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盖叫天》出版,最值得记录的是“盖派精神”

谈起京剧武戏,武生泰斗盖叫天的“盖派”是不少戏迷的心头好,《三岔口》《武松》《十字坡》等代表剧目至今仍是京剧武戏的重要剧目。盖叫天虽出生于河北,但因长期在上海、杭州一带演出,有“江南第一武生”之称。

了解这样一位老艺术家生平,时过境迁之后的回忆显然不如新鲜的记录更为真实可靠。著名记者、作家秦绿枝(本名吴承惠)上世纪50年代曾连续采访盖叫天,在《亦报》和《新民晚报》连载了110篇短文,记录下了盖叫天对于演剧的诸多意见和想法,也呈现出了盖叫天演出、生活等诸多的实况。

《采访盖叫天》出版,最值得记录的是“盖派精神”

近日,这些当时以《盖叫天演剧五十年》连载的短文和之后秦绿枝发表的几篇回忆盖叫天的文章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书名简单直接,就叫《采访盖叫天》。

5月12日,在上海图书馆举办的新书发布会上,面对盖叫天的众多后人,年过九旬的秦绿枝感慨,如今再看60多年前的少作已觉稚嫩,出版这本书是为了“给老爷子(盖叫天)留下一点东西”,“老爷子勤学苦练,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现在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内容源自1950年代的110篇连载采访

1950年代,秦绿枝和盖叫天都住在淮海路后面的兴安路上。秦绿枝在《亦报》做文化记者,自己也是京剧票友,他拜访过盖叫天几次,觉得他谈话风趣,一来二去,就萌生了给他写连载的念头。盖叫天也痛快地答应了。

秦绿枝总是下午去拜访盖老,据他回忆盖老家客堂仍是旧时布置,摆着长案几和八仙桌,供了好多佛像,香炉中总是燃着檀香末。常有京剧界老人来拜访盖老,但话不多,聊起来也大都是京剧界内行的事情。

秦绿枝去拜访一次盖老,凭记忆能写三四天稿子。他力求稿子短小精悍,每篇只有五六百字,大都围绕一个主题来写,如果一篇之内写不完,就以连载形式分两三天写完。

《采访盖叫天》出版,最值得记录的是“盖派精神”

秦绿枝(左)在新书发布会上。

盖叫天讲京剧艺术多,也会谈到自己的学戏经历。盖叫天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西延村,父亲务农为生,家中穷困潦倒,一年到头吃“三黄”,也就是黄高粱米、黄棒子面、黄豆芽,直到十二岁到了上海,才第一次吃到大米。

“不这样穷,我会去学戏?” 盖叫天告诉秦绿枝,因为穷,不到9岁的时候,父母决定让他去学戏。以这段经历为开端,盖叫天向秦绿枝讲了自己从艺50年来的经历。他如何十四岁在上海“一炮而红”,如何耿直不畏强权,如何因为倒嗓由“文武老生”转向纯粹的武生戏,如何演活武松、林冲等武生角色……秦绿枝一一记下。

在《亦报》以“王惟”的笔名连载了50篇之后,《亦报》停刊,秦绿枝被吸收进《新民报(晚刊)》,戏曲仍是报道重点,秦绿枝就继续在新报纸上写盖叫天的连载报道,换了重点,根据盖叫天一出戏一出戏的脉络来写,从盖叫天对戏中角色的把控和见解中来写他的戏剧成就。这一写又是60篇。

“出版这本书,就是想把盖叫天苦学苦练的意思写出来”

“我从小很喜欢京戏,但京剧究竟怎样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盖老传授了我很多知识,我对他始终是尊敬的。我写这些文章坚持一个宗旨,盖老说什么我记什么,不到之处是有的,但绝不敢夸张,从不自作主张加东西。” 秦绿枝兢兢业业写下的这些连载小文,当时反响很好,常有朋友打电话来告诉他“昨天一篇写得不错”。

