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上海教育出版社曾出版一个系列的中国古代历史普及读物,书名以历史年代冠于“历史故事”以前。其中水准最高者当属沈起炜所著的《先秦历史故事》与《宋元历史故事》,这两本书与《上下五千年》年代相近,名声却远远逊色于后者。但是在我看来,这是两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为什么要学历史
沈起炜(1914-2012)是江苏苏州人,祖籍浙江海宁。他的父亲沈炳荣,1903年曾经官费留学日本法政大学。后在九江、苏州两地任职。1926年,沈起炜随父亲从江西九江回到故乡苏州。苏州的园林小桥流水,给他这个长期客居外乡的苏州人的印象并不好,“苏州的黑漆墙门,好像没啥劲”。
幼年的沈起炜与父亲
沈起炜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一附中高中,中学毕业前,他一心一意想做文学家,但其父竭力劝他读法律,司法界他熟人多,可以照应点。他曾经动心,想这样出路比较好。进了大学半个多月,就是“九一八”事件,苏州的学生也到南京请愿,于是沈起炜在中央军校听到了蒋介石一次演讲。至于老蒋的表现么,实在是令人情何以堪,按照沈起炜后来的回忆,“但是当时想不到蒋介石会坚持抗战到底的,他在老百姓面前的表现像个卖国贼”。结果沈起炜在杂志上看见一篇文章,说社会科学是救国的科学,于是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就选了社会学做主科,1935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社会学系。
但是,沈起炜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又发现一桩事情,社会学在苏联是没有的,苏联认为社会学是资产阶级的学问,“国民党这样,20年后一定是共产党的天下,假使读资产阶级的社会学,将来在社会上可能没有立足之地”,所以沈起炜就转变了方向,“历史是我可以安身立命的一门学科”。
大学毕业之后,沈起炜历任上海国华中学、交通中学、苏州有原中学和上海大同大学附中、南洋模范中学等校教师。1954年调入上海市中学教师进修学院(1960年改名上海教育学院,后并入华东师范大学),任历史学系教授、系主任,还担任上海历史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并受聘为国家教委历史教学大纲第一届审查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可以说,沈起炜自1938年开始执教,直至1988年退休,前后50年,前16年为中学生之师,后34年为中学教师之师。他参加了《辞海》的历次修订,直到2009年,以96岁高龄,还审阅了一部分稿件,劳心焦思,是《辞海》的大功臣。1985 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著作《上海中学历史教师手册》,这是一部优秀的备课指南。全书共65万字,大量收录了名词解释和参考资料,很多是历史教师应该知道而又为许多人容易弄错或不大明白的。这对广大历史教师备课极有帮助,出版后被不少人奉为圭臬,上海的中学历史教师一度人手一册。
《辞海》
作为一个历史教育家,首先要解决的自然是“学历史有什么用”这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1981年,沈起炜在《为什么必须学历史》里回答了这个问题,除了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以史为鉴”之外,沈起炜还专门提到,“一个人没有或只有一点极可怜的历史知识,很难认识社会。在一个民主的国家里,假使多数公民对社会没有足够的认识,民主是不能真正实现的。”
大手笔撰写的小文章
在历史教育活动之外,沈起炜从五十年代以来撰写了大量历史普及读物,其文笔秀丽,叙事生动,既有专业厚度,又不乏诙谐幽默,文笔流畅,通俗易懂,诚可谓是大手笔撰写的小文章。
他的第一部作品,是《李秀成》。作为苏州人,沈起炜肯定对这位太平天国忠王在苏州的王府(就在今天的苏州博物馆隔壁)有印象,他也提到李秀成在太平天国史上基本上是个被肯定的人物。“但是他也怀疑,对这个人是不是印象太好?因为李鸿章攻克苏州,到忠王府去看过,李鸿章有一个印象,说从来没看见过这么讲究的地方。可见太平天国的王爷阔得不得了,过于奢华了,这个人应该不会太好,不会值得过分抬高”。
苏州城内的太平天国忠王府
“文革”结束后,沈起炜的历史普及读物写作进入了高产期。其中堪称代表作的就是《先秦历史故事》与《宋元历史故事》。
这两本书成书于上世纪80年代早期,与《上下五千年》的年代相近,但名声远远逊色。这里可能有几个原因,第一,《上下五千年》的书名讨巧,而《XX历史故事》一听就有一种生疏感也是事实。第二,这两种书的面向对象不一样,《上下五千年》属于《儿童文库》,而《先秦历史故事》与《宋元历史故事》则属于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文库》,忙于应试教育的中学生若非兴趣所在,自然不大可能有太多闲暇去看这种“闲书”。
