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愚园路的前世今生:曾经的花园,曾经的张爱玲

沪西的愚园路既名愚园路,彼时当有一座叫作“愚园”的花园。

这个花园在哪里?何以现在完全不见?有没有遗址或遗迹?事实上,愚园路既得名于“愚园”,与民国时期知名女作家张爱玲寓所常德公寓还有所交集。

愚园

愚园

一、最初是一座马棚

曾经的愚园,位于愚园路近常德路一带,这里最初是一座马棚。这座马棚的由来,与愚园路附近的静安寺有关。

静安寺是上海为数不多的千年古刹、名胜古迹,距离当时的上海县城约十几华里。上海位于江南水乡,河流遍布、阡陌纵横,当年没有从县城通往静安寺的道路,城里人去静安寺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摇船沿城河、打铁浜(相当于现在的自忠路、顺昌路、太仓路、重庆南路北段和重庆中路),进入长浜(相当于现在的延安中路),抵达静安寺;

另一种就是穿越田间小路到达静安寺。但女性走起来步履蹒跚,当天往返是十分困难的。

清朝时期的静安寺

清朝时期的静安寺

进入近代以后,1860年,修筑了一条从跑马场通往静安寺的马路。这条通往静安寺的马路就被叫做“静安寺路”,也就是现在的南京西路。

静安寺门口的涌泉(上海市档案馆藏)

静安寺门口的涌泉(上海市档案馆藏)

静安寺路开通后,方便了上海人的出行,上海城里人可以步行到泥城桥,再沿静安寺路抵达静安寺。不过,从泥城桥到静安寺大约7华里,成年男子须步行一个半小时,女子可能需要三个小时。于是一种“交通马车”应运而生。

当时报纸上关于静安寺路马车事故的报道

当时报纸上关于静安寺路马车事故的报道

静安寺路开通后,坐马车到静安寺的人越来越多,马车需要停车场,马匹需要休息、喂草料。于是,大概在19世纪70年代,在静安寺的东侧出现了一家“公一马房”,后来,马车行老板发现经营马车和停车场的收入远远不及直接经营旅游的收入高,就把停车场改建为营业性的花园,取名为“申园”。

1924年出版的《上海轶事大观》中说:

沪北(上海县城北面)园林,首拥张(园)、愚(园)二园。二园之前有申园,在静安寺路今愚园附近。当辟园之初,有“公一马房”者,局面极大,车辆亦多,然马车行寻常商贾雇而坐者寥寥无几,主人虑折阅,遂辟此园,为招徕之计,果如所谋,获利颇厚。

早期的静安寺路

早期的静安寺路

申园以中国传统园林布局为主,但是里面的许多建筑物是西洋风格,是一个综合性游乐园。后来,这个申园停业了,有人在申园旧址上修建了“愚园”。

二、一座可供游玩的花园

1909年出版的《图画日报》“上海之建筑”专栏绘有“愚园”,配画文这样讲:

是园向为镇海叶氏产,后经阳湖刘氏以银十一万两,向叶氏得之。游者入门时须纳资一角,藉此为补助常年修理费云。

清末《图画日报》中所绘愚园

清末《图画日报》中所绘愚园

可以肯定的是,愚园最初是豪富之家的私家花园,大概到了“阳湖刘氏”手里开始收门票,不过所收之费,只是用来补贴修理费用而已。

愚园着色明信片

愚园着色明信片

再过了几年,愚园就成了著名的营业性花园。1910年版《上海指南·卷五·园林》记载:

愚园,在静安寺路西首,赫德路(常德路)八号。入门,过小桥,见有一楼,楼前多乔木,有紫藤一棚,绝佳。

楼后有池,池上有小亭,曰“如舫”。过此即为“敦雅堂”,后为假山,石笋不少,山上为“花神阁”,有闽人辜鸿铭英诗及德诗石刻在焉。

池之东、西两旁富亭榭。楼之向北隅复有小楼,曰“飞云”。楼西为球场,场之东北隅为弹子房,弹子房之东为鹿柴虎栅,西为唐花室。

游资每人一角,茶资每碗二角,果品每碟一角,兼售点心。

兴盛时的愚园占地面积约50亩,大致上相当于庙弄(今静安寺与久光百货之间的通道)以东,静安寺路、常德路、愚园路所围的地方,其大门开在常德路上。

1918年地图,愚园在静安寺东面(愚园路与静安寺路之间)

1918年地图,愚园在静安寺东面(愚园路与静安寺路之间)

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首先位于市中心的“新世界”、“大世界”、“小世界”、“神仙世界”等新型综合性室内游乐场大量出现,这些游乐设施更先进、更完备、更时髦、更好白相,也把大量的游客吸引了过去。

早期的愚园路

早期的愚园路

外部竞争的加剧,使得愚园的经营连年亏损。进入20世纪后,上海的城市人口以每年10万的速度增长,而沪西的地价日益上涨,尤其是1908年,静安寺到虹口公园的1路电车通车,带动了沪西的发展。

各种原因交织下,愚园最终因无力支撑而关闭,其土地则被房地产公司收购。

三、洋房、公寓在此拔地而起

曾经的愚园花园,在房地产商的介入和操作之下,被拆分建成了一些住宅项目:吉美邨、康泰公寓、爱丁登公寓(常德公寓)和一些花园洋房。

愚园地块的西南部分成为“吉美邨”,即南京西路1610弄住宅。

愚园地块的西北部分建成了上海人所谓的“花园洋房”,住户以侨民为主。

当年的“花园洋房”之一,现在的愚园路81号

当年的“花园洋房”之一,现在的愚园路81号

愚园地块的东部建设为康泰公寓,占地面积2.3亩,有3-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公寓住宅4幢,如今已经拆除,成为宏安瑞士大酒店。

愚园地块的正东,就是原来花园的大门处建设为爱丁顿公寓,也就是现在的常德公寓。

1947年地图,这块地块大致上就是原来愚园的范围

1947年地图,这块地块大致上就是原来愚园的范围

常德公寓是作家张爱玲和她的姑姑住得最久的公寓,1939年住51室,1942年住65室。在这里,张爱玲正式开始了公寓作家的生涯,完成了小说《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金锁记》《封锁》《心经》《花调》。

常德公寓旧照,路边常有电车驶过

常德公寓旧照,路边常有电车驶过


常德公寓旧照

常德公寓旧照


如今的常德公寓

如今的常德公寓

可以说,常德公寓是张爱玲在上海的一个重要地标,见证了年轻的张爱玲的写作、成名、恋爱、失恋等酸甜苦辣,以及她的灿烂与落寞。

张爱玲

张爱玲


张爱玲姑姑张茂渊在公寓放假留影

张爱玲姑姑张茂渊在公寓放假留影


常德公寓,见证了张爱玲的灿烂与落寞

常德公寓,见证了张爱玲的灿烂与落寞

(本文标题有修改,原题为《上海愚园:这座花园为何与张爱玲有所交集》,转刊自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保护中心“名家专栏”)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