时隔多年,秦绿枝的好友、原上海城市管理学院院长王其康建议他将这些连载采访结集出版。秦绿枝曾觉得年轻时的旧作文字太“张牙舞爪”,回头看拿不出去。但王其康认为这些报道忠实地记录了盖老的谈话,力劝他应该出版。

“盖老谈他从前怎样学戏,怎样练功,正式上台以后又怎样对自己的表演不断琢磨改进。盖叫天特别强调要用心思,动脑筋,每一次排戏或每一次演出,事后都要在心里默一遍。更不要说他一生所受的艰苦,受的折磨,而作为一个艺人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等等,你都具体地在文字中表达出来了。” 王其康认为,就凭这些,这些报道也应该出版,“贡献给戏剧界的青年演员作为业余参考之用。”

张大根是盖叫天长子张冀鹏的儿子,张冀鹏1955年早逝,张大根等人学戏是跟着盖叫天学的,也亲历了盖叫天晚年身边的梨园往事。回忆起爷爷,回忆起梨园经历,张大根觉得点点滴滴的细节最值得记录,“这本书是吴老(即秦绿枝)比较早的采访内容,那时候能有这样连篇累牍的采访很不容易,采访比较朴实,内容都是点点滴滴的细节,但就是这些细节成为现在公认的盖派精神。”

《采访盖叫天》出版,最值得记录的是“盖派精神”

盖叫天孙辈张大根发言

盖叫天练戏不走捷径,坚持到70多岁高龄仍然演武戏,对喜欢的戏经常放在心里琢磨,从武打动作到内心情绪表达都十分在意。盖叫天的孙辈张善元现在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提及爷爷,他最在意的是这种“坚持到底”的信念,“现在什么人都是角儿了,而当时成角儿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现在学生喜欢走近路,希望马上能成名。但我爷爷(成功)就是武生到底、坚持到底。我现在有一个学生嗓子挺好,我就跟他讲一定要练功,没有捷径。”

“盖叫天的成就,是练出来的,也是想出来的。”秦绿枝说,出版这本小书,就是想把盖叫天苦学苦练的意思写出来,这也是“盖派精神”真正的意义所在。

《采访盖叫天》出版,最值得记录的是“盖派精神”

盖叫天

为盖叫天人生提供一份重要记录

近些年来,经历过一阵低潮期之后,京剧开始再度“走红”,越来越多人重新喜欢上看戏听戏,老一辈戏剧名家的日记、回忆录开始逐渐出版。盖叫天曾口述出版过谈其舞台艺术经验的《粉墨春秋》。而《采访盖叫天》的出版,也为盖叫天的人生经历提供了一份重要的记录。

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孙洪康评价《采访盖叫天》这本书是“短文小书,小书不小”,整本书都是五百到八百字的小文,语言却轻松有味,“日积月累、水滴石穿,写出盖派艺术内涵。”

他认为记者由于职业原因,不可能行行做通,但秦绿枝先生对于戏曲这一行,确实做到了专业,秦绿枝对盖叫天是零距离贴近采访,甚至与盖叫天一桌用餐、一起洗澡,写出的报道“一招一式用词都是梨园行话”。而这系列报道能连载100多天,也证明读者喜欢看,记者有恒心自信深入挖掘报道。

《采访盖叫天》出版,最值得记录的是“盖派精神”

秦绿枝给曹可凡在《采访盖叫天》上签名

上海著名电视主持人曹可凡是一位资深“戏迷”,他表示自己很早就认识秦绿枝先生,也读了很多他在《新民晚报》上连载的文章。小时候去他们家玩,看到秦绿枝家中桌子玻璃板下,压着的照片很多都是他和戏曲前辈的合影,那个场景回忆起来至今温暖。

“我后来喜欢写作,喜欢戏曲都和他(秦绿枝)有关,他的文章对我们这代人成长起到重要作用。”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