但《先秦历史故事》与《宋元历史故事》实在是两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中学生文库》有一个从先秦到明清的历史故事的系列,作者不同,水平亦有参差,而由沈起炜撰写的此两本书可谓执牛耳者。关于《先秦历史故事》,数年前,网络之上竟有同好将其全文数字化做出文本文档置于网上共享,原因就是有感于“作者宛如一位长辈在给我们讲故事,自然亲切,适时加上两句评论,画龙点睛。再辅以适当的考古、文化知识,让历史更加生动而真实”。这段话实在是于我心有戚戚焉。笔者六年级初读此书时,就对沈先生这种洗练文字加上精当点评的文风印象深刻,时至今日仍旧是欲模仿而不可得也。
《先秦历史故事》
至于《宋元历史故事》,实在是沈起炜专长之处。早年他的论著就大多偏重于赵宋一代,如得到历史学家吴晗和翁独健的称许的《文天祥》、《宋金战争史略》、《杨家将的历史和传说》等等。这段400年的历史,就完全浓缩在了在这本只有315页的《宋元历史故事》的39个故事之中,却无挂一漏万之憾,足见作者之功力。对于如今在网络上引发无尽口水之争的元军灭宋,沈起炜也早就给出了公允之论:“我们肯定的只是统一的结果,所以我们决不能因有统一的结果而否定南宋军民抵抗的正义性。”可惜,类似《宋元历史故事》的普及读物将来出现的可能已经不大了,就像沈起炜后来自己所说的,“宋代可以写,但是我不愿意写,因为冲突的事体宋代顶顶多,顶顶复杂,不把宋朝人的爱国精神讲到一定高度,有人会说你爱国主义写得不足;讲到抵抗得厉害呢,又妨碍民族关系……”
《宋元历史故事》
一点微小的贡献
这也正是沈起炜在应邀续写黎东方先生的《细说中国历史》系列时没有选择《细说宋朝》的原因,当时年过八旬的老先生选择了一个过去不曾涉足的历史领域,撰写了《细说两晋南北朝》。好在沈先生对史事精熟融通,他采用黎东方择要细说的办法加以阐述,遵照“细不是什么多讲,而在于不说则已,说到的就详加以刻画”的原则动笔,条分缕析,由繁返约,读起来非常醒目,亦是一本佳作。
不过,对于自己的众多著作,沈起炜自己说承认做过的一点微小的贡献不过是“《历史大事年表》比较有用场一点”。此书上起远古,下迄清道光十九年(1839 年)。全书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反映,所载史事力求真实、具体,以年为单位,一年之内试用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的写法,不强系年月日,也不废分月叙述,同时注意吸收考古成果,分别插入有关年份中去,以期与文献资料相吻合。使读者既便检事,也可以浏览全编,略知我国古代史事要略。此书在 1983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众口交誉,著名历史学家谭骧赞不绝口,称之为“小《资治通鉴》”,1986 年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奖。但沈起炜自己还有遗憾,受到当时时代条件的限制,《历史大事年表》还是“以五种生产方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为历史的分期”。
2012年7月27日的《苏州日报》,刊发了对于沈起炜先生的专访,《沈起炜:历史可以回答中国为啥是现在这样》。在文头,还专门提到“沈起炜先生鹤发童颜,口齿清晰,唯听力衰退,需要借助助听器。一口苏州话字正腔圆,缓缓道来,有评弹的韵味”。可是令人感到一丝伤感的是沈起炜先生竟于前一天(2012 年7月26日)驾鹤西去。而这篇专访已然排版而无法更改(《苏州日报》在早晨出版),也因此成为这位99岁老人的最后绝唱。
晚年的沈起炜先生
这篇采访记实际上是沈先生对于自己生平的回忆录。除此之外,对于记者提到的“如果让您穿越,您愿意穿越到哪个朝代”的问题,沈先生的回答却是,“我不大愿意穿越到任何朝代。清朝,要拖着根辫子,作孽;明朝的皇帝一句话不对,朝廷上做官的拉下来就吃板子,你想啥滋味?唐朝,细细想想,真正繁荣富强的年数并不多,后半段弄得一塌糊涂。唐朝所有的人物中间,我顶顶欢喜的一个人物是杜甫,但是杜甫这样的生活,我绝对不愿意过,杜甫多苦啊;李太白得志的时间也很少,而且就是唐玄宗杨贵妃过着荒淫的生活,需要大诗人去唱赞歌,想穿了一点没意思。”
看起来,沈先生最中意的古代朝代还是西汉,“要穿越,还是穿越到汉朝去,穿越到西汉去,西汉是解决中国长期统一、稳定的问题的时代”。而在写作《细说中国历史》系列时,若非王子今先生已写汉代,我们或许就可以看到沈起炜版本的《细说两汉》对于刘邦项羽乃至阉党乱政的评价是怎么样的了,因为沈起炜先生自己也说过,“我想写两汉”。无论如何,作为一个历史教学者,中华文明的成长时期在沈起炜眼里始终是充满活力与魅力的,就像《先秦历史故事》的最后一句所写的那样:“封建社会后期特有的那种死气沉沉的样子,本来就不是中国人民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