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有过几所“中山大学”?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为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先后有多所大学被命名或更名为“中山大学”,以表敬仰。广州中山大学(前身广东大学)有段时间叫做“第一中山大学”,后面跟着二、三、四、五“中山大学”。有趣的是,上海、江苏、苏联提议用“中山大学”纪念孙中山,均比广东大学要早。

广州文明路的中山大学原址

广州文明路的中山大学原址

上海大学抢闸不成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寰宇同悲,均思有以纪念。出乎意料的是,第一个提出将校名改为“中山大学”的是上海大学。

3月17日,上海大学社会系学生安剑平,写成《论改组上海大学为中山大学案》,称:“窃考吾校创办之初,即以发扬民治、养成建国人才为标帜,而环顾国中大学,与先生精神、主义之号召,亦以与吾校关系为最深。……此议初为吾友葛军克信所发起,葛君与我道及,我当时脑中即起异常之感觉,而一力赞成之,且更研究改组理由之种种要点,而我更提议校中建立铜像,使吾校民治教育上益收潜移默化之陶冶。然我与吾友马君凌山商榷,亦为一力赞同。未几,风声所播,全校景从,于昨晚适开吾校学生会,遂有李君炳祥之提出,而得全体同学之赞成,于此可见纪念孙公发扬民治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矣。此实为正大光明庄严灿烂之举动,……凡我同志,皆当奋起努力喝(唤)起舆论,陈请政府,于最短期间,克底于成,以一片血忱、一瓣心香,以奠慰我国父之灵者,以奠我中华民国之邦基焉。”(3月24日《广州民国日报》)

上海大学的前身,是1922年在闸北创办的一所弄堂大学——私立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开学不久,校长携款逃往日本,全校学生发起自救运动,吁请陈独秀、章太炎、于右任三人中之一人出任校长。最终,老同盟会员于右任接下了这个重任。

1922年6月16日,孙中山与合作已久的陈炯明爆发冲突,无奈之下从广州转战上海,8月14日在沪同志举行欢迎会,孙中山指示于右任,在上海筹办一所新型大学,为北伐培养人才,这所大学在人事上要兼容并包,网罗各方面的人才。于右任刚好遇到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学生求助,接手办理,改为上海大学,于10月23日诞生。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海大学也可以说是孙中山所创办的。

孙中山一直在尽其所能扶持上海大学。1923年2月,他批准每月拨款资助;8月,上大特设校董会,孙中山担任名誉校董。国民党召开“一大”后,明确上海大学为国民党党立学校,经费由国民党中央补助。

于右任赞成国共合作,认为中共“多青年,有主张,能奋斗之士”,向李大钊求助,李大钊推荐自己的学生、共产党员邓中夏参与上大的管理工作。1923年夏,邓中夏到校任校务长,成为国共两党合作办学的开端。于右任不常到校,校务实际由邓中夏主持。邓中夏创办了社会学系,为加强上大的领导与教学力量,陈独秀派瞿秋白担任上大社会学系主任。在国共合作时期,上海大学既是国民党党立学校,也是共产党人实际控制的大学。

孙中山逝世后,正式提出将上海大学改为中山大学的安剑平,江苏无锡人,上海大学“孤星社”发起人、社长,积极拥护新三民主义,孤星社的创办也得到孙中山的支持,曾为《孤星》杂志题签。安剑平也是“五卅”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为此被英租界巡捕逮捕。(沈建中:《“激励大侠魂的精神”——上海大学社团孤星社及〈孤星〉杂志》)“五卅”运动后期,安剑平加入了共产党。

3月19日《申报》刊登国民党上海市第四区分部全体党员唁电:“北京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鉴:总理逝世,痛悼万分,一致议决,请求将上海大学改为中山大学,并特设三民主义讲座,由中央派专员讲授,以示永远纪念及继续遗志之意,万望准予通过,商于校长决定施行。上海市第四区第四分部全体党员叩。删。”

4月2日,廖仲恺代表中央执行委员会复函上海大学学生会:“径复者:案准胡展堂同志转来贵会请将上海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并增没政治、经济、教育三系,以垂孙中山先生永久之纪念等由函一件,当即提出本会第七十五次会议,决议改名为中山大学,俟有切实改革计划然后实行等因,准函前由,相应录案。函复贵会,查照为荷。此复上海大学学生会。中央执行委员会廖仲恺。”

中执会的答复留了活口,原则同意改名中山大学,但要看“切实改革计划”实行情况如何再定。上海大学原本基础较差,经费也不充足,学科设置“偏科”严重,又受到北洋政府、租界当局的迫害,动荡不安,难当大任,虽然最早提出改名“中山大学”,却殊难落实,此事遂不了了之。

