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宣布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已出版18套连环画,学术本和文学本也已经基本完成。
“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是上海去年启动的一项大工程,旨在通过创作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梳理中华文明的起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提供文化源头上的支持。
“创世神话”工程包括连环画、主题画、史诗、电视剧、交响乐等多个类目,要在这么多项目上同时推进,有一个准确的学术文本作为参考就显得尤为重要。文学专家组副组长、前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赵昌平承担的正是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
4月5日,澎湃新闻记者在医院见到了刚做完身体检查的赵昌平,他正在病床上看《文心雕龙义证》。
“小时候我也看过希腊神话,气象庞大。我们自己的神话也很精彩,但散落在各个典籍之中,都是很零碎的,不成系统,所以一直很想做把神话系统化这件事。” 赵昌平本行是唐诗研究,此次接手“创世神话”学术本创作,是他早有的一个想法。
提供学术资料参考,画最准确的“创世神话组画”
2000年前后,上海美协主席施大畏画了一些创世神话题材的作品,赵昌平与施大畏从小相识,对这一题材也有兴趣。2002年左右,赵昌平和施大畏、著名导演吴贻弓、时任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孙颙,就探讨过从文学、美术等角度整理中国创世神话的可能性,当时这个项目最终没能完成,赵昌平与骆玉明、汪涌豪两位学者合作,只出版了一本青少年普及读本《中华创世纪》。
当时赵昌平投入大量精力去做创世神话整理,已有不少学术积淀和想法。时隔十余年,“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项目成立,施大畏和孙颙盛情邀请,已退休多年的他又接下了这个项目。
起初施大畏只是希望赵昌平以《中华创世纪》为底本,将创世神话内容切分为一百余个故事场景,以方便工程主题画创作。他建议赵昌平用十天半月简单整理就好。但赵昌平觉得不够,“要做就要做清楚”。就这样,他从去年一二月写序言开始,到今年3月才完成学术本,前后用了一年多时间。
为什么做这么复杂的学术整理? 所有创世神话都回答了三个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哪里去?然而中国每个神话背后都有不同说法,赵昌平希望借助学术整理,从各种说法中找出一种合理的依据,为主题画提供创作依据。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创世神话》系列连环画
“中国古代神话过去都有人画了,现在投入这么大精力去创作组画,想超越前辈大师作品很难。”赵昌平认为,学术整理提供历史文化阐述,牵涉很多历史、考古、民族、民俗、文学艺术方面的资料,把这些分散的资料结合起来,就可以打破过去单独神话故事画的形式,形成更大格局。
比如大禹的形象,在之前的创作中基本画成人的样子,但在神话传说中,却有大禹是马、龙、熊、鱼化身几种说法。
“这几种说法是怎样的关系,画的时候怎么画,要有个交代,也要做大量考证。” 赵昌平考证之后,发现相互矛盾的记载其实体现了部族演变发展变化的过程,“《山海经》中提到‘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鲧就是大禹的父亲。这里‘生’实际上指的是氏族分化,‘骆明’是指黑鬃白马,所以可以确立鲧是黄帝龙族之下的支族白马族,这里龙、马、鱼在古代神话中都是可以互换的。”最特殊的是“熊”,这是因为夏族以黄帝为祖先,黄帝到中原以后占据了现河南新郑一带有熊氏的地盘,建立新都,所以也把自己称为“有熊氏”,这样河南一带就产生了大禹化熊的传说。
这些散落在典籍中关于神话人物形象的只言片语,被赵昌平系统搜集起来,作为画家创作的重要学术依据。他还会根据自己的研究心得,附上图画的哲学背景、历史背景,帮助画家理解神话中的深层含义。
