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秉性》:为同质化城市发展开一剂良药

一座城市只有具备了有特色的文化,才有可能以卓尔不群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城市之林。怎样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保持并强化城市的特色文化,避免同质化的危机,避免千城一面的困境,让不同族群在不同文化的物化形态中,找到自己心旷神怡的栖息之地,这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

3月26日,《城市的秉性——大型特色活动与特色文化城市研究》新书发布会在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召开。该书是国家社科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全书聚焦于大型特色活动与特色文化城市的研究。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研究员、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陈圣来担任首席专家的项目团队,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理为基础,以成果转化为目标,广泛进行社会考察和田野调查,从国内外收集大量典型案例,进行缜密的研究和撰写,试图提出当下中国特色文化城市建设的方向、路径和措施。

新书发布会现场

新书发布会现场

2011年中国城市人口首次突破50%,达到51.27%。这一年,中国城市人口与世界城市人口的比例几乎相当。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节点,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标志着中国从千年农耕文明的农业大国开始迈入以城市社会为主要形态的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

“由于城市化在中国不是单兵突进,而是与全球化、信息化不期而至、齐头并进,这三股浪潮汹涌而至,席卷神州大地,这种叠合加之行政权力高度集中,就产生了这样一种现象:但凡现代化全球化浪潮所过之处,往往摧枯拉朽,淹没了个个相异、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陈圣来提出,最突出的就是城市同质化的倾向日趋严重,无论徜徉在沿海城市还是内陆城市,踯蹰在东海之滨还是西南边陲,都会恍惚难辨城市的差异。

陈圣来

陈圣来

陈圣来直言:“西北的秦腔、中原的梆子、江南的评弹在相应的城市都难觅踪影,城市文化的肤浅化、粗俗化、娱乐化、商业化日趋严重,消解和衰退着城市的传统习俗和审美旨趣,抹平和削损着城市的文化特色,瓦解和摧毁着城市的乡愁依托。所以城市病的最大问题也是最严峻的挑战是文化问题。城市化是一种文化范式的转换或者整合,因此城市病的暴露和体现也在文化上尤甚。 ”

危险并未止步,危机还在潜伏和滋长。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余波下,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召唤下,许多城市膨胀起速建文化大省(市)和国际大都市的热情。陈圣来给出了一组数据:“我国700多个城市中有655个城市表示要‘走向世界’,183个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大都市’。各地城市建设目标趋同、功能重复、产业类似、形象单一。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资源被破坏的现象并未得到遏制,大量一哄而上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影视拍摄基地建设,大量人造的假古迹,攀比式地建造大型文化设施,拉郎配式地组建文化传媒出版集团等。这种特色文化危机的背后,让人们感到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在新形势下有沉渣泛起的可能。”

提出当下中国特色文化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政策建议和具体路径,显得尤为迫切。《城市的秉性》从八个子课题入手,探微寻幽给出一些解决之道:大型特色活动对建设特色文化城市的战略意义;大型活动的文化内涵与城市特色建构的互动;大型活动在全球化浪潮中为城市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大型活动与城市文化特色建设;构筑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大型活动与特色文化城市的关系;特色节庆与特色文化城市;在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中市民文化的作为与贡献;大型特色活动与特色文化城市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等不同维度和不同方位进行深入的研究。

《城市的秉性》

《城市的秉性》

如果将城市文化作为一个综合概念和集成概念来研究,陈圣来提出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剖析:一是器物文化,这主要指城市的建筑构成,指城市建筑所形成的市民的居住场所,包括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建筑特色,以及街区的肌理、风貌等。二是制度文化,主要指城市的治理体系,包括城市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分工,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管理结构和管理方式,决策设计和决策实施,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等。三是行为文化,主要指城市的社会体现和文化品位,包括城市市民的生活习俗,人际关系和行为特征,日常交往方式,生活时尚的兴趣,国际化的程度,市民的文化素养和习惯等。四是观念文化,主要指城市的意识形态、集体人格、市民精神、审美旨趣等,牵涉到城市的人文价值观念,包括宗教、政治、道德、哲学、艺术及其机构,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剧院、书店、网吧、体育场等。

“某种程度上大型特色活动是城市的救赎。建设特色文化城市我们固然可以从规划设计、产业布局、建筑风格、遗产保护、景观修缮等入手,然而还有一条路径,即举办有特色的大型活动也是铸造特色文化城市的绝佳抓手,”陈圣来例举了我国近年来的成功案例,“在全国许多大中小城市避嫌于大型活动,怕有铺张奢靡之嫌而畏葸不前时,乌镇逆袭而上,举办了首届乌镇戏剧节。接着乌镇又以惊人的气魄举办了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这两个活动就此奠定了乌镇作为文化要镇的地位,使得它在戏剧界和IT界具备了不可撼动的影响。就此特色文化小镇的特殊品质昭然若揭,短期内,其他古镇一时难以望其项背。”

“‘音乐之都’曾是维也纳的代名词。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一美誉先后分别授予了意大利博洛尼亚、西班牙塞维利亚、英国格拉斯哥、比利时根特和中国的哈尔滨。联合国授予哈尔滨‘音乐之都’的理由是,哈尔滨这座城市具有百年的音乐传承历史,音乐是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固化品牌。这是中国迄今为止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2010上海世博会留下一个永久性纪念日——全球首个‘世界城市日’。2010年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闭幕当天,与会者共同倡议将当日定为‘世界城市日’。隔年第6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自2014年起,将每年的10月31日设立为‘世界城市日’。这是首个由中国提议并被联合国公认的世界性纪念日。”

大型特色活动都是阶段性的,时过境迁,然而通过这些大型活动无形中为每座城市却留下一种积淀。陈圣来认为,这种积淀会弥漫在城市的每寸空间,渗透在城市的细胞里,慢慢发酵,日久形成城市的一种气质。

新书发布会上,陈圣来还概括了特色活动确立城市特色品牌、大都市大型活动共生共荣、网络时代大型活动的作为与地位、文化遗产对大型活动的推进与大型活动对文化遗产的护佑、城市公共空间对大型活动的呼唤和大型活动对公共空间的形塑、市民文化在大型活动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艺术节是城市人对诗意生活的集体追求等方面的研究观点。还介绍了大型特色活动与特色文化城市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制订,试图通过评估大型特色活动的举办来考量其是否有利于推进城市特色的建设,进而达到城市文化功能修复的目的。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