上海大学西摩路第一院校舍

上海大学西摩路第一院校舍

第一中山大学

广州中山大学前身为国立广东大学。广东大学校址位于今文明路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鲁迅纪念馆位置,此地原是清代的广东贡院。1905年起,两广总督岑春煊筹办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拆除贡院,聘请英国工程师,仿照日本师范学校模式进行规划设计,陆续建成课室、实验室、操场、自修室、寄宿舍、会食堂、中小学堂等,可容师范生500多人,附属中小学生500多人。1908年4月1日,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正式开学,首任监督(校长)为王舟瑶。1912年2月,改称广东高等师范学校。

1924年2月2日,孙中山签署命令:“着将国立高等师范、广东法科大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改为国立广东大学。”孙中山同时还任命老同盟会员邹鲁担任广东大学筹备主任。广东大学筹备委员,除邹鲁外,有35人,其中31人是归国留学生,包括许崇清、马君武、蒋梦麟、李大钊、胡适等名人。6月9日,孙中山任命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校长。在生命中最后的一年里,孙中山一直关心着广东大学的发展,主持制定《国立广东大学规程》,为保证办学经费充足,曾通令全省各属将筵席捐的三分之二“拨为国立广东大学经费”。1925年7月,广东公医大学也并入广东大学。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广东大学反应有些迟钝,被上海大学、东南大学抢了先。3月24日,《广州民国日报》刊登《改广大为中山大学之提议》:“昨有国民党员黄行致函中央党部云:中央执行委员会诸君并转汪精卫、邹海滨先生并诸同志鉴。噩电传来,天下太息,惟先生虽死,主义犹存,吾侪正宜鼓其馀勇,努力三民,竟先生未竟之志,励后死之责也。顷阅报载北京同志改中央公园为中山公园、南京为中山城等语,景仰元老,人有同情,而吾粤为革命策源地,又为先生桑梓所在,更不可以无纪念,似宜将广东大学改为中山大学。查以党建国,为先生之独见;以党建校,实宣传之要图。是否有当,伏候公决。中国国民党党员黄行叩。”廖仲恺作为掌握实权的党国元老,促成国民政府原则上通过了这个动议。

7月,邹鲁呈请国民政府批准改校名为国立中山大学,但国民政府批示认为“该校……自应积极筹备,俾名副其实。所请拟于本年十一月十一日成立,为期过促,应从缓议。”老校长邹鲁在这一年9月离穗北上,参加“西山会议派”活动,之后“广大”人事纷更,筹备工作被拖慢。经一年多的筹备,1926年8月17日国民政府发布命令,正式宣布将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到1928年2月改称“国立第一中山大学”。

国立第一中山大学第一届毕业同学合影

国立第一中山大学第一届毕业同学合影

第二中山大学(武汉大学)

1927年6月,国民政府取消教育部,成立“中华民国大学院”,在部分省区实行“大学区制”,以蔡元培为大学院长。大学区制移植自法国学制,其核心内容是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大学区,大学区内的大学担任高等学府与教育厅的双重功能。

随着国民革命军向全国进军,“第一中山大学”之后,陆续出现“第二中山大学”以至“第五中山大学”。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汉之后,11月20日,湖北省政务委员会决定将国立武昌大学(原国立武昌师范大学)与武昌商科大学、湖北省立文科大学、法科大学、医科大学等数校合并,组成“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7年10月,武昌中山大学被南京政府命名为“第二中山大学”。随着形势的变化,桂系军阀控制湖北,第二中山大学因发生所谓“嫌疑分子”问题而停办。1928年7月,国民政府任命湖北人刘树杞为第二中山大学校长,启动重建,国民政府决定将原第二中山大学改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校址也从武昌东厂口迁至珞珈山。

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第三中山大学(浙江大学)

1897年,浙江省创办求是书院,后改为浙江大学堂,到1912年停办。1921年浙江省议会建议筹设杭州大学,未能如愿。1927年春,国民革命军底定浙江,拟建立浙江大学。6月,国民政府决定在浙江省试行“大学区制”,浙江省也随之筹备成立“第三中山大学”,7月15日以蒋梦麟为第三中山大学校长。到1928年4月1日,又将第三中山大学改名浙江大学。10月,国民政府成立,改大学院为教育部,蒋梦麟出任教育部长,到11月辞去浙江大学校长职务。浙江大学扛着“第三中山大学”名字的时间不长。浙江为人文渊薮,但要等到北伐军底定浙江后,才建立起高水平综合大学。