大禹是“创世神话”时间线中的最后一位圣王,赵昌平在大禹治水这一部分也投入很大精力,创作《中华创世纪》的时候用了半年多时间钻研禹贡学,整理出当时整个工程的组织过程、具体工程安排等内容,提出“大禹治水整个工程不仅仅是体现勤劳勇敢、舍己为人精神,而是体现了一种智慧和创造力”的观点。
他认为在当时大禹治水是一项庞大的水利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以水利和生产为基础的社会政治格局的系统设计。
将创世神话系统化
学术本实际上是一个将创世神话系统化的过程。中国古代神话散落在不同典籍之中,系统化本就困难。不同于欧洲中亚神话“天神人格化”,中国古代神话是“凡人神格化”,真正的自然性的大神只有“帝”,也就是天。其他所谓的“帝”都是氏族始祖神。所以中国整个神话就是一部上古史,牵涉到史,就涉及可靠与否的问题,“《山海经》等典籍提到‘帝’,这个‘帝’到底是指黄帝、尧帝还是别的,经常会有争论。所以后代要把它整理成帝系,就是五花八门的。”
赵昌平在开篇就遇到了一个大问题:到底是伏羲女娲开天地还是盘古开天地?在《中华创世纪》中选用的是伏羲女娲开天地的说法,但在大众概念中,盘古开天地才是更广为人知的故事。因此他吸收各方面意见,经过再三考虑,决定从“两组创世神话,同一起源”这一角度处理二者关系。
赵昌平等人十余年前在《中华创世纪》中选择伏羲女娲开天地,是因为盘古神话在中原文化中产生较晚,三国时期吴国的徐整在《三五历纪》里面才正式提到。但汉代前期,如西汉武梁祠画像石里就可以看到伏羲女娲形象。
那么,盘古开天地神话是怎样产生的?赵昌平研究认为,盘古神话的真正起源不一定晚。如闻一多先生所考证的,伏羲女娲与盘古两者本身就可以转化。
一些少数民族神话研究者研究证实,南方畲族、苗族、黎族等少数民族很早就有广泛的盘古传说。赵昌平认为徐整将盘古神话引入中原文明有两个背景。
历史方面,当时三国并立,曹操挟天子令诸侯,自认是中原正统,刘备自称有皇室血统,只有东吴缺乏统治上的合法性,“所以徐整引进盘古传说,以证明中华民族始祖神应该是东南民族的盘古。”
哲学方面,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就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阴阳观念就对应‘二’的概念,到了汉朝《淮南子》已经形成阴阳二神的观念,但是‘道生一’中‘一’的概念是没有相应的神对应的,盘古神话从哲学上填补了‘道生一’中‘一’的空缺,他是一具身体就化作宇宙万物。”
“后来这两个观点相互搅合,南方传说也有伏羲女娲,中原地区河南一个靠近南方的地区就尊盘古。但可以说这两个传说出于一个源头,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观点。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形成中国人关于‘开天辟地’的传说。”
理顺了羲娲和盘古传说的关系,赵昌平才将盘古开天地放在创世神话开篇。类似的学术问题不在少数,学术本整理的难度也可见一斑。
神话可以印证历史
创世神话属于传说时代,能不能当做历史来看待?神话和史实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在学术材料整理初见成效之后,这一问题开始变得重要。
创世神话成文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商周时代,大量记录是在战国到秦汉时期。赵昌平认为,虽然创世神话属于“史前”时代,掺杂了不少后人改造,但也并非完全出自想象。
赵昌平以典籍神话记载与近些年考古资料对应,认为不少历史资料可以印证神话时代,“对8000年前的考古发掘可以与伏羲神话印证……居住之处,到5000年前炎黄文化发掘,到4000年前尧舜禹时期,都有考古发现可以证明当时确实存在类似的文明。”
赵昌平认为,中国的民族融合、民族观念、多民族国家的诞生,很多观念形成于这一时期并延续至今,伏羲草创了文明,炎黄时期城邦开始成规模出现,尧舜禹时期文化认同开始出现,“从黄帝到大禹,民族国家的雏形就已经完成了。”
赵昌平起初只想为一组画提供学术支持,最终却结合历史、考古、民族、民俗、文学艺术各方面资料,参考1930年代以来近现代学者的大量研究,做得像一部民族融合史、历史文化发展史和精神史,揭示了中华民族的一些基本价值观念,“开始并没有想到会这么复杂,完全是在研究中一步一步推进过来的。”
未来,“学术本”将去掉给画家的绘画建议这一部分,作为一部准学术著作出版,将枯燥的考据用曲径通幽的写法表达出来,以增加文章可读性。他透露,新书可能会定名为《中国创世纪神话考述》。