,庚辰立夏

朱耷《东坡居士游庐山记》,庚辰立夏

先民在立夏时节,已有惜春之感,会备下薄酒,就着落花,为春天送别,这就是“饯春”之意。立夏是柳絮最多的时候。每当看到柳絮,就会想到《红楼梦》中宝钗写的柳絮词“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可以读出她的豁达心境。黛玉则不同,看着柳絮想着自己的身世飘零,感伤至极,便写下“草木也知愁,昭华竟白头”的句子。言为心声、字为心画,一个人的字或诗,本质就是精神长相。

任伯年绘《棕荫纳凉图》

任伯年绘《棕荫纳凉图》

夏天到了,书法家一个人在书斋里,可以赤膊上阵,可以大汗淋漓。有时不妨关了空调,体验一下蒲扇的味道更好。有道是,心静自然凉。曾经见过任伯年所绘《棕阴纳凉图》,吴昌硕坦腹露胸,在芭蕉叶树下摇蒲扇。

那些属于“立夏”这一天的书法篆刻作品,细细读来,其实各有差异。

李瑞清 ?对联,乙未立夏

李瑞清  对联,乙未立夏

有的是巧合,因为古人基本上每天都会写字,碰到某个节气,那便正好。如果恰好那天有事,或者没有满意的作品,那就作罢。李瑞清和冯汉的对联可能是一种偶合。李瑞清对联集《郑文公碑》字,当时才29岁,但笔法成熟苍老,因为抖动过甚,显得做作。看来,李瑞清是有意追求风化剥蚀的效果。

冯汉对联,辛巳立夏

冯汉对联,辛巳立夏

近代广东鹤山人冯汉的知名度不高,但书法不俗,有自己的想法。金文明显受黄士陵的影响,结字多为方形,同时多用方折,方圆兼融,动中生静。最有意思的是落款,坚硬的魏碑笔画融入了行草笔意,明显从赵之谦出,但又有不同。无论是碑化行草还是行草化碑,都做出了不易的尝试。

伊秉绶对联,壬申立夏

伊秉绶对联,壬申立夏

伊秉绶算是专意,因为他喜欢在夏天写字。现在所发现的伊秉绶作品,署款有很多是在夏天的。伊的上下联中有叠字,各有差异,毫厘生变,大家手笔,豪放不忘精微。伊隶有颜楷笔意,雄壮博大,行书题款通常细致灵秀,学李东阳,反差极大,却又动静相宜,极具意味。

丁佛言临《衡方碑》,乙丑立夏

丁佛言临《衡方碑》,乙丑立夏

丁佛言临《衡方碑》作品接近两百字,一气呵成,可见功力。用笔铺排,注意笔法对于邓散木影响很大。款字写道:“伯恒先生甲子(1924)冬以此纸属书金文,持之数月,迄无以应,今将赴都,愧无以与故人相见,乃写衡方数行,以图塞责,殆所谓急不暇择者,未知伯恒其有以恕我否。时乙丑(1925)立夏节,佛言倚装记。 ”作品是去年冬天应朋友之索请,到第二年立夏才完成所交代的任务。真是寒来暑往!

吕海寰,丙辰立夏

吕海寰,丙辰立夏

吕海寰临《兰亭序》最有意思。“暮春之初”过后,便是初夏时节。看来,此件作品与节气确实特别对应。言及至此,不仅想到王羲之在暮春时写下《兰亭序》,是不是因此而更加惬意呢?也许就是真的。“天人合一”有时候说起来很玄,有时并不玄,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最明显的,对天气是有预感的,每到阴雨天,关节酸痛,比天气预报还要灵光。如果王羲之在夏天或冬天写《兰亭序》,也许就不是《兰亭序》,就算有,也可能是另一种风貌,可能会近似张岱《湖心亭看雪》的那种感慨。

王福庵 ?临《季子白盘》,戊子立夏

王福庵  临《季子白盘》,戊子立夏


王福庵 ? ?新黄老鹤对联,甲戌立夏

王福庵    新黄老鹤对联,甲戌立夏

王福庵在立夏有创作,也有临《白盘》作品。看来,他的日课习惯极其强大。换一种说法更贴切,他已经真的上瘾了!因为平时写字刻印极度勤奋,和某个节气相逢的频率很高。

吴昌硕 ?莱南腐草,己酉立夏

吴昌硕  莱南腐草,己酉立夏


吴昌硕 ? 西蠡,乙酉立夏

吴昌硕   西蠡,乙酉立夏


吴昌硕 ? 处其厚,庚戌立夏

吴昌硕   处其厚,庚戌立夏

吴昌硕同样也极为典型,几乎每个节气都有作品现身。可以简单测算一下,老人家“诗书画印”四绝,一生书画作品大大小小难以计数,刻印三千方以上,诗歌存世两千首左右,一生84岁,成果如此丰沛。综合衡量,勤奋是可以测算出指标的。

胡小石,辛丑立夏

胡小石,辛丑立夏

今年正好是辛丑年。读到胡小石的作品,落款是“辛丑立夏”,再往前又一个六十年,就是《辛丑条约》。胡小石题跋中点明了其来源,乃出自朱熹和张即之,并评价了张瑞图书法:“其书势有二:一用转而较柔和,一用折而纯刚劲”,“二水书能刚而人却柔,以书致败”。可谓的论。朱耷所书内容为《东坡居士游庐山记》:“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时在“庚辰立夏”,此时74岁,人书俱老之境。正当此际,八大书法的空间感处理已经独具一格。四面留空,字迹密集,尤其刺目的是“何园”印章,比字形大几倍。八大丝毫不为很多律令所限,我行我素,方能成就个性。

袁枚致西崖手札

袁枚致西崖手札

袁枚的《所见》诗非常有名:“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古人的诗句,总会有几重意境,让人生出许多想象。他在某个“立夏日”给西崖老人写了一封信,但在哪一年却不得而知。如果想知道,还得费些周折,得做一番考据。这位声色犬马的大才子,留下一个待破的“悬案”。

蔡襄《思咏帖》1051年 纸本 纵29.7厘米 横39.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初夏

蔡襄《思咏帖》1051年 纸本 纵29.7厘米 横39.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初夏

有的作品没有明说是立夏。这样的帖读起来却更有意味。比如蔡襄的《思咏帖》,“初夏时景清和,愿君侯自寿为佳”。宋皇佑二年十一月,蔡襄自福建仙游出发,应朝廷之召,赴任右正言、同修起居注之职。途经杭州,约逗留两个月后,于次年初夏继续北上汴京。临行之际,给邂逅钱塘的好友冯京留了一封手札,这就是《思咏帖》,也叫《初夏帖》。

赵佶《夏日》诗帖

赵佶《夏日》诗帖

宋徽宗赵佶有《夏日诗》,读之感慨:“清和节后绿枝稠,寂寞黄梅雨乍收”,“池荷成盖闲相倚,迳草铺裀色更柔”。

《说文》中解释:“夏,中国人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文化中,大水也称为夏。古城一带的汉水,曾经名为夏水,汉口则称为夏口。自立夏开始,槐香暗度、枇杷满树、新麦飘香、青梅煮酒,可以做很多事。想来李清照遇见赵明诚,一定是在青梅初熟的日子,于是写下了“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句子。科技带来了空调,但也没有了纳凉和拉家常,没有了萤火。最主要的,是再也写不出那样的诗词,那样精彩的书法。戈尔的《飞鸟集》中有“生如夏花之绚烂”的句子。夏天里的生命丰富多彩,每一种生命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说到本质,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在合适的时间做对合适的事情,找对合适的朋友。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