1932年,政府任命程天放为浙大校长,加以大刀阔斧的改革,呈蒸蒸日上之势。1936年,蒋介石任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为浙大校长,一直到1949年4月。竺可桢既是气象专家,人文修养也极高,加上与蒋介石有姻亲关系,有一定自由度施展抱负,浙江大学在他管理下声誉鹊起。

浙江大学图书馆

浙江大学图书馆

第四中山大学(中央大学)

北伐以前,位于南京的东南大学是与北京大学齐名的国立大学。江苏经济、文化资源甲于他省,人才辈出,历代科举成绩傲视群雄,近代又有上海的崛起,东南大学故而拥有崇高地位,简称“东大”。

孙中山逝世后,上海大学第一个抢闸出击,第二个争取“中山大学”名衔的,是江苏省。1925年3月20日,《申报》刊出《东大改组为中山大学之建议》。报道称:“昨闻苏苏社沈卓吾等,有电致段执政及在京同志,建议将东南大学,改组中山大学,谓既彻底解决此次学潮,并纪念孙中山创造共和之丰功,而肃青年之趋向,以奠东南学府永久之基云。”“苏社”是状元张謇发起的江苏地方自治组织。

沈卓吾(1887-1931),江苏如皋人,清末入江南高等工业学堂读书,留校任教时因高谈革命,遭清政府通缉,亡命日本,在横滨得以谒见孙中山,遂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后,曾为革命党人焦达峰输送枪械至湖南。1916年年起,在上海主办《工商日报》、《中国晚报》,宣传三民主义。1924年起,任孙中山广州大本营参军等职。长期追随孙中山的沈卓吾,兼有江苏人身份,他提出这个建议是出于“三赢”考虑,既可借此长期纪念孙中山,为江苏人争光,又可协助解决当时的“东大校潮”。“东大校潮”,因汪精卫、杨杏佛等国民党人发动驱逐校长郭秉文而起。1925年1月初,在杨杏佛等人的运作下,北京政府免去郭秉文校长职务,激起师生强烈抗议。沈卓吾此举,似是希望缓和师生情绪,拉近东南大学与国民党的距离。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集团定都南京。6月9日,以东南大学为核心,合并一些其他江苏高校,重组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这是沈卓吾始料未及的。不过他的积极表现仍然得到了回报,这一年10月20日,他得到“国民政府财政部印花税处处长”肥缺。1928年2月,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曾拟改名为“江苏大学”,但反对者众,最终改组为“中央大学”。民国时代,南京与北京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竞争关系,到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南京终于取得“胜利”,以“中央大学”的显赫校名,压过北大一头。

中央大学校门

中央大学校门

第五中山大学(河南大学)

河南大学前身为中州大学。1927年6月,冯玉祥任河南省主席,省政府设于开封。在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开封政治分会委员们的提议下,1927年6月开始筹设“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并委任徐谦、顾孟余、薛笃弼、凌勉之、李静禅等5人为筹委会筹备委员。经过多次磋商,决定以中州大学为基础,将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河南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合并于内,成立“国立第五中山大学”。1928年,校名改为“河南中山大学”,1930年秋再改为“河南省立河南大学”。

民国时期,河南大学吸引了不少知名学者担任教职,范文澜、冯友兰、董作宾、罗章龙、郭绍虞、萧一山、姜亮夫、嵇文甫、任访秋都曾在此任教,涌现出袁宝华、尹达、邓拓、白寿彝、杨廷宝、姚雪垠、周而复、赵九章等著名校友。河南大学设在开封,1954年河南省会迁往郑州,对河南大学的发展不太有利。

将国立大学改名“第N中山大学”这个势头,为何到河南省之后就戛然而止?官方的说法是国际交流不方便。笔者猜测,掌管全国教育行政大权的蔡元培可能会想到:若以国民革命军进军的先后排名,接下来势必要把北京大学改称“第六中山大学”,这让以老大自居的北大情何以堪?蔡元培的崇高声望,跟他出长北大的经历无法分开。把北大改名“第六中山大学”,不仅会遇到各方反对,也显得滑稽,蔡先生于是及时踩了刹车。

河南中山大学

河南中山大学

西北中山大学

1912年3月,陕西省政府以陕西高等学校、陕西政法学堂、三秦公学为基础,在西安创办西北大学。1915年春,陆建章入陕后,撤销西北大学,改为公立陕西政法专门学校。1924年1月,刘镇华重建西北大学,合并原陕西政法专门学校、水利工程专门学校、渭北水利局附设的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甲种商业学校。1927年3月,该校改为西安中山学院,不久改为西北中山大学。1931年1月,改为陕西省高级中学。

安徽中山大学(筹)

皖省人士多年梦想创办安徽大学,未能如愿,直到1927年10月,陈调元出任安徽省主席,才正式启动筹建工作。1927年12月12日,上海《申报》刊出消息《皖省教育近讯》:“安大积极筹备。安徽中山大学筹备委员已经皖省政府第十二次委员会议议决,推定吴稚晖、李石曾、石瑛、常宗会、张秋白、刘文典、刘复、汤志先、陈中孚、雷啸岑等为筹备委员。闻刘文典已来皖,拟即进行筹备。”安徽中山大学校址设在当时的省会安庆,到1928年2月开始招生时,定名为安徽大学,次年改称安徽省立大学。近年出版的《安徽大学简史》没有提到最初校名,似乎有些不妥。

早期安徽大学校门

早期安徽大学校门

北伐军高歌猛进之时,各省份纷纷靠拢中央,希望让本省的大学进入“中山大学”序列。据记载,当时还有筹备设立南昌中山大学、湖南中山大学、兰州中山大学、广西中山大学的计划。1925-1928年间,究竟有多少所拟议中的“中山大学”,笔者尚未找到准确统计。到1928年初,国民政府大学院作出决定:“将各地中山大学悉易以所在地之名,只留广州第一中山大学,以资纪念总理。”这场以数字命名大学的游戏到此结束。

莫斯科中山大学

苏联动议创办莫斯科中山大学的时间,也比广东大学要早。1925年3月19日,孙中山逝世7天之后,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已有人提出这个建议。4月2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举行了一个高级别的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团成员。这次会议讨论的一个议题,就是“关于建立中山大学问题”。这是苏联领导人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山大学”这个名称。初期设想,是把大学设在西伯利亚,到5月15日,政治局在听取报告以后,决定设在莫斯科。当年秋天“孙逸仙中国劳动者大学”成立,早年多译为“孙文大学”“孙逸仙大学”,中共方面后来则定型为“莫斯科中山大学”。1930年2月15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停办莫斯科中山大学。

莫斯科中山大学主要从广州、欧洲两地招募中国学生,发生过很多同室操戈的故事,已有不少回忆录和研究著作行世,此处不赘。值得一提的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第七班有两个小个子学生,他们的政治遗产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海峡两岸:一个叫邓小平,一个叫蒋经国。

莫斯科中山大学学生巡行

莫斯科中山大学学生巡行

台湾高雄“国立中山大学”

1979年,蒋经国嫡系、国民党中央组织工作会主任李焕卸任后,在台湾高雄西子湾风景区筹办“国立中山大学”复校,1980年秋季开学招生。这是最年轻的中山大学。该校依山傍海,风景秀丽,以“台湾第一观光学府”著称于世。高雄中山大学校歌,沿用邹鲁作词的中山大学校歌,只是把第一句“白云山高,珠江水长”改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台湾高雄“国立中山大学”

台湾高雄“国立中山大学”

百年以来,正式设立、更名的中山大学共有8所,筹备设立、更名的约有5所。作为谈资,夸张一点说,也可以说曾经有过13所“中山大学”。

后话

1998年11月4日,广州中山大学领导班子调整,新任党委书记李延保来自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新校长黄达人来自浙江大学(第三中山大学)。李书记有个讲话颇为有趣。他说:

中山大学是中山先生亲手创建的,经过一大批革命前辈和著名学者、教授的熏陶培育,经过一代代中大人的奋发努力,现在已成为一所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大学,在我国高等学校中占据着一席特殊重要的地位……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与中山大学有许多共同之处,在1926年为纪念中山先生,曾将浙江大学更名为第三中山大学,东南大学更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南京市也有许多中山先生的历史遗迹。现在我们作为交流干部,能从一名东大人、浙大人变成中大的新成员,感到既有幸也有缘。但我们深知,要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大人,还需要付出努力,要有一个磨合及认同的过程:为使自己逐步融合到中大的文化氛围、中大的学术氛围以及中大的社会环境氛围之中,成为一名被大家认同的中大人。(《李延保教育文集》)

李延保先后担任东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处长、副校长、党委副书记,黄达人198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历任数学系副主任、教务处长、副校长。这一番讲话,设词巧妙,利用历史上曾经同名的渊源拉近了与中山大学师生的距离,也是学界佳话。

“中山大学”这个名称的存在,也让广东省中山市十分为难。众所周知,北京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等,都是以城市命名的著名学府。由于“中山大学”这个名称早被占用,如果中山市想要建立一间高水平综合大学,无法按城市命名为“中山大学”,只能另起炉灶。据报道,中山市目前正在筹建“中山科技大学”,笔者乐闻其早日建成。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